“伪装高手”:多发性骨髓瘤
2017-03-28侯健
提到多发性骨髓瘤,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实际上,多发性骨髓瘤并不鲜见,发病率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淋巴瘤。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高发年龄为40~70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认识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发生恶变,大量单克隆的恶性浆细胞增殖导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过去,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很差。近10年来,随着蛋白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体药物,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等新药的上市,配合激素、化疗药等传统药物治疗,已经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已延长至5~6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发性骨髓瘤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腰痛、蛋白尿,病根竟在骨髓
65岁的张大爷近半年来总感觉浑身乏力、腰酸背痛。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腰椎退化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有一天,他不小心摔了一跤,因腰椎骨折住进了医院,才在进一步的检查中被发现,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快,骨科医生请来血液科医生会诊,并将张大爷转到了血液科。张大爷很纳闷,明明是腰椎骨折,为啥要住进血液科?后来,他才从家属的口中了解到,原来他之所以会发生腰椎骨折,是因为患了血液病。
无独有偶,70岁的王阿婆也有着和张大爷相似的经历。一年前,王阿婆在体检中被发现尿中有蛋白,医生怀疑她患了慢性肾炎,建议她去肾脏科就诊。然而,按照慢性肾炎治疗了三个月后,王阿婆的蛋白尿并没有好转,肾功能也越来越差。王阿婆的“异样”引起了一位肾脏科专家的重视,经进一步检查,医生才发现,王阿婆的蛋白尿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并非单纯的慢性肾炎。
误诊常见,中老年人要“多长一个心眼”
在被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有些患者以腰腿疼痛起病,进行性加重,直至卧床不起,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有些患者是在体检中被发现有贫血和蛋白尿,反复就诊于肾脏科,却不知“元凶”其实是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伪装高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慢性肾炎、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肺炎、慢性肝病、转移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腰肌劳损、颈椎病等。中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贫血、乏力、反复感染、双下肢水肿、蛋白尿、全身骨痛等症状时,应“多长一个心眼”,去医院检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若出現不明原因腰背疼痛,千万不要盲目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侯健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血液系统肿瘤,尤其是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在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