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玉童子佩残件及其补全刍议

2017-03-28范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3期
关键词:童子玉器笔者

范源

2013年9月笔者见到了一件玉童子残件,卖家认为其当属明代,而笔者看童子系老件且宋代特征明显,和田玉料质,细润光洁,初步判断应为宋代玉童子而购入。经业内专家评定,该童子被选为2016年安徽省文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玉器展”展品展出。作为宋代玉器的典型器,笔者不妨以此件藏品为例对宋代玉童子作一刍议,以交流于众位方家。

玉童子是宋代玉器中的创新品种,宋代之后,玉童子经久不衰、代代沿袭。到了清代,玉童子的形象益发丰富,存世量很大。这说明,宋至清的七百多年间汉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都曾在中华大地上统领江山,无论哪个民族执掌朝纲,这个非实用器的玉器品种非但没有消亡,而是一直流传下去,为民众所喜爱,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说到玉童子产生的起因,马未都先生认为在宋代人们渴望和平,愿意以土地换取和平,不希望打仗,人口增值是国家的目标,故而兴起佩戴玉童子。这个解释当然十分合理。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中华民族起源以来无论是自然条件的严酷、疾病的肆虐,还是战争的消耗,人的死亡率均非常高。多生孩子,尤其是多生男丁,延续家族的血脉,是每个家庭的最大追求,自然也是国家的迫切需求。然而,这种需求为什么没有在其他时代,譬如玉器发展的高峰——汉代以玉童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恰恰在宋代兴起并流行,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中国的玉器源远流长,长达八千年,通过科学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玉器就作为祭天地、祭神灵的礼器使用,由此产生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并且从凌家滩巫师大墓、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早在新石器时期、殷商奴隶制时期,玉器就已经为上层统治阶级所专有,这一专属权利贯穿于整个高古时期。唐代是一个转折点,它国力雄厚,和田玉玉料充足。大唐盛世经济繁荣,工艺品多姿多彩,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些对玉器制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孕育着玉器走向世俗的种子。例如唐代玉器一反汉代以前纹饰注重抽象的规则,开始转向写实,贴近生活。世俗玉器的种苗在宋代进一步成长,多生孩子、兴旺家族的期颐最终化为玉童子而进入民间,成为世俗玉器的典范。另有一说,玉童子的原型是佛教里叫“磨喝乐”的佛子,这个小孩时常手持荷花,聪明伶俐,人们希望自己孩子像“磨喝乐”那样聪明可爱。由此,一个童子形象定型了:大脑袋,直鼻梁,小嘴巴,八字眉,半侧脸,双手举着荷花,作行走状。张广文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鉴定与鉴赏》一书中对玉童子作了以下的描述:“……宋代最常见的是玉雕童子,童子的形态各异,有执荷童子、攀枝童子、戏耍童子等多种。玉雕执荷童子的数量较多,呈较厚的片状,近似圆雕作品。童子头顶小髻,后脑较大,眉眼嘴鼻多为阴线雕出,身穿窄衣肥裤,小马甲,马甲上或有方格锦文,手腕似有镯,衣褶简练………”

笔者所藏的玉童子殘件,就是一例比较典型的宋代传世品。这件玉童子八字眉,后脑突出,有三分之二的脸及耳朵露出;对襟长褂半敞着,用阴线刻出镶边,窄袖口;双腿交叉,左手持飘带,右胳膊向一侧伸出,右手在做什么因残断不详。虽是片状,但采用的是圆雕手法,童子除右手外完整。笔者仔细观察断面,发现这件作品为佩饰,呈椭圆形状。佩上下钻有通天孔,断裂也恰恰在通天孔处,说明很可能是佩跌落于地,断成了两半。一半命运不测,或许已成碎块被丢弃,而有童子的一半被保留下来。宋代距今已经七百多年,此件童子虽为残件,但历经风雨到笔者手中也算有缘,于是笔者萌生了修复补全此件玉器的想法。

玉器以其天然材料的特性,相对易于造假而难以修复,断裂处粘接特别是残件补全,至今无法达到瓷器等其他器物的修复效果。但是,宋代玉器毕竟存世较少,为了展示宋代玉童子的制作特征,领略其中内蕴的文化魅力,采用贵金属制作配件和镶嵌工艺进行修复,倒不失为一种补救之策。中国历来有“金玉良缘”“金镶玉”的传统,倘若金银与和田玉结合得当,则二者相得益彰。考虑制作成本、工艺条件等,笔者选择纯银为配件材料。纯银不但延展性强,易于打制,而且随时间推移而氧化,色泽会微微发暗,此乃天然做旧,与有着七百年高龄的玉童子反而更“搭”。

在配图图案的选择上,笔者参阅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一书,该书记录的宋代玉童子共七件,有圆雕件和佩饰件。这些玉童子或立于莲座之上,或手持莲花,显示出宋代颇具向佛爱莲的风尚。况且持荷童子不但在宋代广受欢迎,而且这一形制在辽、金、元及明清两代得以延续,属于传承有序的题材。图录中有一件青玉童子,相貌形态与所藏童子十分相似,其身边放着花瓶,童子伸出右手正往花瓶里插放荷花。笔者参照此模型打制荷花及花瓶,将配件用爪扣住童子形成整件,修复结果如图所示。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朝代更迭、战乱灾害和人为损坏,一些古代玉器能够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即使不是全品,没有高昂的身价,但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修复是今天玉器收藏者的一份责任。笔者呼吁,不要忽视残件的潜在价值,要传承、发扬玉器博大精深的君子精神。通过大家的努力,让那些古代遗存再展风采!■

猜你喜欢

童子玉器笔者
老师,别走……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小白菜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故事里的狼
玉之器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