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段语文微共体应用案例分析与研究

2017-03-28任芳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低段识字

任芳芳

[摘 要]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开展微共体合作学习能促进小组内成员的互相学习、交往和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识字写字、探究文本和表达交流中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形成合作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關键词]微共体;低段;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07-03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但是,以往的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组织开展了微共体的研究,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共体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小学,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以无意注意为主,需要信息地不断刺激来维持注意力。同时,他们对怎样合作、为什么要合作等都很茫然。如果没有教师细致地组织,教学很可能就“一发而不可收”。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为例,谈微共体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识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识字韵文。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4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教学重点是识字认字。本课藏有大量的形声字;每句话结构相似,都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课文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写了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场景,情趣盎然;每句话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方式只让学生跟着教师机械地学习,学生的识字热情会逐渐降低,识字能力更不能有所提高。由此,我尝试了以微共体的形式展开教学。

一、识字写字中的合作

【案例一】

1.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带有虫字旁的生字词)。

师:瞧,这首儿歌里藏着好多的生字宝宝,老师把他们请到黑板上,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现形旁)

师:为什么要这么分?

生:我们组认为左边都是有虫字旁的,右边没有,所以我们这样分。

师:说明这些字和什么有关系?(和昆虫、小动物有关)再读读这些字,还有发现吗?

生1:这些字都是小动物的名字。

(引导学生发现声旁)

生2:“蝌蚪”的“蝌”右边念“科”,加了个“虫”字还念“蝌”。

师:还有这样的字吗?

生1:“蜻蜓”的“蜻”,右边念“青”,加了“虫”字还念“蜻”。

生2:“蚂蚁”的“蚂”也是。

……

师:这些字右边的部分表示这些字的什么?(表示读音)我们中国的汉字可有趣了。有的汉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像这个“蜻”字,左边的“虫”表示它的意思,右边的“青”字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板书:形声字)来,跟老师读——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认识很多的汉字。

2.联系生活和运用想象识记生字。

师:除了虫字旁的生字宝宝,本课还有这三个生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3个生字呢?(卡片出示:展翅、运食粮、结网)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从一号小朋友开始。注意:一个小朋友在说的时候,其他的三个小朋友要仔细听。如果你觉得他说得棒,就给他竖竖大拇指,或者对他说“你真棒”,表扬他;如果不对,请在他说完之后用“我不同意你说的,我认为······”这样的话指出,明白了吗?

师:哪个小组来试试?(指名一个小组说)

生1:我能用加一加记住“运”字。

生2:我能用换一换记住“网”字,把“同”字换成“网”字。

生3:我能做个动作记住“展”字。

生4:我能用形声字的方法记“运”,“运”去掉走之底后和“云”的读音差不多。

师:你们小组可真了不起,把剩下来的这个形声字也找到了。

3.开火车读生字。

小组游戏读:组长将字卡分发给组员,对口令读。

“蜘,蜘,在哪里?”(一个学生拿字卡)

“蜘,蜘,在这里。”(拿卡的学生回答)

“对,对,你是蜘。”(剩余学生)

小组认字比赛:夏天,美丽的荷花开了,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荷花采得最多。

【案例二】

师:刚才,大家看老师写这个字,现在请你拿起笔,摆好写字姿势;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快又好,写字姿势保持得最好。

(学生写,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评价表现好的小组。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字,并讲评)

师:根据老师写的,请你再写一个字。

师:小组里面,互相传着本子看一看,如果你觉得好,就请你在上面打上一个五角星。

【案例反思】

这两个案例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游戏与评价,使学生产生“我要合作”的愿望。

第一学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如果是简单地、强硬地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合作的兴趣,自然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根据第一学段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将自我的竞争引导到小组合作的竞争中,在具体实践中建立起团队意识。此外,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创设合理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使他们产生“我要合作”的愿望。

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存在师生活动机械、信息传递单向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课堂时间交到学生手中,会读的学生教不会读的学生,增加会读学生的自豪感;不会读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齐头并进,并抓紧时间多读几遍,识字效率可以得到最大化。为了防止个别学生产生懈怠情绪,教师可通过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微共体中将识字与对口令等游戏形式结合,这样能有效提高合作的趣味性,让学生乐在中。

另外,第一学段的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表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鼓励往往是针对个体。在微共体中,小组成员的每一次发言都能得到同伴的反馈,能有效建立起学生的自信,从而使“我要合作”的念头生根发芽。

二、探究文本中的合作

【案例三】

师:小朋友们,这首儿歌里面还藏着很多的小秘密呢!自己读一读,你能发现吗?发现一处,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标记。

(学生自读,做标记)

师:找完的小朋友,和你的同组交流交流。组长负责一下,从一号同学开始。注意,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所有的同学都要看向这位同学;发言的时候,要接着前面同学的话往下说,例如“我同意某某的发现”等。如果实在没想好,可以先听别人讲。明白了吗?

(学习共体讨论,教师下到小组中进行指导)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要精心设计合作问题,细化合作步骤。

一个微共体的学习是否成功,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是问题的可讨论性。有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无价值的问题只能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自己要进行预设, 从而判断问题是否是发散的,是否具有思维的含量。二是合作过程展开的充分性。微共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教师替代学生的思考,不剥夺学生个性表达的权利。但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特别是第一学段),在小组合作时他们会听从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此,微共体中的合作讨论要有一定的秩序。

首先是保证人人都能参与发言。第一学段的孩子由于起始教育以及性格的差异,发言的质量差别很大。不少孩子存在畏惧发言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像案例中呈现的那样,给学生编号,按照顺序进行发言,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衔接。对那些能力弱的、不怎么会发言的学生,我们要循序渐进。先让他们学会倾听,能复述组内优秀孩子的话;当他们具有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要求他们在复述的基础上,变换一种方式表达,即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答案。而对于那些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可以让组内同学陪同,两两发言。这样既能集中微共体小组的注意力,又能让不会讲的学生开口说话。此外,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上小学,在表述上不是特别完整,因此,我们要提供必要的句式,如用“我认为······”“我同意(不同意)某某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学会倾听和尊重。第一学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常会出现吵闹、插话,或说完即只顾自己的现象。因此,在讨论前,教师要和学生约定,要求学生每一项都能做到。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即时点评,如“这个小组里每个小朋友的眼睛都看着某某,真棒!” “哇,这个小组一个接着一个在说,很好!”“这个小组很会欣赏别人”等。这样不断地刺激学生的神经,让他们重视这几个方面。

三、表达交流中的合作

【案例三】

师:很多小组都有收获,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

(教师指名一个小组)

成员1:我们小组有3个发现。第一个发现是这首儿歌中每句话的字数都一样。

成员2:第二个发现是每一句话里都是······蚯蚓在土里造宫殿。

成员3:我补充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话,这里每一句都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

成员4:我还发现了这里都把动物当做了人来写。比如,蚯蚓能像人一样去造宫殿。

师:这个小组特别了不起,发现了儿歌的每一句都是按“什么在哪里干什么”这样顺序来写。来,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男生读黄色部分(什么),女生读红色部分(在哪里),老师读绿色部分(干什么)。

师:刚才这个小组还提到了这里把动物当做人来写。我们看看,小动物都像人一样做什么?(学生说,教师播放对应的PPT展示图片)

生1: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像人一样在玩捉迷藏。

生2:蚯蚓像人一樣在地里挖土,好像在造宫殿。

······

师:这样写有趣吗?我们也来读读。男生读前面部分(谁在哪里),女生读后面部分(干什么)。

师:还有补充吗?(再指一个小组)

生:我们发现每行儿歌的最后一个字中都发ɑn这个音。

师:拿起笔,把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圈一圈,是这样吗?回想我们以前读过的古诗或儿歌里,有这样的现象吗?(PPT出示),看来,这样的方法,能让儿歌、诗歌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全班齐读)

【案例反思】

案例启示我们应扩大班里学生发言的面。

传统的小组发言,通常是由一个人做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长期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容易形成“组长霸权”或者优势学生控制话语权的现象,弱势学生的参与很难获得保证。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则优生充当发言人,差生沦为背景板。这样造成组内成员发言水平的两极分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同时,第一学段学生的语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学生还不具备说一大段话的能力,部分学生畏惧在大庭广众下发言。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发言的机会,我们可以采用微共体集体汇报的方式,将讨论结果分散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微共体成员间互相帮助、鼓励。一旦有一个成员说不下去了,其他成员可以立即帮助他,这样既保证了发言的完整,又给了每一个成员参与的机会。

合理高效地进行微共体合作,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们不仅要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加要提供技术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学生也会变得侃侃而谈,能和同伴相互配合。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低段识字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优化策略
看说写一体,让低段写作教学更有效——小学低年级写作有效教学探究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识字儿歌
识字
识字儿歌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