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2017-03-28朱慧如李倩
朱慧如+李倩
【摘要】 目的 观察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 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60例。治疗组采用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局部肿块切除), 对照组采用中医药周期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分为(7.54±3.97)分, 疗效指数为86.36%, 优于对照组的(15.33±5.71)分、67.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时间为(9.68±3.27)d, 短于对照组的(20.35±8.7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可以有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腺囊性增生病;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54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以乳腺小叶及导管扩张而形成的以囊肿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其他不良结构改变, 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难治、易复发, 保守治疗疗效不佳, 并且有恶变的可能[1]。本课题研究旨在寻求合理、有效的乳腺囊性增生病治疗方案, 提出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进行局部肿块切除的治疗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 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60例。诊断标准[2]: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①以乳房胀痛、结块为主要症状, 多数具有周期性, 往往经前症状加重, 经后减轻或消失;②体查可扪及一侧或双乳多发结节感, 活动度可, 质韧, 边界尚清, 皮温皮色正常。全部患者行乳腺彩超和(或)钼靶X线检查确诊。纳入标准[3]: 符合乳腺囊性增生病诊断标准; 病程>3个月; 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月经周期为25~35 d。排除标准: 合并实性占位;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全宫切除和(或)卵巢切除者;⑤不能配合治疗, 因资料不全而影响分析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中药周期给药治疗。月经前机体肝郁气滞, 气滞血瘀, 血瘀痰凝, 以疏肝行气、活血祛瘀、化痰散結为主;月经后肝郁得舒, 气血亏损, 故以补肾温阳、阴中求阳为主, 并酌情添加化痰、活血、补气之药[4]。
1. 2. 2 治疗组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经乳管灌注5次, 隔日1次, 灌注完成后乳房肿块>2 cm者予行局部肿块切除术。步骤如下: 以乳头为中心, 直径为10~15 cm的范围内常规消毒; 提起乳头, 将连有长约10 cm乳管的乳管灌注器直接插入乳孔内, 如果遇有阻力, 首先排除非乳孔处, 确认为乳孔时, 可以捻转针头或提拉乳头即可; 自乳管灌注器尾端注入灌洗药物, 药物配制组成:生理盐水+利多卡因+曲安耐德+注射用糜蛋白酶[5]。④治疗后乳房肿块>2 cm者行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医药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临床观察表, 统计显效时间、汇总症状总分以及计算疗效指数[6]。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 治疗前症状总分×100%。治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70%~89%;有效:疗效指数为30%~69%; 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症状总分及疗效指数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分为(7.54±3.97)分, 疗效指数为86.36%, 优于对照组的(15.33±5.71)分、67.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显效时间比较 治疗组显效时间为(9.68± 3.27)d, 短于对照组的(20.35±8.7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生育观念的转变、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根据《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无症状女性人群中, 各类乳腺病的发病率平均为52.4%, 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占49.7%, 其发病年龄从20至80岁均有发病, 但以25~60岁为多[7]。乳腺癌的发病诱因十分复杂, 但国内研究表明, 乳腺良性疾病是其原因之一, 尤其是乳腺囊性增生病, 研究表明有囊性增生病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几率为一般妇女的3~5倍, 而病理学研究证实, 有20%~61%的乳腺癌并发囊性增生病[8, 9]。因此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应长期观察而应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
纵观文献报道[10], 研究发现国内外各地医院对乳腺囊性病的诊疗都能存在着某种误区:普遍重视恶性病变的诊疗, 而对乳腺良性疾病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长期的忽视形成了乳腺良性病临床治疗手段匮乏, 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另一方面, 乳腺囊性增生病作为一种良性疾病, 自我感觉症状明显(有包块, 有痛感), 治疗意愿迫切, 希望医院能够提供方便有效的临床诊疗。目前国内对乳腺囊性增生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 目前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中医药治疗:近年来证明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此法存在起效慢、治疗时间长、有一定复发率[11]。②西药治疗:多使用女性激素拮抗剂, 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③手术治疗:目前部分术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症状, 但又同时对身心造成了创伤, 增加了医疗费用, 造成医疗过度。④近年来, 多种物理疗法相继应用于临床, 其中包括红外线治疗、光电离子治疗、针灸等[12]。这些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 但存在治疗不彻底、易复发。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發展, 作为一种身心性疾病, 迫切需要将既往被动干预的治疗方案转化为积极主动的防治, 绿色、安全、无创的治疗成为患者最急切的需求, 而本课题提出了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切除局部肿块的治疗模式。本课题组通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分为(7.54±3.97)分, 疗效指数为86.67%, 优于对照组的(15.33±5.71)分、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时间为(9.68±3.27)d, 短于对照组的(20.35±8.76)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囊肿形成主要是因为导管上皮增生, 管内细胞增多, 致使导管出现延伸、迂曲、折叠, 而折叠处管壁因缺血而发生坏死而形成囊肿, 经乳管灌注后, 导管内的沉积物、细小囊肿均可彻底清除, 而肿块>2cm者存在于导管小叶系统外, 需要行局部手术切除。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可以有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其不仅价格低、复发率低, 且并发症少, 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不失为解决患者“看病贵”、“疗效差”、“并发症多”、“易复发”等问题的途径,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祥德, 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66.
[2] 阚秀.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5): 261.
[3] 王桂玲, 任连成, 刘春香.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药导刊, 2014(6):972-973.
[4] 杨燕斌.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1):50-51.
[5] 司勤.中药外敷配合内服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的疗效观察.湖北中医杂志, 2013, 10(35):43.
[6] 何健飞, 阮兴秋.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研究进展.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2):142-143.
[7] 贺应军. 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效果观察. 全科护理, 2014(17):1575-1576.
[8] 周玉霞. 乳腺囊性增生灌注治疗54例病情观察与护理. 心理医生(月刊), 2012(6):305.
[9] 史小丹. 乳腺囊性增生病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现代妇女:医学前沿, 2015(2):50-51.
[10] 鲍彦美, 于海涛, 徐建华, 等.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12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7):4050-4051.
[11] 赵来运.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60例临床研究.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6):103-104.
[12] 邵华, 范昀, 任青玲. 滋阴/补阳方药序贯治疗乳腺增生病周期性乳痛46例临床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10, 42(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