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评价
2017-03-28曹众
曹众
【摘要】 目的 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2例颈椎外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 对照组采用颅骨牵引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间及复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9,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6321, P<0.05)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04,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率85.71%及总复位率88.46%均高于对照组50.00%、6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57、5.0256, P<0.05) 。结论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能有效的减少下颈椎损伤的时间, 提高复位率, 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颈椎损伤的牵引方法。
【关键词】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颅骨牵引;颈椎外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30
颈椎是由7块颈椎骨组成是脊柱中椎骨中体积最小、灵活性最大、活动最频繁及负重较大节段[1], 颈椎外伤是指由于外部因素导致颈椎和脊髓损伤[2], 可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 早期诊断和手术能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 目前颈椎外伤的治疗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3], 颈椎外伤性治疗和术后牵引的维持, 临床上多采用颅骨牵引器、颌枕带牵引进行维持,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患者活动不便同时增加了护理的难度[4], 随着近年来临床对脊椎解剖结构和损伤机制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 固定方法和材料技术的革新[5], 本科应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进行牵引治疗, 取得理想的效果, 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选取2011年1月~ 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外伤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
其中, 观察组男14例, 女12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2.46±9.25)岁, 受伤至牵引的平均时间(5.56±3.21)h, 上颈椎损伤12例, 下颈椎损伤14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2.53±9.34)岁, 受伤至牵引的平均时间(5.41±3.32)h, 上颈椎损伤10例, 下颈椎损伤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牵引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予以头环牵引外固定架进行牵引, 选择与头径大小相宜的颅环, 头环内沿和头皮距离1.5 cm的颅环为宜, 两侧眉弓中外1/3上0.5~1.0 cm与相应平面枕骨中线两侧(耳尖后上方1.0~2.0 cm左右)为颅钉进钉点, 患者取仰卧位, 对针孔处消毒, 局部麻醉成功后, 采用扳手将颅钉直接拧进皮肤值颅骨外板, 将对角线位置上2枚颅钉先拧紧, 再将另外2枚颅钉拧紧, 颅钉紧度以头环不再移动和患者明显感觉有紧箍感为宜, 一般认为较合适的扭矩旋以0.9 N.m, 1~2 d后再将颅钉旋进1个螺纹深度, 为保证颅钉稳定以后每3~5天用扳手检查颅钉有无松动。
1. 2. 2 对照组 采用颅骨牵引进行牵引治疗, 自鼻梁正中至枕后结节纵向划线, 两颞骨乳突间断经颅顶横向划线, 将颅骨牵引弓轴对准两线的交点和钩尖落与横线点上为钻孔部位, 局部麻醉成功后, 做小切口, 使用特制钻头在颅骨外板进行钻孔, 并将颅骨牵引弓钩尖嵌入颅骨钻孔内, 旋紧后加重量进行牵引。
1. 2. 3 牵引方法 上颈椎牵引质量1.5~5.0 kg牵引12~24 h后进行床旁X线拍摄, 牵引质量和角度的调整根据骨折脱位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5~7 d达到复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不全损伤者, 采用快速牵引复位, 牵引质量从1.5 kg逐渐增加, 每小时增加1 kg并进行床旁X线拍摄, 牵引方向调整根据受伤机制和X线片情况, 牵引质量<15 kg, 牵引后1~5 d进行颈椎内固定手术患者在术后3周内或当时拆除头环或颅骨牵引, 保守治疗者, 头环牵引在骨折脱位复位后即可离床活动或佩戴Halo-Vest架坐起。颅骨牵引需在骨折脱位复位完全稳定后佩戴外固定架坐起或离床活动。3个月后复查骨折愈合和脱位没复发便可拆除头环或外固定架及Halo-Vest架。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间及复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9,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6321,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复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04,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率(85.71%)及总复位率(88.46%)均高于对照组(50.00%、6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57、5.0256, P<0.05)。见表2。
3 讨论
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预后效果主要与颈椎骨折脱位能否尽快复位和稳定有关[6], 对通过单纯牵引可达到复位和固定效果的上颈椎损伤, 颅骨和头环牵引在复位所需要的时间及复位效果差异不大。对下颈椎损伤颅骨牵引部位是两孔间线状固定虽可大质量的持续牵引, 但其复位功能任未完善[7-11],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是在颅环牵引的基础上, 利用4枚螺钉与头环相连来调整头环位置, 支撑杆上螺母施加纵向的牵引力和控制头颅伸展、屈曲、侧曲及旋转而达到维持和牵引外固定的目的[8, 12], 能有效的避免搬运不当导致脊髓损伤, 未瘫痪患者术前和术后可早期离床活动, 避免了患者长期卧床、不易脱钉, 患者无需剃光头, 出现过牵症状时只需调整支撑杆上的螺母即可[13, 14], 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益, 同时有效的减少压疮和肺部感染肾并发症, 调整简单且更易达到牵引复位目的[10, 15], 尤其是下颈椎复位时间较短和复位率较高, 说明其复位效果和复位时间明显优于颅骨牵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59,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6321, P<0.05) 。两组患者上颈椎损伤复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04, P>0.05);观察组下颈椎损伤复位率(85.71%)及总复位率(88.46%)均高于对照组(50.00%、6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57、5.0256, P<0.05)。
综上所述,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能有效的减少下颈椎损伤的时间和提高复位率, 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颈椎损伤的牵引方法。
参考文献
[1] 邓树才, 赵合元, 周静, 等.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 天津医药, 2005, 33(8):497-499.
[2] 王宝奎, 邓树才, 窦如明, 等.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研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12):888-890.
[3] 陈威烨, 王辉昊, 梁飞凡, 等.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5):599-601.
[4] 王书君, 李连泰, 王绍美, 等.针刀配合牵引治疗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44例.中国针灸, 2015, 35(1):30-31.
[5] 何孝国, 阙再忠.推拿、药酒、手法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四川中医, 2007, 25(7):100-101.
[6] 曾述强, 张功林.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枢椎椎弓骨折一例.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5):399.
[7] 沈维青, 刘斌, 王子林, 等.常规牵引联合颈部康复操训练治疗老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4): 6314-6316.
[8] 于泽生, 周方, 刘忠军, 等.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3):233-235.
[9] 党建军, 王建武, 程宏毅, 等.颈椎病个体化牵引方向规律研究及其临床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10):1318-1320.
[10] 楊欢, 刘忠军, 周方, 等.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9):759-763.
[11] 陈爱兰, 林秋燕, 王芝云. 颈椎损伤患者用颈椎外固定架固定的护理. 护理与康复, 2004, 3(2):115-116.
[12] 邓树才, 赵合元, 贾占华, 等. 头环牵引(Halo-Vest架)与侧块钢板螺钉系统(Axis)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 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学术大会, 2002:497-499.
[13] 林静, 杨玲, 纪玉清. Halo-Vest外固定架治疗颈椎损伤25例围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10):85-87.
[14] 车小艳. 头环背心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颈椎病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13):17.
[15] 于晓牧, 史鸿运. 颈椎外伤治疗中Halo-Vest的应用价值探讨. 河南医学研究, 2000, 9(3):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