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建设研究
——以哈尼族磨秋为例

2017-03-28王长生宋彩珍

中国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哈尼族变迁少数民族

王 钧,王长生,谷 松,宋彩珍,祝 捷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建设研究
——以哈尼族磨秋为例

王 钧1,2,王长生1,谷 松1,宋彩珍3,祝 捷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开发中的博弈现象,本质是文化空间变迁中的生态问题。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入手,对箐口村哈尼族磨秋运动施以个案调查,并以文化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论支持,探寻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由原始走向文明进程中文化空间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与保护,不能局限在民族体育项目本身,而是需要构建空间文化的生态运行机制,进而形成自然与人文和谐,传统与现代并存,保护与开发共进的生态发展链条,从多维度讨论民族文化的定位与发展,力求达到整体文化生态系统的均衡。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变迁;文化空间;生态建设;哈尼族;磨秋

“空间”理论起源于自然科学,常见于建筑学、地理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文化空间”理论是“空间”概念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和延伸。文化空间作为民族文化生存与展现的载体,其中各元素的组合与位置结构具备多维性且相互依存。文化多维空间的属性体现了文化的选择,其核心价值与相应物体间形成的联系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备生物学中的基因属性。这种多维空间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关系,各因素在特定空间中集合形成文化生态的链条。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解决其发展问题时,不能仅局限于体育活动本身,必须运用文化生态观念,建构起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空间。

哈尼族是我国第16大民族,早在汉文史籍中就有记载,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在与我国接壤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地皆有分布。哈尼族磨秋不是一种简单独立的体育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现的是族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在其主要传统节日“年首扎勒特”(十月年)、“矻扎扎”(五月节)、“昂玛突”(祭寨神)、插秧节和尝新节中,磨秋都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箐口这个位于哈尼梯田核心地区的小山村,迅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箐口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位于元阳县新街镇南部梯田文化核心区内,与新街镇相距6.87 km,距县城南沙镇30 km。海拔1 700多米,因历史上处于原始老林箐沟边而得名,是典型哈尼族“四素同构”的山寨。本文以箐口村哈尼族磨秋为调查个案,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少数民族体育由原始走向文明进程中文化空间的变迁及影响因素,探寻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态建设体系和发展途径。

1 磨秋的空间文化表征

1.1 磨秋

磨秋既是运动项目的名称,也是运动器械的名称,其制作的方法很简单,选用一块坚硬的木桩栽在地里,将数丈长的松木横杆以中间为轴心安置于木桩上,由于打磨秋时,秋杆会像推磨一样的旋转,故称为磨秋(图1)。磨秋一般分为旋转秋千、磨秋千和荡秋千。磨秋千由于技术难度较高,有一定危险性,一般多为表演性项目;旋转秋千比较复杂,形状像现代的摩天轮。4个小秋千独立悬挂在轴心的横木上,人坐在小秋千上,在相对保持平衡的条件下随着轴心旋转;荡秋千和传统的秋千类似,用数根约10 m的树杆做为支架,在顶部悬一根用动物皮条结扎或用藤条扭成的绳结,人站在结上来回摇荡,可单人荡,也可双人荡,也有在大青树上悬两根藤,藤的一头系在大树横出的粗壮树枝上,在藤尾距地面约70 cm处拴一块能够站立的踏板,形状如传统秋千一般。

1.2 磨秋起源

中国境内哈尼族使用的是哈尼语,哈尼族原先并没有文字,历史都以口述流传,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关于磨秋的起源,最早出现的磨秋纹图是在云南滇文化的青铜器上(图2)。根据元人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条载:“每岁以腊月为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号曰‘木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又道光《广南府志》卷二记当地风俗亦云:“正月,男女抛绣球戏扑,又竖一直木于地,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头上,两人一左一右,于横木两梢头为戏。此落彼起,此起彼落,腾于半空,各曰‘磨秋’。”此类记载可以说是对上述铜鼓上磨秋图最好的解释。磨秋秋千很类似,因各民族之间玩法多变,所以各民族根据自己的玩法,给秋千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湘西苗族根据玩的人数,取名叫“八人秋”;青海土族的因为像一轮盘,所以取名“轮子秋”等。就磨秋而言,因为在早期考古发掘的文物上有着清晰的图案,说明其历史悠久且盛行于当地。由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有杂居,如今除哈尼族外,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年节时分也会举行这项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磨秋这项运动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图1 磨秋Figure l.Moqiu

图2 青铜器上的磨秋纹Figure 2.Moqiu Veins in Bronze Ware

自隋唐时期哈尼族迁入云南,哈尼人民在红河流域生活的上千年时间里由于特殊的“山居”地理环境,面临着生存资源的匮乏和山林野兽的威胁,其运用智慧在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开辟出梯田,逐步形成独特的村寨——梯田生产生活系统。从哈尼族的信仰文化中可以看出,磨秋是哈尼农耕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世俗的节日活动,又是梯田农耕祭祀礼仪的标志,展现的是族系社会结构的基础。哈尼人将族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愿望融入这种古老而简单的仪式活动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世代相传,逐步完善。

1.3 磨秋仪式

磨秋是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举行活动的时候都会进行祭祀。“矻扎扎”节是哈尼族重要的节庆,由于活动的主要内容都与磨秋有关,故也称秋千节。“矻扎扎”仪式的内容十分丰富,节日的第1天,按照哈尼族的规矩,小伙子们上山按要求挑选好做磨秋杆的松木并在黑夜里砍好,在黎明前扛回来。磨秋秋千、秋杆的制作有着规定的尺寸和长短,各村各寨每年挑选的秋杆相差不能超过5寸。磨秋抬到寨边的秋场,将木头的一头顶端削细栽进土里,做轴心,然后再把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用藤条绑好系紧。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同时,要翻新祭祀房——秋房,翻新过的秋房要由咪古进行祭祀,杀牛祭祀天神,分享圣餐。第2天,哈尼族每家每户都要舂粑粑、煮糯米饭、喝自产的焖锅酒,然后杀2只鸡,其中一只献给秋木,然后穿戴好绚丽的民族服装摩肩接踵的前往磨秋场,敲响安放在磨秋场高处土坎上的牛皮鼓,以迎接天神。然后咪古口中念念有词将磨秋顺时针转三圈,指向东方,迎接天神的降临。完成祭祀以后,把酒洒在磨秋上祭秋,祈求天神保佑来年哈尼人庄稼五谷丰登,山寨人畜平安,然后由德高望重的哈尼长老象征性的上秋甩了几圈以后,小伙子们就可以开始打磨秋。依照传统,磨秋在磨秋场只能停放12天,中间不能移动,更不能让磨秋受到损坏,12天时间一到必须把磨秋抬下来,小心的安放入秋房,从此不再使用,来年的“矻扎扎”节需要重新制作磨秋。这就从时间上造成宗教与世俗的间隔,使磨秋活动本身具有了神圣的内涵。打磨秋是一项体现哈尼族智慧和勇敢的体育活动,打磨秋时,磨秋两边的人数重量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用力蹬地面,从而产生动力飞速旋转,运用惯性升降起伏,像磨盘式的转动,又如跷跷板般跌宕起伏。甩秋运动强度较大,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惊险性,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当磨秋飞快转动的时候,围观的人也跟着激动叫好,气氛热烈。那些花样繁多、身手矫健的小伙子,往往更容易得到姑娘们的爱慕。

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变迁——以磨秋为例

2.1 少数民族体育空间仪式的变迁——由娱神到娱人

人们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决定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结构和布局,由此产生的互动关系亦会对人的情感和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变迁与物质生产方式的结构、信仰心理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文化变动在活动仪式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仪式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仪式的变迁体现在少数民族体育中。哈尼族过去的磨秋是为了迎送天神的使者而架起的,有着浓厚原始宗教的意义,而现在的磨秋场常年架设磨秋,参与活动时也变得随意,脱离了磨秋原来所赋予的信仰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精英文化、社会主流文化及现代大众文化的注入,使这个文化空间趋于多元化,整体的民族文化空间逐渐解构,一些新的空间正在取代原始空间文化,原始体育活动也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习俗和生活的仪式作为文化的呈现形式,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变化,多样文化的交汇,使民族仪式空间文化中映射出全球文化的影子,而文化的积淀使得各个民族的古老传统仪式产生了变迁。人们的内心在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寻找新的定位,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的改变,对仪式的变迁同样存在着一种需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在重视人类发展的思想中,少数民族体育的仪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变迁中逐渐趋向实际与世俗,这种从娱神到娱人的变迁存在着许多的冲突,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梯度化的变迁充分表明仪式文化变迁正是社会变迁的影像,而社会变迁就是这种影像的本质内涵。

2.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地理空间的变迁——原始生态的现代化变迁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理空间都有一些共性,即在独特的自然环境或是指定地理空间与范围,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独立的民族群体、区域以及语言和历史背景下被单独呈现,形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地理空间的重要且醒目的典型文化场,这种场所往往具有一定文化景观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的地貌与地形,气候与海拔,动植物资源等要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体育活动。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变迁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也遵循这一论断。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民族体育的发展与变迁。哈尼族聚居村寨,寨子上方有寨神林,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祭献,祈求村子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周围种满树,森林涵养水分形成溪流,可供村民日常生活并且灌溉下方梯田。哈尼族传统的土坯房一般分为2层,屋顶内以竹为骨架,外覆稻草或野草,其形状远看就像一朵蘑菇,极具哈尼族民族特色。蘑菇房、梯田、森林和泉水四素同构成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形成哈尼梯田空间文化的重要表征。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的村落景观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政府在菁口村村寨的路口修建了现代的村寨大门,又在村口新建了一个高大的石制图腾柱;在村子的中央,有座专为节庆设计的广场,广场上也修建了图腾柱和图腾雕塑。为了建设民俗旅游村,图腾柱这种原本是北美原始土著人的文化符号,为突出民族特点,这种异质性的文化符号被嫁接进哈尼族文化中。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村民收入大幅增加,日益富裕的村民开始推倒原来的土坯房。为了保持哈尼民居的特色,村民在现代建筑材料搭建的新房上搭建了蘑菇顶,从外观上看仍保持了哈尼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在内部结构上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必须。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下,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有关的地理空间形态逐步被新的社会文化符号所替代,传统的身体文化语境被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所屏蔽,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表现出来的反映民族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愿景的文化空间失语,在被注入了新元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底色遭遇改变,现代体育文化主流空间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非主流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文化二分的空间格局成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瓶颈。

2.3 少数民族体育信仰空间的变迁——农耕祭祀文化的衰退

少数民族地区村落社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方面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信仰空间分隔了世俗和神圣,但是体育活动在世俗的信仰者和崇高的神灵之间构建起沟通的桥梁。因而,少数民族体育摆脱项目本身的束缚,融合到各种文化情景之中,成为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载体,表明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关系性特点以及文化本身的状态。哈尼族作为山地农耕民族,信仰“万物有灵”,信奉自然法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农耕祭祀文化紧密相连,依循自然节气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庇佑谷物丰收。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展大多伴有宗教活动,开展的时间也是特定的,但如今更多的是一种常态化的展演于游客面前。神圣的宗教意义在这种表演过程中,被不断地消解。为了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经常性的以表演的形式重复活动中的仪式,并收取费用。虽然仪式的祭祀程序、内容形式都一样,但这种表演性的仪式与正式的仪式有诸多不同。哈尼族“矻扎扎”节上用于祭祀的牛,不再依照原本必须在磨秋场宰杀切分的传统,而是随意找块空地宰杀后煮熟,一起食用。磨秋被当成民俗游乐项目,任游客像坐跷跷板一样的随意玩耍,不分男女。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使人们在生活方式和心理上发生改变。在农业社会时期,少数民族主要谋生手段和生产方式是以农耕和狩猎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季节和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伴随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体育活动也与这种农耕文化为主的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取代,传统封闭的村寨生活方式被打破。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已逐渐由宗教信仰的圣物转化为娱乐的工具,转化为现代观光旅游手段,淡薄了原有民族原始文化的宗教意义。同时,生产方式变迁也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逐渐变为比试智力或体力的活动方式,成为追求身心健康、交际娱乐、情感交流的体育活动,其原有的宗教祭祀、生产生活的功能和意义逐渐消失。

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自然空间、生存空间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将空间比喻为一只无限性特征的容器,其中所容纳的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7]。少数民族90%的人口生活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迫切想挖掘自身内在条件,利用相关政策积极改善物资生活水平,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但在民族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空间逐步被同化,文化不断从整体现实空间中剥离,变成一个个单一符号。民族文化的开发过程,慢慢演变成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提取再生产的生产过程。除了保留文化的外部表现外,文化的内涵表象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内在精神被逐渐扭曲。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减弱,出现了多种文化认同并存的现象,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空间正在被新的文化空间所代替,逐步影响到了民族文化中最里层的“文化内核”。

3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生态系统的构建

3.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的生态系统结构

行动的主体在空间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是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会对空间形态和结构产生影响,其中的文化模式、人的认识能力、实践的活动相交织并塑造出相应的空间,这种空间一旦生成必然对人的生存、文化样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空间是多维的,这种多维关系实质就是生态关系。所以,解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不能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必须运用生态观念,构建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空间。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空间是由历史空间、文化依存空间和文化发展空间3个维度构成。同时,生态环境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图3)。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进行的保护时要注意民族口头文化空间、民俗传承空间、民族宗教空间、舞台表演空间的相互关联。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能简单的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体育项目传承中,在原有“内核”文化保持的情况下,也应允许新的文化元素被添加进来,在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中同步发展,而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共存也将产生新的文化空间。当少数民族文化主体以新的方式表现时,在母文化下的子文化也就开始发生变迁。从哈尼族磨秋文化的变迁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其目标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而是形成民族体育空间文化生产、生存、发展的完整生态运行机制。在民族文化的大空间中形成自然与人文和谐,传统与现代并存,保护与开发共进的生态发展链条。一方面,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信仰,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发要与其民族文化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结合,促进民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诉求,利用好民族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的进步。

图3 文化空间关系图Figure 3.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Space

3.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变迁的博弈关系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除了地理环境这一客观因素外,社会的生产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性也就越大,自身的文化必须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主要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居民收入水平低,吸引外部投资能力低,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但同时却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热,一方面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诸多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来看,开发民俗旅游,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普遍问题:

第一,原始禁忌的触碰。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原始宗教的载体有许多的禁忌,如活动前需要先祭祀,对活动参与者有要求等,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宗教信仰功能逐步退化,更多的是展现娱乐功能,这不可避免的要触碰到一些原始的禁忌。

第二,文化内涵的认识。少数民族体育本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但由于很多少数民族为世人认知的程度还较低,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所以,对类似“磨秋”这样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开发过程中内核文化的保护。开发不能破坏当地文化的真实性与原生性,不能一味的迎合需求而盲目追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应该是基本同步或同向的。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宜促使了文化的变迁。在文化开发前应该对文化进行梳理,使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核心文化得以保留下来。在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构建起生态的发展系统,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一,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体育的功能。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是向外界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平台,更是民族宗教、道德文化、习俗、礼仪的直接体现。作为民族情感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方式,对少数民族体育功能的充分认识,就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开发主体的文化空间意识的灌输。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呈现同化、退化趋向,在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让开发主体了解文化空间的范畴和文化空间保护对民俗旅游开发的作用,不能简单为了旅游把文化空间弱化为文化符号,进而被替代、娱乐化,需尽最大可能的保持民族地区文化价值的真实性。

第三,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突出地域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特色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时,把握体育的特征,对少数民族体育活动进行文化再造,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特定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摆脱了原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取代原有的自然经济,民族文化也随着发生转型,这种转型并不代表民族文化的解体。通过文化适应,少数民族文化在转型中可以实现更新和发展,逐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与消化,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注入新文化因子的同时,依旧保留本民族原有的文化要素,让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型过程中重现生机。

3.3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发展的生态建设

少数民族文化空间是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得以生存和展现的载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存在3个层面的空间形态:

第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文化空间的物质文化维度。物质是构成民族文化空间的基础,它是历史长期积淀下来包括现已形成并客观存在的空间元素,被赋予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的情感体验,着重传播地域民族文化的固态文化景观。例如,磨秋的物质文化维度是最容易被识别和感知的初级文化空间表现形式,即哈尼族的文化空间,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完美展示了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利分配系统,彰显了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

第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文化空间的历史维度。历史本身就是时间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尽管其在现实表现形式上与物质文化有一定的重合,却在本质上拉近了文化空间中原始与现实的距离。磨秋的历史即是哈尼族的文化史,在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效益诉求在主流文化主导的今天,需要一个认知和熟稔的过程。文化的欣赏者对文化空间的体验与感受往往超越物质的范围,需要从历史的剖面来全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嬗变及其文化生态空间的发展实质上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心理维度。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对生态、地理、人文形成的地源文化自觉方面。文化空间自觉多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排他性,这种对文化空间的深层次挖掘,在丰富和扩展了母体文化空间的同时,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流动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立体化发展的形态。

构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必须具备:1)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基本上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要尽可能的保护好民族本身的生活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修旧如旧;2)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进行再生产,使古老的运动项目产生新的生命力;3)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4)加快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区划与文脉整合,促进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项目的认同,提炼民族文化空间的优势因素。

图4 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空间各维度关系Figure 4.Each Dimension Diagram of Minority Culture Ecological Space

4 结语

文化空间是各种共同体在空间和时间安排下的形式存在。从文化生态的根本问题来说,空间设置与日常生活、民族文化存在相互演化。少数民族体育融入了民族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承载着民族的属性,它不是独立项目的单独呈现,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当下我们淡化了这种民族文化的属性内涵。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建设的目标来看,需要探讨如何重构空间框架中的民族属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空间的构造结合在一起,需要从大空间角度讨论民族文化的定位,追求文化生态发展的系统平衡。

[1]崔乐泉.铜鼓上的磨秋图[J].体育文史,1993,(5):27.

[2]车玉玲.空间变迁的文化表达与生存焦虑[J].苏州大学学报,2013,(4):48-52.

[3]韩秀记.生存与发展:民俗村的二难选择——云南民俗村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0,(3):101-106.

[4]郭凌,阳宁东,王志章.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4-149.

[5]李婷婷.哈尼族梯田祭祀变迁的民族生态学研究——以元阳县果期村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3.

[6]李银兵.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4-18.

[7]李育红,杨永燕.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2-205.

[8]罗德胤,孙娜,李婷.哈尼族村寨“多寨神林对单磨秋场”的现象分析——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全福庄大寨为例[J].住区,2011,(6):78-82.

[9]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6,(5):61-69.

[10]朴松爱,樊友猛.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J].旅游学刊,2012,(4):39-47.

[11]田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研究——以环县道情皮影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2]余贞凯.哈尼族磨秋运动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40-42.

[13]MACMILLAN.Problems of Space and Time[M].New York:J.J. C.Smart,1964:5.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pace for Minority Sports—Taking Hani Nationality Moqiu as Example

WANG Jun1,2,WANG Chang-sheng1,GU Song1,SONG Cai-zhen3,ZHU Jie4

:The essence of game phenomen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s the problems in changing ecological phenomenon of cultural space.The main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harmoniou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ode of cultural space for minority sports.From the view of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protection,this paper makes case investigation on Hani nationality Moqiu sports in Qingkou village,explores the cultural space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nority sports from the original to the civil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support of cultural space theory research.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ecology changes is the space setting and the daily life,the national culture mutually exist.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cultural space,it cannot be confined to minority sports itself,but need to build the space culture ecological operation mechanism,and to form the natural and human harmony,traditional and modern exist,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hain.From the multi-dimensional discussion on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ulture,the overall cultural ecosystem equilibrium can be achieved.

minority sports;cultural change;cultural space;ecological construction;Hani;Moqiu

1002-9826(2017)02-0113-06

10.16470/j.csst.201702015

G852.9

:A

2016-04-28;

:2016-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82)。

王钧,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类学,E-mail:fly608@126.com。

1.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红河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3.长沙师范学院 体育系,湖南长沙410100;4.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1.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3. Changsha Normal College,Changsha 410100,China;4. Guangdong Spor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650,China.

猜你喜欢

哈尼族变迁少数民族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小渔村的变迁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