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非遗大世界
2017-03-27文/陈融
文/陈 融
美哉,非遗大世界
文/陈 融
大世界,矗立在宁海东路西藏南路口,是陈平上下班的必经之地。每次路过,他都会不自禁地抬头看一眼这承载着童年记忆的法式建筑,即便在它歇业沉寂的那些年。新年伊始,他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大门再次敞开,门脸修葺一新,工作人员微笑相迎。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世界,正在向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展现它崭新的“美”!
美是哈哈镜里的童年
在“大世界”的微信平台上,陈平幸运地拿到了两张“测试期入场券”,成为试运营阶段为数不多的游览者。为了这次“白相”,他还专程向单位告了假,带着六岁的儿子一同前往。
一进门厅,陈平父子就和12面充满“魔性”的哈哈镜打了照面。看着镜子里奇形怪状的“人样”,孩子立马乐开了花,左照照,右照照,一会儿瞅瞅像气球一样圆胖的“自己”,一会儿指指像竹竿一样细长的“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孩子捧腹的模样,何尝不是自己儿时的翻版!陈平也瞬间回到童年,想起那个同样在哈哈镜前“上蹿下跳”,被妈妈笑称“人来疯”的“淘气包”。
和陈平父子前后脚进来的李宝琴一行七人,是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团”。别看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一见哈哈镜,各种“卖萌”“搞怪”缤纷亮相,笑声不断,余音绕梁。当几位老人步入二楼休闲区时,“哈哈哈”的笑声又沸腾起来,他们在这里遇见了新科技——多媒体哈哈镜!一面白墙,整齐地安装了几个互动屏。人走上前,系统如镜子般对模样、身形进行识别、呈现。搭配着精美的电子相框,对着屏幕,通过体感操作,就能定格独属于自己的“扭曲”形象。
“互联网+”时代下的阿姨妈妈,也是相当的与时俱进。看,李宝琴划动手机,熟练地扫了扫镜面下方的二维码。很快,电子屏上的个性化萌照,就进入了她的手机相册。再来几下指尖轻触,这张萌照就上了朋友圈,与天南海北的亲朋好友共飨欢乐。
同行的爷叔吴俊觉得,“多媒体哈哈镜”很有意思,给传统哈哈镜增添了新的活力,还能提升参与乐趣。只要用手指神奇一点,就可以变换不同的样式。由他操作的“银发团集体哈哈照”拍得挺成功,每个人都在画面中留下了妙趣横生的影像。
从1917年的“远东第一俱乐部”,到2017年的“非遗主题馆”,哈哈镜是大世界最欢乐的“经典”。它们源于荷兰定制,历经百年,重现光彩。人影映入镜中,千姿百态,喜感十足。这一面面哈哈镜,反射着当下,激活了童年,将两代人的欢笑与温情绵延传递。
美是戏台上的唱念做打
“青春丽质,怎么错过佳期”“易经有云,迟归终吉”“小姐既知迟归终吉,你可知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唉,只是未遇英雄耳”……阳光透过玻璃,照进观众席。一楼中庭的大舞台上,上演着京剧名篇《吕布与貂蝉·小宴》。“戏迷”冯玉刚在儿子的陪同下,听得饶有兴致,跟着节拍摇头晃脑起来。早年因为家住附近,他常来这里看戏。
用他的话说,大世界是块宝地,捧出过很多角儿。“不来大世界,枉来大上海。”自从1907年首度对外开幕,大世界一直享誉全国,人人来到上海,都一定要好好地“白相大世界”。它的名气可不仅仅在于丰富时髦的各类游艺设施,更在于其中百花齐放的曲艺百戏。大世界是很多名角的发迹之地,是典型的造星梦工厂!比如,曾经的花旦王美玉,在当时大世界老板黄楚九的推荐和包装下,声名大起,闻名戏曲界。“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老生皇帝(冬皇)”孟小冬,也是从大世界走入人们视野的,在大世界“乾坤大剧场”的历练,使她迅速成长为上海京剧界的龙凤。
作为曾经南北戏曲轮番登场的演艺中心,如今这里的大舞台将沿袭传统,跨界创新,汇聚非遗杂技、曲艺、歌舞等多元艺术形式,希望再次成为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向往之地,培养出更多名角名艺。平时,这里还向社会院团开放,是群艺表演的文化大舞台。
凭栏听戏,高处也风雅。李宝琴一行,多为京剧票友。闻见锣鼓京胡唱念之声,直接走上连廊,细细品味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力与美。或许是人在高处,空间开阔,流动的空气与演员的声音互相交融,听起来有自然恣意之畅。
大世界的百米连廊,蜿蜒交错、上下贯通,将主楼完美衔接。既是游客通往多种表演互动区域的核心通道,又是观看中央场精彩演出的极好位置。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为这里倍添灵气与活力。
电子屏、小舞台、方桌、条凳……喜好沪剧的陈平,误打误撞走进了这里——戏曲茶馆。但不凑巧,一台现场演出刚刚结束,男女老少只能通过屏幕上的影音再现解解馋。彼时,已是中午。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早早来到演员休息室。她拿出戏文,绘声绘色练习起来。每天晚上七点多,由她主演的沪剧专场将如约在“戏曲茶馆”开演。
王勤20岁就来大世界演出了,当年她所在的沪剧团常驻这里,除了大年夜歇戏,其余364天,几乎每天两场,一年演出700多场。通常,一个月会轮番上演4台大戏,还要排练新戏,甚至还有一批固定的戏迷观众,买了月票天天来观剧。在外人看来,每天排戏、唱戏,忙到天黑,然后就是回家睡觉,非常辛苦,但是王勤却感到很充实。
她说,“在大世界唱戏的这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单纯的岁月”。2003年4月29日,王勤完成了在大世界歇业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上演的恰好是她初入大世界时唱的第一出曲目《大雷雨》。时隔13年,王勤回归,她拿手的沪剧《白兰情缘》主题曲“小小一朵白兰花”、沪剧《雷雨选场》“幽会”等精品曲目,再次在大世界的舞台上唱响,诉说她与大世界的沪剧情缘。
重拾经典,再推新品,戏曲茶馆是大世界全新推出的戏曲、民乐、曲艺长期展演平台。首期以本地院团、定制剧目为主,未来将持续引进全国各地多曲种、多流派表演作品。开放式后台、戏迷擂台、互动式工作坊、艺术家讲座等形式,将重现大世界名角与戏迷互动的热闹场景。
美是手作人的匠心
逛大世界,如同看万花筒。上海绒绣、土家锦、汉光瓷、贵州苗绣……陈平父子在“非遗原生态”展厅,看到了色彩、纹理、光影的创意碰撞。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灯彩鸡”,在各色灯彩点缀之下,倍显喜庆。难怪他家孩子闹着要和大公鸡合影呢!
这只“灯彩鸡”,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传承人陈柏华大师之手。陈大师也现场展示了“荷花灯”的制作工艺:一盏传统的荷花灯,直径不过5公分,26片花瓣环绕,放在掌上,精致玲珑,粉嫩绚丽。鲜为人知的是,它要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62道工序,才能完成从纸到灯的蝶变。陈大师还特别提到,无论灯彩用上多少高科技,传统的扎制工艺都是秦淮灯彩的“根”。
在这里,大世界首期邀请全国六大区域的国家级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重磅展出家族藏品及当下精品,古法再现非遗技艺,呈现原汁原味的技艺盛宴。“择一事终一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的交流,陈平对老匠人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钦佩。
听闻三楼传习教室开课,手工艺爱好者马晓彬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赶到。教室大而雅,教面塑的老师笑容可掬,长条桌旁学生排排坐,每个人面前都有几个面团和几把小工具。桌子中间摆放着老师的作品,一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面人,猴哥的眼神、动作栩栩如生,似乎还能听到那句让大地乱颤天上掉灰,令妖精闻风丧胆的“俺老孙来也”!
“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减法”,在老师的指点下,马晓彬了解了面塑和泥塑的区别。小小的面团在手中捏、搓、揉、掀,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必要时还能用上剪刀,制成身、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小面人便脱手而成。虽然自己的“面塑处女作”与心中期许的还有些差距,但“手作”的成就感,让马晓彬欣慰不已。
有“传”有“习”,大世界特设这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教室”,旨在为传承人、匠人与习者、观者、兴趣爱好者,搭建互动、研讨的社交平台。还有远程互动系统,可以实现国内外非遗专家学者的技艺互动呢!目前,联手上海19家院校,由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演示技艺技巧。
当然,这里还是师生们优秀作品的展示阵营。比如,上海市行健职业学院的砖雕《上下五千年》,把从盘古开天到当代的重要时刻,如画卷般呈现。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的“中国结”也让人大开眼界,梅花络、桃花结、凤冠、刀马旦、老生、宝相花、蝶恋花、雀屏、莲、比翼、同心结、四角穿蝶、云纹如意、杏花窗、小轩窗等,原来“中国结”可以这么美。在这里,非遗走出了校园,走出了殿堂,走进了大众!
美是博物展中的世界风
驼铃、沙漠、织毯……掀起布帘,“非遗主题展厅”把李宝琴带到了“莫高窟”。原来,这里正在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经典非遗文化,首期以《织悟》为主题,模拟打造“莫高窟”原貌。移步换景的行走中,观者可以欣赏到原创定制和百年藏品地毯的惊艳之美,领略手工编辑全流程的繁复技艺。在定制音乐和异域香氛中,享受多重感官体验,品味敦煌文化魅力。临出展馆,李宝琴还不忘扫码,加入到“万人织毯互动”中,在工艺大师的亲自指导下,一同完成大世界独家定制主题作品。
在民俗文化厅,吴俊则被精美的“手绘瓷碟”深深吸引。这组《360行》民俗文化手绘瓷碟,兼具研究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是国际民俗文化珍品,海外回流后首次全系列展出。展品囊括了明初“衣、食、住、行、农、工、育、乐、艺、什”十大职业,记载了那些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古老行业,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珍贵记录。民俗、民族和民间文化,就是这里的内涵所在,包括全球珍贵三民文化项目和作品。形式多元,有流传至今的技艺和表演,也有世界性民俗文化遗产。“潮流,而不浮躁”,经常出国旅游的吴俊对这里的文化展示竖起了大拇指。
当吴俊流连于民俗文化展厅时,陈平正带着儿子漫步在“非遗再设计展厅”。这个厅有“当代艺术”的即视感,仔细看去,每一件展品又和传统非遗技艺息息相关。在“云屋”里,白云悠悠,缓缓转动,孩子坐上秋千,一脸的幸福。这是光影艺术家JUJU WANG的大型互动装置作品,她采用有着800余年传承历史的手工傣纸为基本材料,以现代激光雕刻技术进行造型雕刻,将手工傣纸制成的“云片”围合成一团团的云朵。明暗浮动光影变幻,云中秋千互动翩翩。
趴在“云屋”外墙上,马晓彬正在专心研究一幅“书法作品”——《桃花源记》。这个作品,乍看与通常的书法无二致,但近观之,会发现每个笔画都藏有机巧。其实,这是一个摄影与数码后期制作的结晶。创作期间,艺术家李舜每天晚上驾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拍摄了数万张长时间移动曝光的照片,并从中提取了近千个抽象的图像,重新组合成“书法”,并排列、制版,以宣纸印刷。惊叹神奇之余,晓彬也“秒变”作者粉丝。
除了传统呈现方式外,“VR非遗体验厅”“二十四节气绘画互动墙”“民族服饰换衣镜”等智能技术形式,也为绚烂的世界非遗盛典增添了一抹时尚。
陈平父子走出大世界,已是月上柳梢头。如果不是因为非遗美食板块尚未开放,他们还舍不得出来呢!虽然肚子有点饿,但他觉得这段旅程很充实。美哉,非遗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