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官德重在立德修德行德三个维度
2017-03-27刘淑英刘晓玲
文/刘淑英 刘晓玲
涵养官德重在立德修德行德三个维度
文/刘淑英 刘晓玲
为官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官德建设问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领导干部从立德、修德、行德三个维度加强官德修养,这既是加强官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更是涵养官德的重中之重。
官德;
一、立德
立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人常讲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是最高层次。做人要立德,做官更要立官德;立德是奠定人生之基石,是为官之根本。《中庸》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古今历史更是反复证明,“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离不开“德”的保驾护航,尤其是对于手中有权的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如此。
●立德要立角色之德。
领导干部的角色之德即为官德。所谓官德,就是为官者的从政道德,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领导干部:“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李克强总理也曾说过:“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选择了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这说明,公职人员是“公共人”,而不是“经济人”,进入公职人员队伍不是为了更多地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是为了以身示范,引领社会风气。形容这种示范性、导向性的词汇很多,比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朝有矜节之士,野无贪冒之人。这些词汇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官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当中就能够在社会上营造一种风气、倡导一种追求、引领一种方向。所以说,官德是方向盘,是指南针,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低的试金石,也是这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尺度。可谓是:官德正,民风昌,国家兴;官德败,民风降,国家衰。因此,做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为官不能一日无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用模范言行奠人格之基、率风气之先、垂道德之范。做到吃喝不到,贿赂不要,邪路不走,镜子常照。
●立德要立权力之德
官德实际上就是权力道德,也就是各级官员在运用权力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官德出问题,往往都是出在权力不能正确使用上。因为,权力是把“双刃剑”,如何使用,用之何处,最能体现执政者的追求。如果权力是被用来最大限度为人民谋利益,那么有权之人就会平安无事,提拔重用;如果视权力为乐趣,被用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的非法私利,那么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所以对领导干部而言,“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受人民之委托而产生的一种特定关系,而不是一种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付出越多。然而有人却认为权力是“上面给的”,只对上面负责;有人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把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砝码,进而洞开腐化堕落之门。党中央之所以一再强调“以德为先”,就是源于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道德情操,权力才会发挥积极和正面的作用,才能够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反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德行有亏、官德缺失,其权力越大,能力越大,自身发挥的破坏性作用往往就越大。这说明,领导干部的官德,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到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应该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自觉做到不弄权、不揽权、不越权。
●立德要立政治品德。
《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中指出,对干部德的考核,要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政治品德是官员安身立命的前提,是为官之德的核心。党中央反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官员选拔标准,首要一条就是要看其政治品德,看其政治上是否靠得住。考核干部的政治品质,重点了解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等情况。
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站稳政治立场、抵制各种诱惑的决定因素,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信仰状况令人担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在他们看来,“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于是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言,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以身试法,结果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更为严重的是,信仰缺失已经造成领导干部精神懈怠,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成为四大危险之首。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在干部培训工作中,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所以,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建立信仰,追逐理想,坚守信念。
二、修德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就是说,道德品质是道德信念在心理意识层面的一种贯彻,一种执行,在行为层面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内心的一种要求。
●要注重道德积累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德性,无论好与差,都是日常思想和行为的零存整取。所以领导干部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行达到较高层次,一方面需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古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道自微而生,祸是微而成”;如果在小节、小利上不检点,一旦成为习惯,小问题就会演变成大问题,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领导干部要管住“小场合”,不能因为在“小场合”就没有了公开场合的风度、尊严和自律,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管住“小意思”,小恩小惠,虽“不成敬意”,但聚少成多、积小成大、小节变大恶。因此,只有注重小节,才能避免失节;只有防微杜渐,才能守住底线。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培养高尚人格。另一方面需要把道德修养的目标定得高一点,修德有三种境界:其一是不做恶事,其二是多做好事,其三是社会楷模。作为领导干部要达到不褪色、不染色、有特色、很出色,就应当争做社会楷模,培养党性至上的政治境界,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他人至上的人生境界,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公正至上的内心境界,以良好的品行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努力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仁之事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做、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面对诱惑守得住寂寞,歪风吹来守得住清贫,始终保护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要锻炼道德意志
一个人走上歧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律不够。因为现代社会,诱惑增多,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守不住道德的防线。《醒世恒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化为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是饥饿,遇到一渔夫垂钓,明知饵上有钩子,但终因抵挡不住饵香的诱惑,张嘴吞饵,遂成渔夫钓物。薛录事虽然眼里识得破,但终因肚里忍不过而被钓。现实生活中与薛录事一样,由于忍不过而吞下诱饵者大有人在,比如那些落马的官员,很多都是由于意志力薄弱,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拉下马,按下水,越底线,踩红线,最后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拒绝诱惑,就是拒绝犯罪。如何锻炼道德意志?一是要做到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孟德斯鸠曾说过,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一般来说,在工作时间与公众场合,党员领导干部往往能够检点自己的言行,不太容易出格、失态;而在“八小时”之外,处于私人空间、言行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放纵自己,突破为官做人的底线。二是要做到慎始,把好第一次关口,有的领导干部原来很本分,就是因为总以“下不为例”来原谅自己,结果湿了第一只鞋,再也收不住第二只脚了,所以为官不能心存侥幸,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面对诱惑时刻保持警醒,做到心不动、手不伸。三是要做到慎终,古语云,善始者繁,克终者寡;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初者不一定就能善终,“慎终”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人生进德修业的最后防线,也是防止“功败垂成”的关键。所以,无论是慎独、慎始,还是慎终,都需要顽强的意志做支撑,强化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自律,以此牢记警戒线,筑牢防守线。
●要学习修德律己
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神圣职责。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也能修炼道德、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读书学习上还不够认真、扎实,具体表现为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为什么官员们不爱读书学习?因为在一些人看来,读书读不出政绩,读书读不出乌纱帽;而把领导的心思摸透,把领导的脉象拿准,一切按领导的意图去做,才能官运亨通,仕途发达。因此,提高道德操守,要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加强党性修养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学习意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突出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进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修身,在学习中塑造美德、强化品德、修养道德、恪守政德,实现怀德自重、养心自慎、廉政自律,筑牢思想防线。
三、行德
●行德要突出一个公字
在现代汉语中,“官”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作名词时,主要是指公职人员;作形容词时,主要是指公共的、公用的物品;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由此引申出的公共之意,都说明领导的职责是以关照和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这是领导活动正当性合法性的表达。任何人,在他没有成为公职人员、没有做官之前,他是个体的公民,可以有私心、有私利和有私情;但是,一旦成了官员,做官员职权中的事,他就不再是一个一般的个体,而应该实现从私到公的跨越,出以公心、施行公举、谋求公利、倡行公义、一心为公。具体地说,一是在关键时刻要大公无私,当组织需要、群众需要、社会需要的时候,就要放弃个人的一切私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先公后私,也就是要先人后己,遇到公私冲突时,先把私放一放、推一推,这是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三是坚决不做损公肥私之人,这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和最起码要求。简而言之,一心为公就是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来!
●行德要解决一个正字
古人云:“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正”字既包含着群众的期望,也承载着群众的信任,当选者是得“正”字最多的人。如何行的正?还要从分析“德”字入手,“德”字的左边是“彳”,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行动的符号,意为方向要正,行为要正;“德”字的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意为目正,要求领导干部看事要公正,用人要公道,以德才识人,以公认选人,以实绩用人;“目”下面又加了一颗“心”,意为心正,要求领导干部要心胸坦荡,心存真情,事出公心,不为私心所扰,对党和人民一片赤胆忠心。这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正、目正、方向正,才能走正道、行正路,才能成为“有道德之威者”,才能以德服人,取信于民,履行好治国理政职责。
●行德要强调一个民字
在古代,爱民如子、视民如伤是为官从政最基本的“官德”。康熙年间河南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既讲明了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又道出了为官的本质。所以,行德就是要胸怀百姓、心系民生,用“群众”这个根本擦拭心灵之镜,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砥砺精神之钙;让为民情怀内化于心、见之于行,让“为民之心”复苏生长;切实做到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深怀爱民之心,在行动上恪尽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
总之,立德、修德、行德作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三个维度,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身示人立表率,以品正人立人格,以廉做人立正气,以人为本立宗旨,以贤用人立公道,以诚待人立信誉,以干服人立政绩,以苦育人立风范,以富量人立职责,以实召人立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内无愧于心,外无愧于民,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
责任编辑解梅娟
D262.3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4.007
刘淑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哲学;刘晓玲,中共长春市委党校人事处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