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饥饿艺术家》和《百鸟朝凤》谈传统艺术的困境
2017-03-27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文/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尹 蓉
从《饥饿艺术家》和《百鸟朝凤》谈传统艺术的困境
□文/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尹 蓉
传统艺术常常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其精髓,但随着社会的急剧改变和互联网的强大冲击,有些传统艺术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小说《百鸟朝凤》和《饥饿艺术家》在描写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传统艺术;困境;传承;创新
传统艺术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早已成为某种特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精髓,但是,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使得艺术受众审美情趣与习惯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的传统艺术正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局面,现实生存的需要或保持艺术的纯洁使传统艺术家们面临两难的抉择。
一、小说简介
《饥饿艺术家》(Ein Hungerknstler), 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92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痴迷于饥饿艺术的表演者在众目睽睽下呆在铁笼子里长达40天,却始终不被人信任,从最初拥有络绎不绝的观众到逐渐被人厌弃遗忘,最后默默无声的死去。
《百鸟朝凤》是我国青年作家肖江虹2009年发表在《当代》上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农村孩子天鸣从小在父亲的期望下,拜师焦三爷学习吹唢呐,得以学会独奏百鸟朝凤,两代人一生坚守唢呐艺人信念的故事。2016年5月,由该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百鸟朝凤》在大陆上映。
二、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1.社会地位明显下降
传统文化艺术虽然在某种特定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艺术形式选择多元化的今天,在新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冲击与排挤下,某些传统艺术的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传统艺术的传承显得尤为艰难。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表现出无限的好奇,对其趋之若鹜。《饥饿艺术家》由于别具一格的饥饿表演最初名噪一时,收到万众的喜爱与追捧,文章写道,“当时,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观众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观众也络绎不绝。”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复一日、毫无创意的饥饿表演不那么崇尚了,热情也很快减退,饥饿表演的地位到后来一落千丈——“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有一天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它演出场所。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他们想看看,是否能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和兴趣,然而他们一无所获。好像人们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 观众对于饥饿表演从最初的热情追捧,到缺乏兴趣,后来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而表演组织者也从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为几乎要哀求人来看表演的地步,这些描写,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饥饿表演艺术本身地位的变化。
《百鸟朝凤》中,让儿子做个唢呐匠,一直是父亲游本盛的理想,吹唢呐在当时不仅是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唢呐匠本人在村里是被人景仰的,而像焦三爷一样能够独奏吹百鸟朝凤的唢呐匠更是会受到最高的礼遇。小说写道,“被请来的唢呐匠在水庄都会得到极好的礼遇,烟酒茶是一刻不能断的,还得开小灶。离开那天,主人会把请来的唢呐匠送出二里多地,临别了还会奉上一点乐师钱。”作为父亲,游本盛对儿子天鸣精湛的唢呐手艺以及当上游家班班主骄傲无比,“他对遇见的每一个重复着一句话:天鸣接班了,今后无双镇的唢呐就叫游家班了。他说这句话时除了自豪,更有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在自己预言降临时的自负。” 然而,当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慢慢缩短,城里乐队开始走入农村时,游家班的地位受到了致命的威胁,村民也从最初的愤怒慢慢接受甚至喜欢上了城里乐队新的表演形式。关于这点,文中出现这样的描述,“就在那支吉他发出那声诡异的‘砰’的声响的瞬间,我惊异的看见,马家大院所有一切都静止了。”“渐渐的,大家的神色开始舒展开了,有一些年轻人还饶有兴致的围在乐队的周围,环抱双手,唱到自己熟悉的曲子时还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哼。”唢呐匠们自然也感到了城里乐队带来的直接威胁,自愧不如,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游家班站在马家大院的屋檐下,局促得像一群刚进门的小媳妇”。随着而来的,是村民给唢呐匠的大不如前的待遇:“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无双镇的唢呐班子省掉了接师礼,连运送出活工具这些规矩都一并没了。”到最后,父亲也从最初为儿子的手艺感到骄傲开始厌恶儿子整日无所事事,前后对比与冲突,凸显了唢呐这门艺术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
2.受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传统艺术的生存受到威胁
传统文化是孕育于传统生活之中的,传统生活的消失,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昔日的温床。过去,人们总喜欢在茶余饭后在街头巷尾唠唠嗑,簇拥着去看马戏或露天电影,而唢呐也是红白喜事中不可缺少的一角。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艺术对传统艺术带来极大的冲击,传统艺术的生存正面临严重危机。
除了观众对表演长时间的审美疲倦外,新的表演形式出现也使得观众对饥饿表演渐渐失去了兴趣。虽然饥饿艺术家可以继续在笼子里与马戏团一起表演,但是“人们把他和笼子没有作为精彩节目放在马戏团的中心地段,而是安插在一个交通路口,他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饥饿表演现在不再是观众瞩目的中心,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假如不是道窄人挤,后面的人又能够理解前面的观众为什么不急着去看野兽而停留下来,人们或许能在他面前多呆一会儿,慢慢欣赏他的表演。”饥饿艺术家死后,人们在他生前表演的笼子里放上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年轻的美洲豹代表新生事物,新的艺术形式,预示着传统艺术形式可能面临被新的艺术形式完全取代的命运。
当初,可以唢呐独奏高难度的曲子《百鸟朝凤》是一项让人光宗耀祖的技能,也只有村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老者死后的葬礼才配得上百鸟朝凤。唢呐的排场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无双镇大部分人家接唢呐都是四台……比四台讲究的是八台……”城里乐队的到来,打破了村子里唢呐班的平静,在老马的丧事时,新鲜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激量,“那边的声响骄傲而高亢,这边的声音像临死之人哀婉的残音。一曲完毕,几个师兄都一脸的沮丧,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为了争夺观众,游家班在与城里乐队咬牙较劲着,可结果是似乎村民更喜欢城里的乐队,这让游家班沮丧、“惶恐”、愤怒无比,也隐隐地感到了这门手艺未来立足生存的危机。
3.现实生存的危机挑战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追求是矛盾的,受到商业价值不足的影响,传统艺术家的经济收入严重降低,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从而导致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锐减。饥饿艺术家与天鸣最终无奈地选择了贫穷去追求纯粹的艺术,饥饿艺术家却难逃死亡的命运。
饥饿艺术家对极其重视自己的艺术名誉,不满演出经理禁止延长演出,他希望“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超越自我,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成为“空前最伟大的饥饿艺术家”,甚至在饥饿艺术热潮过去,他沦落马戏团与野兽为伍时,他也在卑微地思忖如何才能更多的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焦三爷为了让唢呐的艺术发扬光大,甚至在徒弟生计遇到困境的时候极力阻止他们出去打工挣钱。天鸣虽然信守了对师傅的承诺,此时却在父亲的眼里变成了一个不会挣钱、只会吃闲饭的人。
三、传统文化艺术的未来走向
《饥饿艺术家》与《百鸟朝凤》故事细腻,催人泪下,让人心疼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感叹传统文化急救的紧迫性。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透过问题看到了本质,他说:“《百鸟朝凤》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1]
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人们众说纷纭。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该何去何从?是固步自封,还是勇于创新?作家、民俗学家冯骥才认为:“有些传统文化还是要和现代结合的,毕竟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了、知识面也不同了。”[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始则坚持“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原汁原味、保持基因不变非常重要”[3]。
传统文化正日渐式微,很多人在感怀“人走艺亡”,也有人感叹有些传统文化已失去了“原汁原味”。肖江虹本人在接受《城市快报》采访时说:“我们不要把艺术看得如此高高在上,它是具有群众性的事物,这个特性使其生命力更强,因此我的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并不是悲观的。”[4]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观众是艺术生存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要百分百的原汁原味保持传统艺术不太现实,所以,传统艺术的“变”是必然的。在重视艺术的规律的前提下,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能在节目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呈现上体现原创性和创新性,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存之道。园林版的《牡丹亭》,突破了传统昆曲的模式,不再给人一种模糊而遥远的距离感。传统艺术的创新实践有俗有雅,有成有败,我们不能就此孤芳自赏,完全否定创新。因此,如果在保持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保留最精华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适当融入新形式,新内容,传统文化艺术必然显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陕西传媒网.《百鸟朝凤》——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生命绝唱[OL]. http://www.sxdaily.com.cn/ n/2014/0422/c266-5413678.html,2016-4-21.
[2]合肥网. 传统艺术不能为迎合流行“转基因”姜昆、冯骥才等人呼吁保护传统文化[OL]. http:// news.wehefei.com/system/2015/03/03/010363667. shtml,2015-3-3.
[3]中国青年网. 田青委员:现代化不能以中断传统文化为代价[OL]. http://news.youth.cn/ gn/201503/t20150312_6522442.htm , 2015-3-12.
[4]搜狐网. 肖江虹:我为什么要写《百鸟凤》[OL].http://mt.sohu.com/20160520/n450663292.shtml, 2016-5-20.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arts Yin Rong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3, China)
Traditional arts are often parts of or even the essence of a certain culture, but with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he tremendous impact of the Internet, some of them are gradually fading away among the river of the history. Song of the Phoenix (Xiao Jianghong, 2009) resembles Ein Hungerknstler (Franz Kafka, 1922) in that both depict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arts in the modern age.
traditional arts; dilemma; inheritanc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