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解读

2017-03-27张颖

参花(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学界印痕后现代主义

◎张颖

关于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解读

◎张颖

德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体系的一部分,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开始于费德勒“为后现代辩护”发言,而最终获取普遍认可的,当属韦尔施提出的多元性。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现代主义在德国文学中受到了质疑,但也凭借自身独特的方式留下了痕迹。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入探讨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印痕。

德国 文学 后现代主义

19世纪末,德国文学思想迅速发展,古典哲学、美学向后现代主义哲学、美学转型。一直以来,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承受着质疑的目光,但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证明后现代主义在德国存在,且发展迅速。最后,韦尔施提出的多元性后现代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正式出现,并在80年代盛行,直至90年代,开始与媒体融合,渗透至美学、文艺等多个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开始于文艺复兴,整个人类社会进行大范围城市化、商业化过程。现代化充满了发明创造,且具备理性特点,后现代化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之上,其内部发生了反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自后现代主义出现,西方社会掀起了巨大的发展思潮。

后现代主义继承现代主义思想的同时,融合了很多全新的内容。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独特性,如不确定性,即强调差异化、多元化及不确定性。后现代者提出在思考方式上要从多元角度入手,突破权威,鼓励不确定性主体,推崇非理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是持续的理性泛滥,故后现代推崇非理性,鼓励情感、知觉及创造力等非理性因素。

二、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

(一)最初的排斥

后现代主义对德国文学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成为了影响德国文学意识的重要标尺。最初,引入后现代主义的是小说家费德勒在佛莱堡大学文学研讨会上进行“后现代主义辩护”,随后整理出《新闻学的时代》,文章表明后现代文学已经存在,将会逐步取代现代派,文学未来发展将会实现精英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后现代主义内涵与概念的提出,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绝大多数人非常排斥和抵触。究其根本,是二战时期德国的思想、文学界认为后现代主义属于保守派。而当时批判传统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二者所提倡的理念相悖。因此,后现代主义受到了法西斯的压制,很多作品被认为是反法西斯的,导致后现代主义在德发展举步维艰。

(二)逐步吸收

随着德国文学不断发展,经过政治化运动后,在七八十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现代主义迎来了发展机遇。文学趋于通俗,人们越来越多关注内心的变化。布林克曼等作家在写作中追求精神的解脱,在作品翻译、编文集等过程中,抵制和拒绝现代主义,并将后现代主义有关理念渗透到现实中,逐步扩散和发展。当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艾柯的《玫瑰之名》等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短时间内在德国文学界迅速发展。不仅如此,长篇小说《香水》《年轻人》等作品也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三)重视个体生命体验

后现代主义强调生活本身的艺术,从根本上颠覆了德国文学写作僵硬化局面,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马尔库塞所称的爱欲潜能、感官享乐情绪。如桑塔格认为“逃避解释”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因为解释会将我们引至抽象的智行层面当中,让人类更加理性,导致情感方面的匮乏,无法自由地感受生命。在此影响下,重生命、重体验、反理性等理念的出现,对德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1]如昂茨教授认为,在80年代,文学的后现代化出现了明显相异性,人们再次关注虚构、审美距离,取代了新主体型文学。在此阶段,德国文学趋向于无度的画面性,人们重新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埃德蒙特:渴望的故事》,讲述的是偶然相识的一对男女在感官上相互享用,且在精神上互相支持,但却始终坚持着独立的个性。小说深刻地解释了他者无可抵达的主题,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引导读者进入不同的思想境界。

(四)对传统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它在实践中批判僵化的个性和等级制度。德国后现代主义者表现出强烈的消除中心、反对传统特点,而这种反叛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可贵之处:能够对一切都进行批判和解构,创造了更多可能。后现代主义将德国文学界引向消除中心、权威独特方向。[2]消解、去中心等特点,都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他们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认为世界由多个碎片组合而成,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必然现象,更多的是偶然发生。如巴尔特度文学作品的描述为葱头,表面看起来是统一的,但事实上它是由多层构成,且由里到外没有中心,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本真体现。

三、结语

据上文所述,后现代主义在德国文学发展中留下了印痕。最初,后现代主义仅存在于德国通俗文学当中,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径和范畴。即便面临着大量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凭借自身优势,已成为德国文学的主流。不仅如此,其未来还会朝着规模化趋势发展。

[1]印芝虹.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2]周飒.浅谈后现代主义与德国当代流行文学[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责任编辑 宋旭东)

张颖,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德文学的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界印痕后现代主义
陈若鹏作品
政治与文学之间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大连王家村遗址出土陶器印痕分析
The Us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蜗牛的印痕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