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17-03-27陈开雄
■ 陈开雄
武威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 陈开雄
武威市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以“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为目标,加速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以区域中心城市凉州城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等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和推介“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旅游品牌,树立“天马故乡·葡萄酒城”品牌形象,发挥凉州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极化和扩散效应,促进文化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业的融合,重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的文化品位和人性化水平,建设“大气灵动、兴业宜居”凉州城。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重点,加快雷台、文庙、钟鼓楼、鸠摩罗什寺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化复兴计划,再现凉州古城风采。新城区以市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图书档案馆、科技馆、城乡融合规划馆建设为重点,加快台湾士林不夜城、天一财富广场、凯帝斯广场、万达广场、武威天马中心、西部荣宝创业园等城市综合体建设,体现现代文化气息,推动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会展演艺、动漫游戏、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二、打造跨界整合产业带
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武威段G30高速公路和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两条轴线为重点,着力打造跨界融合产业带。G30高速公路轴线,连接凉州区、古浪县和天祝县三个节点城市,辐射民勤县,沿线聚集了武威市和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的主要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G30高速公路轴线,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形成集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惠民、精品旅游、艺术交流、产品交易、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跨界融合发展轴线。
金色大道轴线,构建通组团和工业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按照“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打破区县行政区划,加快城乡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在沿途集聚食品加工、液体经济、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汽车装配、碳基材料、现代农业、保税物流等现代产业,建成10个工业园区、1个保税物流中心、4个大型物流园区,形成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工业集群和百公里工业经济长廊。促进文化与工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提高工业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提升附加值为重点,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激发产业转型升级活力。以金色大道为中轴,实施两侧扩展,构建绿化林带、经济林果区、居民区、设施农业区、高效节水大田作物区、外围生态区,形成现代农业和生态经济发展区,形成百公里生态绿轴和特色林果经济长廊。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同时,要按照“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规划,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传播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印刷包装、图书物流、广播影视等多种文化产业。把两条轴线建成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文化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凉州区集中培育和打造天马文化产业园、西夏文化产业园、葡萄酒文化产业区、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勤县以沙井文化产业基地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开发建设生态文化区;古浪县以发展红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红色文化为重点,建设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区;天祝县以民族宗教文化、藏土风情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区。通过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区,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的活力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等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培育具有文化创意和旅游开发功能的企业,形成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价值链、服务链和供应链。并且采取渠道传播、品牌营销、衍生产品、形象塑造等多种举措,带动更大范围的旅游消费市场。
四、促进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融合
一是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要按照“一港两中心七口岸”的整体部署,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辐射西部、连接亚欧的现代物流国际平台,打造功能完备、要素集聚、运行高效的国际陆港,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龙头,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黄金节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建设。逐步形成以重离子治疗肿瘤为核心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卫生园区,建成高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带动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促进民族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借助“中国葡萄酒城”金字招牌,把“中国·河西走廊(武威)有机葡萄美酒节”打造成促进国内外葡萄酒技术交流、文化融合的合作平台;四是推进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兰洽会、文博会、西洽会等重点节会平台,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利益共享,不断提高互利共赢发展水平。
五、促进铁路公路航空陆港互通
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航空、陆港建设步伐,增强货物运输、换装和通关能力,提升口岸功能,确保“天马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营;依托武威天马机场、兰(州)张(掖)高速铁路、城港快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构建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发挥武威黄金节点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为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带状经济区提供通道支持,为沿线经济发展、商贸物流、产业转移和人员往来提供交通便利。
六、鼓励多种资本融合发展
用足用活国家、甘肃省有关政策,进一步制定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产业、科技、人才、生态补偿、价格、帮扶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参与经济区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城镇化建设相融合,以文化创意促进武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武威。加强与长城影视集团的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建设,努力把武威建成河西走廊旅游总部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七、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督查反馈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重大项目申报、审批绿色通道,在项目审批核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评价、电力供应、注册登记、融资等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展其长,实现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