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融合,拆掉学科间的那堵“墙”

2017-03-27文│范

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科儿童素养

文│范 新

课程融合,拆掉学科间的那堵“墙”

文│范 新

编者按:英国教育理论家A.N.怀特海认为,“当我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时,在学习伊始,孩子就会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教育先哲的一番话,深刻的阐释了“教育应促进人的发展,让学生发展思维、习得智慧、个性成长”的教育目标。现今社会,完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营养,搭设成长平台。在成都市的寻常巷陌间,有一所学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馨”课程的芬芳中寻找未来与春天。她就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林小学,该校为成都市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更实现了课程改革的凤凰涅槃,值得我们去追寻、去品味……

成都市双林小学建校于1988年,现有南、北两个校区。馨,是该校的教育特质,也是学校的文化符号。它的本义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在教育上喻指美好的影响。过去20多年来,双林小学一直以“科技之馨,人文之馨”为学校特色的两翼,以“双馨学堂,秀木成林”为办学目标,打造想象创造之林和艺术人文之林,奠基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

当今时代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学习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为满足这一课程改革目标,双林小学基于未来人才的健康、科学和人文三个核心素养,在成都市率先开展课程融合工程,创新建构“馨”课程树。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一融合为三类五门(健康类:“健康与成长”;科学类:“思维与科创”;人文类:“阅读与生活”“艺术与表现”“英语与交际”),引导学生在美好影响中走向美好。

“馨课程”的诞生背景:顺应孩子成长规律,育自由而完整的人

程郑校长是双林小学在改革新时期乘风破浪再谱新篇的领航者,她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个人魅力,带领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多年的从教生涯,使她觉察到现阶段学科课程过早分化、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课业负担过于沉重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她提出,“课程改革不能‘流于表面’,要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整合学科,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为学生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奠基”。简而言之,就是学整合的课程,过整体的生活,做自由而完整的人。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双林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深入调研思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学生现代核心素养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建构了“馨”课程体系。学校结合校情,从国家公布的中国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中遴选了三个: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健康素养育体育心,科学素养育智育能,人文素养育善育美。)三者结合,构建了追求健、真、善、美四位一体的现代人的内涵发展“金字塔”。

开发“馨”课程的背景原因包括:

一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是提供给学生的营养体系,是破解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钥匙”。改革课程,就是抓住了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的牛鼻子,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双林小学在发展中,也面临着高位发展瓶颈,也需要通过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破解发展难题。

二是现代社会的育人目标需要学科整合来实现。育人目标是什么?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关键词:自由和完整。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通过相互勾连的课程,培养今天的儿童应对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儿童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完整世界。

三是学科整合课程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杜威说,无论何时,儿童心中所关心的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的整个小宇宙。这个宇宙是流动而顺畅的,并且有其一贯性及完整性,但是学校的各种学科却把儿童的这种完整一贯的世界过早分割了。现在,教师必须通过整合把它们重新连接起来。

四是分科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整合课程来解决。为解决现阶段分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学校决定走课程的整合与创新之路,合并同类项,把大量重复性、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将被割裂的学科壁垒打通,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挖掘孩子的潜质潜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课程的育人效益,让课程成人之美,各美其美。

五是通过课程改革涵育学生核心素养。近几年来,“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国际国内热词,迅速进入教育界的视野。这是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于学校来说,没有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就缺失了灵魂。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的教育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课程目标从“双基”到“三维”,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目前正在朝第三阶段即“核心素养”迈进。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因此,当务之急,课程标准也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和调适,以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和学生发展需求。

核心素养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需要教师用明日之理想设计今日之教育,用未来之眼光改革今日之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未来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设计适应未来的课程,为每一个孩子的这种可能性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引导,进行一点一滴地铺垫,搭建跑道。

此五点既是根本因素,也是教育背景,阐明了“馨”课程萌发、开花、结果的脉络。

“馨课程”的探索实践:课程整合重组,打破学科界限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从应试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从孩子身上发现每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顺应儿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双林小学的“馨”课程以“在美好影响中走向美好”为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基础的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现代小公民。该课程遵循了“育人为先,整合架构,延迟分科,科学实施,增值评价”的基本改革思路,以儿童的发展为改革的核心主张,顺应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认知特点,涵育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应该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覆盖儿童整体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低段全面融合、中高段充分融合,助推了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让课程更有特质和指向,双林人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遴选了每个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词——健康素养的核心词是生命、人格、体格、适应;人文素养的核心词是尊重、责任、感悟、欣赏;科学素养的核心词是动脑、动手、想象、创造(动脑以进行思维拓展,动手以强化实践操作,想象以培育学习乐趣,创造以促进科学创新)。这样根、干、枝、叶,四者兼备,建构了“馨”课程树。根课程:健康类课程——“健康与成长”,整合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生态安全教育,指向育体育心。枝干:科学类课程——“思维与科创”,整合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校本科创体验特色教育等内容,指向育智育能。枝干:人文类课程——含“阅读与生活”,整合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艺术与表现”,整合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英语与交际”,提倡在具体的丰富的语言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凸显英语的交际功能。指向育善育美。

在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方面,学校采用领衔人机制来编制馨教材。领衔人都是省市区级优秀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享有充分的人员聘用权和教材开发权。他们比对和综合了人教版、北师大版、科教版、苏浙沪版、重庆谢家湾和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等教材的优势后,结合校情,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起点,遵循“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将现有道德与法治、语、数、外、音、体、美、心理健康、生命生态与安全等九门课程整合为三类五门课程:科学类即“思维与科创”,人文类有“阅读与生活”“艺术与表现”“口语与交际”,健康类即“健康与成长”。

五门丛书,既体现了属性相近的学科之间的知识能力点的充分融合,又充分汲取“项目式”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教育戏剧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式,在五门课程丛书里,有机地融入了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通过重组课程逻辑,实现学科间的有效统整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贴近孩子的心智,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从物出发,终结点在人身上,搭建学生“科学+人文”成长的平台,让双馨教育,基于普及普适普惠,从科学这个本体出发,带着人文的收获回家;让“馨”课程成为双林学子六年的私人定制和美好积淀,给他们留下美好回忆。

在具体实施环节,学校采取50分钟长课、30分钟短课和连堂课结合,让课堂有长有短,能够有充足的时空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和连续学习。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而变化:低年级是主题教育形式的全面融合,高年级是分层走班下的适当流动,行政班与走班制教学相结合。此外,学校还采取分时段实施的方式:上午主要是阅读与生活等基础课程,下午主要是艺术与表现等活动课程。实行双班主任制,跨学科教学。在促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让教师充分接触每一位孩子,更好地熟悉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如今,多元化发展的氛围已在校园内形成,孩子们沐浴在成长的光芒下,感悟美好,发现美好,进而品味知识与生活的美好。“馨”课程的开设不仅为学校描绘了一抹浓重的底色,更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了快乐成长的人生基石。

“馨课程”的教育意义:契合儿童成长规律,谱写教育新篇章

教育应当以何为本?这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涉及教育本质的问题。双林小学创建的“馨”课程直指教育的本质功能——育人。该校认为,人是教育的中心和根本,在课程建构时应当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即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过得快乐、幸福、有意义。

如今,“馨”课程丛书已在2016年秋季开学的一年级,与国家教材、地方教材配套使用。上课方式采用长短课和标准课相结合的模式,并在双林全国原创的班主任准入制的基础上实行双班主任制度。该课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8月29日《成都商报》要闻版推出“馨”课程整版报道,当日新闻推上《今日头条》;四川电视台SCTV-4《新闻现场》、CDTV-1《成视新闻》、CDTV-2《深夜快递》、CDTV-5《新闻全接触》等主档新闻进行了追踪报道;CDTV-5《民生一拨通》开学季进行50分钟的专访。新华社、中国教育报、新京报、教育导报、央视网、腾讯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也就“馨”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报道。相关消息被国内30余家媒体转载,阅读浏览量达几十万人次。伦敦一动物保护协会组织,对学校老师在“阅读与生活”丛书中自创的课文《动物的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来信要求购买这套丛书。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中国未成年人网评论员樊树林,自由媒体人王宏等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或撰文对双林小学的创新举措表示支持。专家们表示,双林小学这样的课程改革,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避免了过早的学科分科,减少了学科间的交叉重复;馨课程丛书基于儿童学习的基本特点,让孩子联系生活学习,并解决身边的问题,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体现,而这样的小学低段课程整合,将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成都市教育局基教一处处长周荣在谈及双林小学课程改革时赞叹道:“双林小学的这次改革,既为了‘归根’——回归教育的本质和价值、顺应儿童的成人成才规律和认知特点,又为了‘适变’——适应新时期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和特殊要求,抓住了课程的本质,顶层设计、目标、方向都是清晰的。馨课程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用整合的思想架设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儿童的整体成长。在课程的开发实施上也很扎实,教师聚心聚力合作开发馨课程丛书,增强了教师对教材和丛书的理解度、熟悉度、参与的自愿度,也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

后记

临别前,郑程校长阐述了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她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儿童中心’,顺应儿童天性,重新让儿童的整个小宇宙流动、顺畅、一致、连贯起来,实现五个解放——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排满;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走进自然;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能动手实践;解放儿童的双眼,让他们能主动发现;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能天马行空浮想联翩。双林小学就是要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助推学校的整体改革和高位发展。”

的确,课程的根本在顺应孩子天性,而非五彩缤纷的活动。好的课程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正向影响,如同一粒种子找到了土地,不断地生长,最终扎根于孩子血脉之中,化为一股精气神,默默濡染其成长。

相信双林的未来,正如她所期待的一样,“培育出一代代自由而完整的人。”

不得不说,这也正是教育事业的本质与诉求。

猜你喜欢

学科儿童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