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中兴侧记
2017-03-27唐才良
唐才良
武式太极拳中兴侧记
唐才良
(中国农业银行南汇支行,上海 201300)
武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创立后近百年却未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新中国成立后,郝少如在顾留馨的支持下出版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才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并得以流传。姚继祖继承武式太极拳,并对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得到顾留馨的赏识,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顾留馨向日本太极拳界大力推荐武式太极拳与姚继祖,使武式太极拳走向了国际大舞台,同时也激发国内民众学习武式太极拳的热情,武式太极拳才得以中兴。
武式太极拳;郝少如;姚继祖;顾留馨;李亦畲;日本太极拳学习访华团
一
尽管太极拳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杨露禅和武禹襄,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太极拳。
尽管武禹襄为太极拳的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武式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在当时影响是不广的,只在乡村一隅中孤影独放。民国时期,郝月如去南京也未能开拓出一片天地。而今天,武式太极拳已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太极拳,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传播,在国外也有不小的知名度。武式太极拳有今天的光辉,我们不能忘记几位武术前辈所作的贡献,他们就是顾留馨、郝少如和姚继祖,这也是我们纪念他们的理由。
二
顾留馨在20年代学习绵张短打、关东廿四势和拦手门等拳,后向武汇川、陈微明学杨家太极拳,向徐致一学过吴式,向孙禄堂学过八卦掌,唯独没有接触过陈式与武式太极拳,因为当时陈式与武式太极拳在上海的影响很微弱。顾留馨在上海武术界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与唐豪等人一起组织了上海武术界抗日救国会,组织了武术界人士慰问抗日将士等爱国活动,对上海武术界非常熟悉。在他专心从事武术理论的研究与写作后,与武式太极拳传人如郝少如、徐震、张士一等都有密切的交往。
1956年9月12日,唐豪在国家体委写信给顾留馨指出:“(你要)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太极拳专家,从事著作,必须把陈、杨、吴、武、孙五家摸一个底,才具备条件。”因此顾留馨又在1957年学了陈式拳,又在1961年学了武式太极拳。
1961年1月25日,人民出版社函告顾留馨:拟集中介绍我国太极拳,准备四式(杨、陈、吴、孙)合出一本厚书,并委托顾留馨主持。顾因工作忙,至1月28日始作复辞谢“请另物色人选”。
1961年2月27日下午3时,郝少如持李亦畲手抄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内有徐震、张士一等序跋(见图1))来见顾留馨。这一手抄本的出现,使顾留馨喜出望外,大大有利于顾留馨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顾留馨立即请邵汝干老先生抄写了一本(见图2),顾留馨还在抄本上作了不少眉批(见图3)。3月13日上午,褚桂亭、郝少如前来,顾将郝少如抄本拳谱还给郝少如。当日顾留馨请郝少如在体育宫开班教武架,将武式太极拳在上海传播开来。3月27日,顾留馨亲自参加了武式太极拳的学习,另有30人参加。这一时刻郝少如出现在顾留馨面前是非常及时、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这一时刻象征着武式太极拳中兴的开始。
图1 徐震及张士一所写的跋文局部
图2 由郝少如提供,顾留馨请邵汝干抄写的李亦畲手书老三本《太极拳论》
图2 顾留馨在《王宗岳太极拳论》手抄本上有关姚继祖的眉批:“1964年7月永年姚继祖先生函告……”
1961年4月17日,正当顾留馨在体育宫主持支部会议,出版社阎海来访并说:“因国外需要太极拳书,但已出版的内容简单,薄薄一本,出国不像样,决定四式太极拳合出一厚本,……武术科考虑由你来搞,社方也如此看法,故国家体委备函上海体委要你担任下来,张主任也同意给你一定的时间,半年内要全部拟好”“荣高棠主任也知道你负责这部厚书,已定案,你只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顾留馨在与阎海的交谈中建议:武式太极拳是古老拳种之一,武禹襄拳论为习太极拳者的重要理论,应列入合订本,成“五式”。武式传习者郝少如在上海,可由其编写。虽然阎海没有明确表示,但顾留馨帮助郝少如开始整理、编写武式稿。9月25日,顾留馨在北京出版社“航函郝少如于十月中旬寄武式稿,以便列入‘各式传统太极拳’。”9月29日,“郝少如来信,郝写武式太极拳将于下月5日寄来云。示阎,阎很高兴成为‘五式太极拳’。”顾留馨在“9月30日,写五式太极拳目录。”阎海拍板要求至迟于年底交出武式稿,明春出书。这就是出版社正式同意将武式一并列入“五式太极拳”出版之始,“四式太极拳”也正式改称为“五式太极拳”,这标志着武式太极拳将从城乡一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62年3月22日,顾留馨写李亦畲太极拳考释,作五式附录。7月13日,写《武禹襄传》《李亦畲传》。8月17日,郝少如兴奋地告诉顾留馨:自8月12日《解放日报》刊出顾撰写的“武式形成和特点”一文后,“有人谓顾讲的全面正确,杨氏传播,武、李总结理论之说甚对”。“武式出书后有‘简介’,有王、武、李、郝四家小传,更能使人知道武式,少如甚以为然,公园已有20多人从学云云”。“8月27日,郝少如云厂中负责人见(顾)介绍文后,对郝特别客气,说过去不知他有功夫。”囿于篇幅,这里只简要介绍顾留馨与郝少如的努力使武式太极拳终于有了正式的书籍问世,武式太极拳也终于被更多的人知晓与喜爱。武式太极拳的历史应该为他俩的贡献记上一笔。
1961年7月25日,顾留馨与沈家桢在写作中讨论《太极拳论》等问题:“郝少如所藏李亦畲写本太极拳谱,及马同文从姨丈李亦畲处抄得的太极拳谱,都可以考定王、武、李三家拳论衍变。”7月31日,沈回信:“寄上王谱43篇,……十三势行工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识……在1915年间抄来,是北通州姚翰臣先生佳作,姚为高公笋弟子,乃进士出身,所以王谱内重此篇。”8月16日,顾答:“十三势行工歌诀我原作为佚名氏的作品,来示所说乃杨露禅弟子进士出身的北通州姚翰臣先生所作,这是新的发现,为了把证据充实些,拟请调查姚翰臣的生卒年月和约在何年、在何地从杨露禅学拳。”可能为了搞清一些学术问题,顾留馨与姚继祖便有了联系,并建立了友谊。但如何建立联系的过程已找不到确切的记载。目前可查到的是1961年9月12日,姚继祖有信给顾留馨。其中说:“得悉此次写作为发扬中国太极拳,使遗留下来的不致中断,尽量挖出,深入浅出之。”从中看出姚继祖参与了《武式太极拳》的讨论,为参与挖掘、保存传统文化遗产而高兴。
1964年7月13日,阎海转来7月8日吴文翰函,对杨露禅返故里年限有不同意见。姚继祖函告顾留馨,“李亦畲自有本李谱”。7月28日,顾留馨“复永年姚继祖谢寄‘四字密诀’照片,希姚速整理‘永年太极拳拾遗’”。8月4日,姚继祖函复顾。8月21日,“姚继祖来信谈永年拳家琐事”。10月22日,“郝少如来谈姚继祖写的佚事,杨、武学拳事不对,郝拟另写所闻”。11月4日,姚继祖谈:“据李亦畲先生次子李逊之对我说:杨露禅去北京教拳前与武禹襄商定把永年太极拳架子分为大、中、小三种,以适应青壮、老弱及深造的练习”……
正当他们在讨论太极拳历史的时候,北京李天骥、徐致一等人发动了“缠丝劲”的大辩论。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学术讨论,实际上是把学术讨论上纲成一场政治斗争。他们借口武术革命化,借口阶级斗争与阶级路线,提出太极拳要简化不要繁化,要普及不要提高;宣传传统武术就是抵制武术革命化。《体育报》载文:“京剧改革大有前途,武术也应改革,反映时代意识和精神。”对顾留馨进行不点名的批评。工作组明确告诉顾留馨“太极拳应为普及,不是提高,体育宫的搞法是搞了提高。传统有好东西,也有坏东西。武术是复杂的,须贯串阶级路线的红线。体育宫继承传统有问题,依靠了有问题的人……”,并要顾留馨作深刻检查,一时间乌云压城城欲摧。8月16日,“傅钟文感叹武术是末一代了。”
正在“缠丝劲”大辩论斗得昏天黑地的时候,11月7日,“姚继祖寄来‘我对抽丝劲与缠丝劲的闻见与体会’,转给体育报”。姚继祖先生实事求是,以自身练拳的体会谈对“缠丝劲”的看法,他公正、正直、正义的勇气令人钦佩。但姚继祖的文章没来得及在《体育报》上发表,因为这场“缠丝劲”的大辩论突然偃旗息鼓。据说因《体育报》否定传统武术,批判“醉拳”等行为,引起中宣部的注意,中宣部曾打电话到国家体委研究室,问《新体育》全盘否定醉拳是否有道理?研究室王凌感到有压力,关照《体育报》赶快刹车。贺龙元帅也认为这样批“缠丝劲”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大辩论也随即草草收场。(姚继祖的这篇文章,2013年,收录在《太极拳史解密》一书中)。
之后,紧接着“四清运动”,又暴发了“文化大革命”。国家体委一些人在狠抓阶级斗争的旗号下,乘批判“三家村”之机,追杀顾留馨。他们对上海施加压力,贴大字报,把顾留馨打成“武术界反动学术权威”、“三反分子”、“走资派”,对顾留馨进行迫害。而那时的姚继祖也在永年遭受迫害,他俩的交往被迫中断。
三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百废俱兴,中国武术也迎来中兴的大好时光。已年过古稀的顾留馨感到“挖掘、抢救、继承、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已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时候了”,“对武术的热爱和一种责任心”,使他颇有“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的感触。1978年、1981年,顾留馨两次东赴日本访问,传播中国武术,他以宏扬中华文化、力推太极拳进入奥运会为已任,鞠躬尽瘁。
1981年3月21日,顾留馨收到姚继祖来信:“顾老师:十多年来,永未问候,歉愧殊深,实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继被扣以历反(按: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诚恐累及师友,未敢通讯;摘帽后,又不知老师是否在沪工作,鳞鸿虽信,投递无地,敬请原谅!”顾留馨为姚继祖劫后重生而高兴,顾留馨希望有更多的老武术家站起来,一起投入到继承传、播传统武术的队伍中来。姚继祖告诉顾留馨:“此次日本太极拳学习访华团未到邯郸,即指名找我,市县领导到会亲接,立促到邯,急如星火,自思日本访华团何以知我。当时真如坠入五里雾中。至邯的第二天,夜十一时访华团始至,次日午前参加欢迎会后,高谷名鸠和我谈话,说明经您介绍,他们才得知我,足见老师关怀,提携,深感五内!”
原来顾留馨在日本访问时多次提到太极圣地邯郸永年、提到杨露禅、武禹襄。1981年,全日本太极拳协会学习访问团最初访问的行程中没有邯郸,顾留馨建议团长三浦英夫去邯郸访问,并提名杨振基和姚继祖。顾留馨为何提名杨振基,原因可追溯到六十年代。北京有人创编一套不成熟的简化太极拳推行全国,并用简化太极拳的一套动作去改造杨式太极拳,搞了个不伦不类的88式,企图以李家拳取代杨家拳,国家体委武术科科长毛伯浩对此非常不满。1963年6月19日,毛伯浩在上海对顾留馨说:“李在编写‘综合太极拳’,毛要李征求顾的意见,原本是你俩合编套路的,你(顾)答复李的六点意见极好,李企图推广‘李家拳’是不对的,88式名称不当,要成为李家拳。创造先要继承好,否则会改坏。(88式)将‘简太’动作改杨式是倒退。他拟将真杨宣传一番,如杨振基去京,可表演,显示真杨式”。顾留馨十分赞同毛伯浩的观点,所以顾留馨向日本友人解释,真正代表杨家太极拳的并不是24式与88式,而是应该去邯郸找杨振基。武禹襄的拳架主要由李亦畲的亲戚郝家在传播,郝少如去世后,其代表性的传人是姚继祖,姚住在邯郸永年。由于顾留馨的建议,日本太极拳学习访华团决定改道访问邯郸,使邯郸方面颇感突然,仓促应付。
姚在信中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来邯前一日午前,事前永(年)未通知我,忽然邯郸市委外事处长和永年县委闫主任,将车一直开到我们学校,立逼上车赴邯,真是县委临门急如星火,仓促赴邯,一无准备。以后如果再有人访邯,谈到我时,请赐示告知为感!”“日本太极拳学习访华团来邯时,我发现他们对太极图不甚理解。当时因忙于教拳,没时间详谈,现在我可否给日本太极拳协会三浦英夫、中野春美写信说明,如果可以,信应当怎样寄发(向国外寄信有无应办的手续,我不知道),希请一并示知为盼!”“日本太极拳学习访华团的信和他们在邯和我在一起照的像片及团员的信与书籍等物,果然在我的预料中寄来了。我谨按您的教导,做了处理,其经过是这样:首先我将从日本寄来的信、像片、书籍等物送县,请示寄来的东西收不收,信,回答不回答?县方意见:给你寄来的东西,你可以收下,答复信的问题,还是到邯郸市外事处问问的好。”
姚继祖还告诉顾留馨永年武禹襄故居目前的状况,自日本友人访问后,引起政府重视,现在逐步修复等情况。姚说:“至搜集永年武、李、郝、杨故里照片一节,因经过变乱郝、杨二府故址又夷为平地,武、李二府亦已改变,现正设法找寻。”“至永年前辈武、杨、李、郝诸府照片,因经过事变及战争,杨府已变为农田(在南关道东,已开为社员的自留地)。李府在城内西街,解放后,才被师弟池荫拆毁,改造为小房;街门(大门)亦为头门宝廉公孙光藩拆毁。郝府原在城内西顺城街,后移城内东街迎春街(其弟子张振宗家),张系地主,解放后分给群众,拆为平地。现在只有武府主房一院尚还完整(武府原有五个院子,一个花园,现在东街纸厂占用了二个院子,一个花园,公社农具修配厂占用了两个院子,都因生产需将房子拆改得不是旧貌了)。”
“关于老三本的问题,李亦畬老先生手书自藏本,在文革中不知落于何处;另外还有李府珍藏李亦畬老前辈手书“太极拳气功图解”“太极拳体用详解”“太极拳论”等一套三册;还有武芳圃府上珍藏的武禹襄手书太极拳谱;以及我收藏的武禹襄手书枪论谱等贵重材料,均不知落于何处,言之令人惜煞!现在我各方探询,尚无所获。前闻邢台同好者来信言,邢台张某获得一册,系李府所藏,不知真伪,我拟得暇前赴,以辨真伪。再者,文革前我曾拟写“太极拳拾遗”,现在有无再写的必要,请示知!”
从姚继祖的信中可以明确感觉到,此时的姚先生虽然已于“前年十月”(“永年太极拳志”记载是1978年)得到平反,但他仍未从文革的阴影上走出来。当他突然被拉到县招待所,不明不白待了一夜,惶恐不安。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也不知如何是好,谨小慎微,他写的信还要送到县外事办审查后方敢寄出,对外事办的差错也不敢指正,活脱脱勾勒出老武术家在政治运动中饱受风霜的神态,而顾留馨给予了他亦师亦友的热情帮助和有力的支持。
毋庸讳言,文革中邯郸的太极拳活动是处于停顿状态,老武术家拳不能练又不能教,保存的珍贵文献资料、遗物也被化为灰烬。杨振国老师曾愤慨地说:“那个年代,谁也别吹,谁还敢公开练拳?!”即使已到1981年,这种停顿的状况仍然改变不大,姚先生写道“因我县对太极拳是漠不关心的,平时不抓这项工作,事急了,就抓人去应付一下,事情一过就算完了。邯地委武术科关于武术的一些指示让我带回县的,近三四年来都未曾办过(连个太极拳训练班都没有)只说:‘没个,不能办’。”
当年国内曾流行一句“外销转内销”的戏语,说一件事只要外国人讲好,我们自己才会认为好,才会去重视珍惜。所以这次日本友人来邯郸学习访问,他们对杨、武太极拳的喜爱,引起了邯郸各方领导的重视,这大大推动了邯郸地区太极拳活动的复兴,其中顾留馨的大力推荐功不可没。
1981年12月4日,姚先生写信给顾老:“上月21日我县政协主任表示云,与28日我县人大常务会主任杨云谦两位同志,均受科学院李新之托,让我写‘永年太极拳史’碍于情面,我已答应给他写点有关‘永年太极拳著作集锦’或‘永年太极见闻’一些材料,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请赐示,以资遵行。这项工作我还没做过,写前和出版社有没有什么手续……等,请并示知。”“老师前曾来示,询以地方情况,兹将永年邯郸近况分报如下:1永年县体委上月成立了一个‘太极拳学习组’(在洺关体学)共十余人,已会杨氏架。县工会拟成立一个‘太极拳研究组’在洺关包括县直机关团体,并说:‘影响面愈大愈好’,现在虽未成立,看来是将要向这方面用劲了。2邯郸市对武术运动已发动起来了:滏阳钢厂已成立了‘太极拳学习班’(约百余人),各公园、体育场都有不同拳种的辅导站或学习班(有的私人传授班进行招生,广告上还说明需交消费n元),早晨马路两旁人行道上到处带有练拳的人。”太极拳活动得到了复兴。1982年,翟金录先生到永年考察文化站工作,鼓励姚继祖办班传授武式太极拳,从学的学生也就多了起来。1984年4月,姚继祖应邀参加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由30多个国家参加的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姚在会上表演并讲学,被评为“中国太极十三名家”之一。《南方周末》以“北方枭雄姚继祖”为题进行宣传报道,慕名求教者来自18个省,使武式太极拳真正名扬四海。1991年首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邯郸召开,之后邯郸的太极拳活动更是如火如荼,武式太极拳也就桃李满天下。1998年,姚著《武式太极拳》出版。
武式太极拳的复兴,是有许多人在共同努力作贡献,但关键时刻能真正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人不算多,我们是不能忘记他们的。
现在武式太极拳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步走上兴旺发达之路,不仅走出邯郸,而且走出国门,它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名誉海内外。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李俊丹)
G852.11
A
1673-2030(2017)04-0081-05
2017-09-10
唐才良(1944—),男,上海浦东人。银行退休干部,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太极拳、武术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