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2017-03-27刘起斌王有兵郭宝华李春叶
刘起斌,王有兵,郭宝华,代 万,李春叶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立于1983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占地面积为 281 640 hm2,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接壤地带,位于“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复杂,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垂直带谱明显,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国标《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属野生生物类别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滇金丝猴为主的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云冷杉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3]。至2012年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超过 2 600 个,总面积超过150万 km2[4]。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反映[5-6]。森林资源结构决定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功能,掌握森林资源的结构是科学管理森林资源的基础[7]。保护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生物总量大、生产力高、水源涵养能力强,森林生态效益显著,对维持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近10年来对保护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动物类及生物多样性调研[9-13],而几乎看不到反映保护区总体森林资源结构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基于最新一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从宏观方面分析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为今后制定科学的管护方案及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保护区地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维西2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8°57′~99°25′,北纬 27°24′~28°36′。地势北高南低,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属于高山深切峡谷地貌。最高海拔 5 429 m,最低海拔 1 950 m,相对高差达 3 479 m。高于海拔 5 000 m 的山峰有27座。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差,形成干暖河谷带、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垂直气候带谱[14]。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6年、2006年、2016年德钦县、维西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地地类结构及活立木蓄积特点
对保护区最近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表1)。
表1 林地地类结构
注:“—”表示数据缺失。
从表1可见,在近20年来,保护区的有林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2006—2016年增幅较小,与1996年相比有较大的出入,这可能与当时的调查手段及覆盖率计算方式有较大关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可以获得分辨率较高的高清卫星影像图,能够准确区划林地小班,从而获得较准确的林地数据。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及高海拔地区灌木林的更新发育,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从活立木蓄积量来看(表2),2016年保护区蓄积量为 49 610 560 m3,比2006年增长了 1 763 820 m3,10年来蓄积量增长率约3.6%,增速较慢,这与保护区森林龄组大部分处于近成过熟林有关。
3.2 森林起源及龄组特征
保护区地处高山峡谷区,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天然起源的森林面积占绝对优势(表3),2006年至今的调查结果显示均在99%以上。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有部分村落存在农耕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不受进一步破坏,又能提高区内百姓的经济收入,近10年来,政府积极推进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等项目,人工造林面积提高了0.3个百分比。
表2 活立木蓄积量
表3 森林起源
从表4可以看出,保护区森林龄组结构基本定型,近20年来维持以近、成、过熟林为主,该龄组占比 高达87.4%以上,中龄林比例变化不大,幼龄林面积减少2.3个百分比。
表4 森林龄组结构
3.3 针叶林与阔叶林结构
保护区针叶林与阔叶林结构见表5。
表5 针叶林与阔叶林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保护区树种以针叶树种为主,其中针叶纯林占87.9%,以针叶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混交林占66.6%;阔叶林比例相对针叶林占比较小,其中阔叶纯林仅占12.1%,阔叶混交林占33.4%。
3.4 森林健康状况及乔木优势树种结构
保护区森林的健康状况是展现其生态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表6),保护区健康森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94.0%,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树龄的增长、气候变化及人为的影响,也开始出现了健康问题。调查过程中发现,雪线附近部分过熟冷杉林易遭受雪压灾害,导致断干;有部分低海拔地区的云南松出现了小蠹虫灾害;部分江河两岸的灌木林出现干旱灾害及火灾等。统计发现(表7),在保护区乔木林分中,面积占比超过5.0%的有冷杉林(53.4%)、栎类林(9.3%)、高山松林(9.0%)、云南松林(8.2%)、云杉林(7.5%),这些森林类型主要以纯林为主。
表6 森林健康状况
注:健康等级仅对有林地及灌木林地进行评价.
表7 乔木优势树种结构
注:其它包括核桃、铁核桃、枫杨、桤木、油橄榄及珙桐.
4 讨论及建议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1)森林覆盖率较高,达79.7%;2)活立木蓄积量较高,为 49 610 560 m3;3)天然林占绝对优势(99.3%),人工林面积在逐渐扩大;4)保护区乔木树种以冷杉为主,龄组以近成过熟林为主(89.4%);5)森林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健康水平。
保护区森林类型主要以天然起源为主,其中以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冷杉林居多,占53.4%。89.4%的森林龄组达近熟林以上,健康森林面积占94.0%。除了小面积天然林被采伐外,在国家禁止天然林采伐后,保护区内绝大部分天然林得以保存,保持较高的原始性。采伐迹地及运材道经过多年的天然更新,现已基本恢复地被。由于受当地藏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村落附近未出现成片砍伐森林的现象,而是选择性的择伐;放牧及林副产品的采收对森林资源的干扰也相对较小。总体而言,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生态质量较高。
生态质量决定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已知有天然分布的维管束植物1 83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3种,其中Ⅰ级4种,Ⅱ级9种;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8种,Ⅰ级1种,Ⅱ级4种,Ⅲ级13种[2];鸟类353种,占国内鸟类 1 247 种的28.31%,占云南鸟类793种的44.52%,约1/4为特有种[1]。保护区内分布有滇金丝猴、雪豹、黑鹳、金雕和胡兀鹫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1种,其中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是本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15](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约占全部滇金丝猴数量的60%)[2]。以上数据凸显出保护区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质量较好。
保护区物种复杂多样,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而这一切是与保护区宏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森林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生存空间、食物,而动物在植物间竞争及种子传播方面发挥作用,森林以载体的形式存在,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掌握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总体结构特点,是展开区域动植物、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能为制定保护区管理方案起指导作用。
[1] 格玛江初.白马雪山鸟类[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李宏伟.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3] 吴伟光,刘强,刘姿含,等.影响周边社区农户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1):97-104.
[4] 龙耀,李雪岩.自然保护区对居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1065-1070.
[5] 诺尔金,孙旭,斯庆毕力格.鄂尔多斯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1,37(2):46-50.
[6] 姜萍,于德永,董百丽,等.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类型与结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7,26(5):634-638.
[7] 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1-5.
[8] 陈龙,谢高地,张昌顺,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J].生态学杂志,2011,30(8):1781-1785.
[9] 杨沛芳,旺丁.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北部曲宗贡金妞河流域植被类型调查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4):101-106.
[10] 李艳红,关进科,黎大勇,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灰头小鼯鼠的巢址特征[J].生态学报,2013,33(19):6035-6040.
[11] 黎大勇,胡杰,任宝平,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111-116.
[12] 赵卫东,杨沛芳,沈永生,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塔城地区滇金丝猴食性及食物资源调查[J].动物学杂志,2009,44(3):49-56.
[13] 夏万才,黎大勇,范元英,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地区鸟类区系与资源的初步调查[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339-349.
[14] 赵卫东,孙庆蕾,陈永春,等.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3):42-44.
[15] 李眉慧,王瑞华,王坤,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J].林业科技情报,2015,47(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