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隽秀古雅风—陈加林先生国画摭谈
2017-03-27马宏明
文:马宏明
陈加林
1962年5月生于贵州安顺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贵州民族学院特聘教授
贵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贵州省人大书画院副院长
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加林先生是书法家,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身份。他的书法遒健而古朴,笔墨间透露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别致气质。近年来,陈加林先生进入山水国画作品的创作,与他的书法风格一样,他的山水国画作品同样彰显一股别样的气质,气韵生动,浸透出隽逸古雅之风。
国画发展至今,尽管形式内容多有变,风格流派也异彩纷呈,但是传统一路仍是主脉。很多大家也沿袭了尊经典、求神韵、塑品格、彰个性为特点的创作之路,然而这条创作之路对于艺术家个体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胸次涵养当放其首,笔墨功力当放其次,博采擒文当放其三。由此一来,真正能称得上“家”的就寥若晨星了。而陈加林先生必当身居其列。这不仅因为他具有深厚的书法渊源、宏富的书学理论修养和精湛的笔墨功底。更重要的是,他独立的精神内涵和书学文化自觉,让他拥有了内涵丰厚的独特气韵,这种气韵通过笔墨传神就表现为独具个性的绘画语言与隽逸古雅的审美追求,同时成就了他传统文人绘画所特有的古雅风范。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的:“夫水性虚而涟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再美的“文采”,没有“质”的内涵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唯有本身内外兼具的“气质”才能在笔墨中彰显“别致风格”。
一个好的传统绘画者除了“人格高尚”,还应具备心态的“简静”,以此方可逍遥而游于画艺之海。陈加林先生醉心书画艺术,并不沉迷于俗世的“成功之道”。他外表气宇轩昂,与他交谈后更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一般不讲具体的技法,而是畅聊为人生、为艺术之道。外表粗放不羁,内心却贮藏着坚忍和耐心。就像他的作品,哪怕一幅小品,也蕴藏着无限的层次。《秋山云影》能读到从山下朝山上闲行时每一个不同的植被,一层又一层地晕开,浓墨淡染,细腻绵长,回环不绝。再看他的生活,陈加林先生自幼习书,成长于黔中安顺。这里是被中原文化浸染滋养过的土地,虽处黔地,却有中原文化的氤氲之气。元朝屯军于此,汉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既内敛又开放的气度。内敛在于将传统文化镌刻于心,开放在于兼容并蓄、多彩汇融。陈加林先生生长于此,自是受益不少。再加上理工科出身的他,逻辑思维缜密,对从艺之道有很多的理性之思。
■ 大明遗风 中国画 150cm x 150cm 2016年
“本乎天地之心”以求“情动而行于言”。陈加林先生置身当代书学研究发展的前沿,这让他的绘画语言从一开始就多了几分“理性思考”。精于察、敏于思、善缕析、长提升,如作品《石城遗韵》《大明遗韵》《大明遗风》格调雄浑大朴、风流蕴藉,实在难得。这些风格的形成是陈加林先生心灵学养的外化与写照,更是其在书法本体规律性与笔墨功力的双层作用下形成的“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绘画语言,这是很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气质——古雅。这古雅游弋于优美与宏壮之间,必是长期的修养而得知,是精神指向与笔墨技巧的相互作用,然让作品呈现古典之美。画为心画,画为心志,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高秋图》中将其运笔的轻重缓急、结体的疏密向背、墨色的枯湿浓淡与绘画的情境有机融合,以自我情绪的递进完成绘画诗意性的大情境,格调清幽,气韵脱俗。他的绘画创作取法乎上,以技入道,在技法磨砺中达到了心手双畅的程度,再现了古典之美,画面中也透露出了对情趣、神韵等中国古典内涵的深刻体悟。因而,陈加林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总是抒写与抒情互通,笔墨与情趣互证,结构与布局互妙。这种巧妙的处理,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便是为画之佳境。
陈加林先生对于“道”与“逸”这两个美学命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画崇尚的是遒劲,必有气韵在其中,下笔才能有神,作品才能有品。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必然包含在书画的创作中,而“道”的精神必然是追求“天人合一”“技道合一”,“道”与“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所以,陈加林先生的作品中必然有理性的思辨与探寻,充溢着平和、宁静的气韵生动。这种植根于传统、思考当代,对自我心源的书法和绘画语言传递出了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态度。
陈加林先生正值盛年,凭他的勤奋、执着以及多年的功底,相信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 黔山秋韵 中国画 70cm x70cm 2012 年
■ 故乡印象 中国画 70cm x 70cm 2012 年
■ 故土屯堡石韵 中国画 60cm x 60cm 2012 年
■ 故乡印象 中国画 60cm x 60cm 2012 年
■ 家乡屯堡石韵印象 中国画 60cm x 60cm 2012 年
■ 家乡屯堡石韵 中国画 60cm x 60cm 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