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视角”
2017-03-27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方针举措。
重庆市巴南区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開启“三化促三农”的具体实践,围绕“农”、“城”、“新”做文章,探索出一条“生态+现代”的城乡一体新路,为人们观摩‘‘巴南实践”提供了一个别样的“新视角”。
立足于“农”
发展“三大业态”促农增收,201 5年巴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56元
在很多人看来,对于巴南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特征、底子薄、基础条件差的地区,需要更多关注工业以及开发建设才能更快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但巴南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论证考量,在2011年作出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选择。
如何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如何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巴南通过5年实践,探索出了这样一条路径——“三化解决三农”。“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
对于坐拥主城最长江岸线以及山、林、泉、湖、岛等丰富生态资源的巴南,最有条件给重庆一个最好的“胃”和一个最好的“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业态上巴南将其精准定位为都市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产业。近5年,巴南成功创建东温泉、天星寺2个4A景区,累计引进70多个城乡一体项目,总投资达200多亿元。其中,丰盛古镇、常青国际等46个城乡一体项目已陆续建成开放,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巴南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78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5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缩小到2.18:1。
当然,农民的增收致富除了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外,还得益于巴南区大力推进的农民职业化,让农民到田间学校以及农民实训基地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农民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致力于“城”
升级改造16个魅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34个“幸福农庄”,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力提升
巴南区的城乡一体实践,除了立足于“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解决“农业、农民”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实践是致力于“城”,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解决“农村”问题。
农村社区化,简而言之,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享受到像生活在城市社区居民那样的生活,通达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通信,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院、垃圾收运站、农家书屋、幼儿园等等。“十二五”期间,巴南通过编制全区城乡发展战略规划、特色小镇总体方案,实施13个小城镇规划修编和全域乡村规划编制,以全新标准规划建设了34个幸福农庄,建成530个镇村基础设施项目,升级改造16个各具魅力的特色小镇。比如,依托天心寺佛教文化建设的天星寺禅荼文化旅游小镇,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丰盛古镇,以温泉闻名的东温泉养生度假名镇。
如今,翻开巴南的地图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二环外16个特色小镇、34个幸福农庄、70多个城乡一体项目星罗棋布于山水林泉间,串联形成一条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放眼于“新”
在全国率先探索“四权退出”、市民农庄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探新路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发展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基础,而对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才更有利于为全国城乡一体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早在2012年10月21日,致力于打造“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巴南区,已在上海面向全球发布了《生物圈城乡统筹白皮书》,由此将城乡一体的“巴南实践”推向世界视野。
近几年来,巴南区陆续开展了法定城乡规划全覆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户“四权”退出、市民农庄建设等10多项改革。其中,2014年在全市率先组建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农村“四权退出”改革深入推进,研究并初步形成农户“四权”自愿退出“1+4+1”政策体系,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
步入“十三五”,巴南将以更加豪迈的气势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二环外镇街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
(巴南区城乡一体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