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学生主体性浅谈
2017-03-27周泽霖
周泽霖
摘 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新課标的中心理念,也是在教学当中不可撼动的主旨。另外,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全面发展也是小学教育需要遵循的目标之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主要的实施途径,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生活技巧,铺垫科学思想等。而综合实践课需要围绕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的主体性展开讨论,阐述其主体性意义和教学的几大原则。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实践课;主体性
实践方能出真知,综合实践课程正是遵循这则教学理念。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实践所激发的思考与能力,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践愿望出发,符合学生的实践实际,遵循学生的求知规律等,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又归结到学生本身。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未形成,所以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最直接的理解是来自对实物的操作和学习,所以由他们亲自动手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当然其主体性的体现,也不是“听之任之”,而是有教师的主导性在里面,有规律、有纪律地引导学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1.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精神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小学时期的教学尤为重要,能奠定之后的实践学习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与实践品质。综合实践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提升综合教学效果,达到综合活动的教育目的。
2.增进求知欲望与创造力
学生在非主体的活动中,不容易产生主人翁意识,也就很难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但是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往往是敷衍了事,或是活动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相反,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创造力。
3.发展逻辑思维促进成长
主体性提高主动性,而只有主动才能将思想也调动起来,才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通过综合实践课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完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教材的理论支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将这些理论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活动特点等结合起来。不能照搬教材,或者是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而进行组织。要提炼活动的精髓,按照学校的教学客观环境,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帮助完善活动方案。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活动方案,不断优化。
2.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性的原则
学生的积极性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始,如果是敷衍和应付的状态,那么怎样精彩或是高效的活动都无法发挥应用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体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自由选择活动方案的权利,根据学习层次设计不同特色的内容,用兴趣来激发实践活动潜力。
3.积极评价与鼓励式教学原则
小学生在实践活动方面缺乏能力,可能无法达到老师期望的目标。但这正是他们一个学习的过程,更需要老师用积极的评价和鼓励的方式来予以促进。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感受,在紧张的氛围中活动,不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小学生的想法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的,其行为也可能比较幼稚,而这也是他们宝贵的地方。老师应该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这些想法和行为,鼓励他们自主去探索世界,用一些肯定和积极的话语来鼓励他们。
4.有意义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则
综合考虑实践课的教学意义,除了体现学习知识点和生活技能外,还要有活动的实际意义。因为小学生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也希望能够为社会做点什么,也希望能做好事,得到大人的表扬。因此,用一些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成长教育,更将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是安排和设计实践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的。
5.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原则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为了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在综合实践课中,需要调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课下,考虑学生的主体和家庭因素,给定主题,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更成为活动的“小领导者”,指挥爸妈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老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有效改编,使之更符合家庭的各种情况。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性,考虑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考虑活动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更发挥一切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团结家长的力量,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更有科学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 读写算(教研版),2012(23).
[2]顾伟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酌策略研究[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4(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