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教学初探
2017-03-27刘志华
刘志华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如今,英语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伴随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全部过程。小学英语作为英语学习的启蒙性阶段,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促进英语有效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影响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新课改给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先进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创设具体、可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小学英语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去创设具体的英语教学情境,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情境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创新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单词、句子,在考试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引进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下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代表,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等,给学生创设和讲课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有效理解。
例如,在讲小学英语四年级(上教版)Unit 12:Weather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weather,rainy,cloudy,sunny,windy”等描述天气的单词,学会在同伴之间互相询问天气的具体状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各种天气情况的动态图画,使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在天气下面附注其英文表达模式。动态图画的展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各种天气的符号,标注英文拼写,带领学生进行单词拼写的学习。单词学习之后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询问天气的英文问候句“How is the weather?It is...”.使学生在同伴之间运用这些所学的句型和单词进行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引用视频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些形象的视频模式,使学生跟着视频进行情境活动练习,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英语四年级(上教版)Unit 1:Meeting new people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new,morning,classmate,her,name”等基本的单词,学习“her name is... his name is...”等句型表达模式,并学会运用这些表达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展示的是外国小朋友进行的一些日常询问的交流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的模仿。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视频里的介绍或者打招呼,在同伴之间进行练习,创设出具体的遇见新朋友的教学情境。情境练习结束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学生读拼写等,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不斷强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
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新型信息技术的素质整体还不是很高。所以社会和学校要及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从而使教师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首先,学校要经常组织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些“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中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融进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自主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实施“实效课堂,有效课堂”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在小学英语新课改的背景下,要真正把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情境教学模式中,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教师的实施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教师运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引进动态的图画、音乐和视频,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佳,胡芳.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陆祖红,庄思聪.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