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27宋福刚
宋福刚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中学)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關键词:中学;德育工作;教学效益
新的教育改革浪潮给我们的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能否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个关键。下面就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学生来实现这个使命。其一,学生不是一个符号或名称,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特征的人,要从制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面向每一个学生。其二,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个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需要给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教师教也不是单一的教教材,而是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我们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修养、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对学科的认识、感悟和体会,注重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益需要信心、态度、责任与方法
一些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把握不好德育工作,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情绪。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学生对德育不重视,不感兴趣,把德育当成说教。加之德育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有厌倦情绪;造成这样的局面的主观原因是少数教师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学习、钻研,责任意识差。因此要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前提是教师要有信心、有态度、讲责任、用方法。信心就是要有当一个好教师的职业信心,能把德育搞好的信心。态度,就是要端正做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热爱这一职业,热爱你的专业,热爱你的学生。责任,就是做人做事的责任心。方法,要顺应德育的科学性,也要摸索学生成长的规律性。总之,教师要充分调整心态,增强责任心,认真钻研,研究理论、研究学生、研究方法,多学习、多观察、多动脑筋,用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德育工作。
三、把德育寓于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如何上好第一节德育课。首先,幽默风趣地介绍自己,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你和他们是平等的。一开始,我们就要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将来德育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从家庭、社会的角度给学生摆事实,说真话,说学生身边的事,树立学生的“四个感”,即意识感、紧迫感、危机感、竞争感。意识感,就是要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中学生了,意识到从小学升入中学,其间饱含着父母的心血,自己的辛勤汗水,老师的期望。紧迫感,不是让学生紧张,是要学生抓紧时间,立足于课堂,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不要课堂上不认真,下来又下工夫,花更多的时间学习或补课。危机感,就是要有忧患意识,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竞争感,就是要敢于竞争,在学习上敢于下工夫和优秀的学生竞争,告诉学生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才能进步,竞争才能发展。
四、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科学管理领导组织德育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德育骨干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及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作用,发挥老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尚的师德,以感染带动青年教师。
学校工作要做到以德育为首,还得按照德育工作的计划、执行、评估、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的运行规律,实行科学的过程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计划,务必目标清楚,方向明确;要严格执行,把对目标的指向变为实施的行动;要加强检查评估,拟定科学的评估和考核目标体系,及时反馈,推进管理过程;要分析总结一定阶段的德育工作成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改进管理,不断提高德育效果。
平时建立起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把德育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健全德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各组织、各职能部门及校外教育机构,要发挥协同作用,齐抓共管,不能让德育工作出现空白;取得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德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得到更加适合、更加健康的个性化成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初美坤.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85-86.
[2]康蕊.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职业,2015(6):11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