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7-03-27杨开荣
杨开荣
摘 要:人文底蕴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审美能力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将这种审美内涵具体化为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四个部分,并结合二十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素养;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人文底蕴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审美能力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将这种审美内涵具体化为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四个部分。当然,这四个部分是学生在理解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的一个渐进的有机组合。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一些探讨的尝试。
一、形象美
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是学生对故事型课文的第一感知点。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的审美意向呢?笔者以为,在课文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简单的定性对比(比如好和坏,正面和反面),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在不断的揣摩、理解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比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晏子和楚王两个形象的对比以及这两个形象自身所形成的反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晏子——虽然身材矮小,但藏有大智慧(“小”和“大”的对比);楚王——虽然身份高贵是国君,但思想见识狭隘丑陋(“高贵”和“狭隘”的对比)。再将晏子使楚的整个过程一梳理,学生进一步的发现:晏子——机智勇敢,聪明善于应变,懂得礼节,时刻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能屈能伸;楚王——狭隘自大,目中无人,蛮野不知礼节,待人不友好,不懂尊重他人,自视甚高。通过这种人物形象对比的挖掘,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深意。再如《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通过对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勤快与懒惰的对比,学生懂得:只有勤学苦练,学好本领,不依靠于父母的地位,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许多,其因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故而对比点也各不相同,但只要老师善加引导,利用好对比的方法,找准有利于学生把握形象的对比点,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验不一样的美,从而更加认识美的另一面,认识了美,体验了美,就可以从容地评判美,这样学生的审美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建立了。
二、语言美
对形象的审美品鉴只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初步培养,有了这个基础,我们便可以在语言方面提出更深一层的审美要求。通过对字词、句子和人物对话的推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对课文内容有深一层的理解,让学生在用字用句以及富有深意的对话中,体会到语言之美的魅力。如果学生有了这个能力,笔者认为,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能让学生在感悟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字词
在作品创作中,作家一般都注重对字词推敲,因为字词的妙用除了能准确形象地表达意思外,还能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我在教授杨万里的《小池》中“泉眼无声惜细流”这句诗时,请学生推敲“惜”字的妙处。我首先将原诗翻译为“泉口缓缓溢出一股浅浅的流水”,让我的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并指出其中与原文的不同之处。有学生提出:“泉口”比“泉眼”显得大。有学生既搞笑又显得有生活观察的提出:眼中流出的泪水是无声的,而且量还小;口中流出的东西,量大。又有人提出:流出无声的眼泪,让人怜惜;嘴里流出的口水、呕吐物,让人恶心。在学生的笑声中,我自然地就导出了诗句中的拟人手法,可以将没有情感的事物变得有了情感,比如这句诗之所以“惜细流”,是因为“泉眼”的珍惜。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止一面了,即知道了诗意思,又理解了其中的意境。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认真的推敲琢磨,他们就很难体会出文字之美以及作者丰富的情感。
(二)推敲句子
散文之美不仅通过字词来表现,更是要依赖优美的句子来展现。这些句子,或句式参差,有错落灵动之美;或句式对称,有工整之美;或句意层进,增强语势;或妙用修辞,化难为易。如,在《匆匆》这课有这么一句:“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极新奇的比喻,把我逝去的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整个时间比作无边的“大海”。通过“水滴”和“大海”对比,既表现了作者的渺小和无奈,也表现出作者因自己虚度光阴而懊恼惋惜的情感。再如《手指》中这样写中指:“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中指因为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才有所谓“曲线优美”的姿态,才有所谓“养尊处优”的性格。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简简单单的几笔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中指相对长且细嫩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指这类人“养尊处优”的批判。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句的教学中,这句话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重复,不斷地揣摩其中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境。这样,学生才能从推敲的过程中得到美好的熏陶,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激发出来。
(三)推敲个性对话
对话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个性对话是指能清晰表达出人物身份、情感和性格的对话。就人物对话的推敲,就小学生而言,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思考这几个问题:双方是如何称谓的?他们的语气如何,为什么会如此说(思考说话者的背景),换一种称谓和语气可不可以?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铁罐称陶罐为“陶罐子”“懦弱的东西”,傲慢又尖酸刻薄;陶罐先是称“铁罐兄弟”,在受到奚落后称对方为“你”,既体现了礼貌,又体现出不失涵养的据理力争。同时,让学生再想想,铁罐为何会这样傲慢且无礼地称谓对方,马上就能引导出铁罐因狭隘而看不到对方优点,看不到自己缺点的性格特点。再如《草船借箭》中通过周瑜和诸葛亮的一番斗智对话,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周瑜的嫉妒性格和诸葛亮的智慧。学生对这些富有个性句子的推敲揣摩,不仅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让他们体会出个性对话的精妙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推敲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情感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何等重要。同时,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诵读课文就是突破体验情感这道难关操作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四步可以达到目的: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是指氛围营造准备,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实物以及现场表演等。有辅助的朗读,就小学生而言,其吸引力是相当大的。比如读《钱学森》,我准备了2007年感动人物中有关钱学森的颁奖词和歌曲《我的中国心》。
(二)名家或者教师范读
名家范读材料,有视频的最好,小学生最喜欢。教师普通话好的话,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千万不要随意的朗读,要给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作者—老师—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
(三)学生模仿老师自读
当然,在自读时,还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抑扬顿挫中揣摩作者的情感,让他们在每一次吐字发音时感受作品主人公的情感。
(四)学生“范读—议读—范读”
学生先展示不同风格的个性朗读;再各自相互表达朗读体会,相互指正;最后在相互认同中再次示范。
四、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小学生很难体悟文章的意境美。但这种审美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又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对小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教学难点。笔者认为,低年级可以让学生通过“画”诗来帮助理解诗歌之美,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还原当时的情景来帮助他们体味诗词中美的意境。
所谓“画”诗,其实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文字变成画。具体的步骤为:依据诗意画形(诗中写了些什么)——依据理解着色(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依据效果添加(怎样才能帮助更好的理解)。
所谓“还原当时的情景”其实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想象过程。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能力就是一把打开培养学生意境美之门的钥匙。当然,在这之前老师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如何想象的方法,让他们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时,依据内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春天、山、流水、桃花、春风、春雨和垂钓者等意象再现并重组,他们想象出了山水相依、山水相映、山环水绕,春风扫落桃花,春雨细侵蓑衣,鱼儿争食水面桃花等畫面,将春的生机和秀美再现。再如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让学生想象“遗民泪尽胡尘里”里的“胡尘”包括些什么,他们依据已有的影视经验想象出:空旷的大地上,战马嘶鸣,铁骑扬尘,烽烟四起,妇幼惊窜,尸横遍野……这些景象怎不让人绝望?怎不“泪尽”?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能更有效地提升对诗的理解,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美,才能激发出他们真正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时时关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