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7-03-27王文利
摘 要:学习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预习,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自己先进行摸索,通过自己动脑、理解来自学知识,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预习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预先都要有所准备。对于学生的学习,第一步就是预习,这是学生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方法。
一、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基本是靠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是学生自觉性差,即使老师布置了也不照着要求去做;二是家庭教育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预习;三是有的老师不重视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我这次抽了本校六年级的1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预习兴趣、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做了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培养学生“数学也需要预习”的思想意识
很多學生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就行了。他们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和便于预习的环境
如果没有一定的预习地点和预习时间,学生就无法完成预习。所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和便于预习的环境。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从计算预习、概念预习、空间与图形预习、问题的解决预习工作进行:
(1)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①在预习的时候,把重点的词句用特殊符号画出来,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书上空白处。
②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或者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如:预习了“负数的认识”时,可以把正数的相关概念、方法摘抄下来加以理解等。
(2)计算题的预习
预习的时候让学生先试着计算一下,遇到不会的题再看看例题,然后再试着计算一下。
(3)空间与图形预习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画、量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4)问题的解决预习
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时,通过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具体做法是:
①指导学生先不看书上的解答方法,自己试着去审题、解答。做完以后,与书上的解答方法对照一下,如果错了,再看书上的解答方法。
②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找出疑难问题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三、预习习惯培养前后的对比
预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加强。我把本校六年级18个人预习习惯培养前和预习习惯培养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上表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
1.很大一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变强了。
2.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
3.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后,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了。
通过表二,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也善于提问题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虽然我在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基本养成,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
参考文献: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文利(1978—),女,汉族,重庆人,研究方向:学生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研究。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