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分组合作教学方法
2017-03-27金维宝
金维宝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開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个人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做一个阶段性总结,探讨“分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因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分组;合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今年以来,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使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实现生动的高中历史课堂,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进行阶段性总结,期望与各位同仁交流,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一、科学组建小组,创造学生合作的平台
高中历史分组合作教学就是为学生发展才能、表现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分组科学与否,是“合作分组教学”方法成功的前提。如果在分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体,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目标。因此,“历史分组合作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组建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固定学习小组。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我在分组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分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组成6~8人的合作小组,自愿组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合作的意愿,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其次,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我要求每一组选举一位小组成员最信任、对历史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任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作业检查监督和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既然小组长是学生选出来最信任的,老师也应该大胆信任,大胆放权,这样有利于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有利于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转换角色,创设小组合作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分组完成后,只是有了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而学习些什么?如何进行活动?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必要的条件,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在“分组合作”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倾听者、服务者,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研究历史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如,在讲到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专题《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时候,我想到了把中国近代两个风云人物康有为和孙中山进行比较,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联系起来。于是我以此导入:
1925年3月12日,北京。数十万人自发举行悼念活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因肝癌逝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很多地区纷纷举行悼念活动,可谓声势浩大。1927年3月31日,青岛。在孙中山逝世的两年后,曾被誉为“康圣人”的康有为逝世。社会反响平淡甚至显得有些凄凉。
这里以倒叙的方式展开历史故事,由历史人物切入历史事件,创设一个条件,让学生去思考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然后我出示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一段话来提问:
材料: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20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虽然,康有为生于1858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他们近于同一辈人,但在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实践的急遽变嬗中,他们的脚步却是前浪推后浪,显示为两代人。
思考讨论:(1)为什么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
(2)为什么说“20世纪初则进入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3)为什么年龄“近于同一辈人”却“显示为两代人”?
(4)为什么“他们的脚步是前浪推后浪”?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兴趣高昂,而且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只有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才能有效地开放课堂。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他们可以了解历史,并有能力去做历史判断,从而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适时调控,落实教学目标
“分组合作”的历史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但并不是课堂活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因此,在“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做到在课堂上突出中心,落实教学目标。
仍然以上述案例为例,学生进入角色后,记住不等于理解,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从零碎的历史知识中理解人物背后所呈现的历史现象的真正意义。所以还是要紧扣在年龄上“近于同一辈人”却“显示为两代人”这一结论,这一结论涉及他们两个人走的是两种不同的救国道路:一个要以和平合法的手段,在保留清政府和君主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一个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清政府,结束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当然,由于实施“高中历史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学生知识面有限,历史知识储备不多,查阅历史资料不便等,但在尝试的过程中,我还是体会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分组合作中收获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我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和学生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新课程的实践中,与新课程同成长!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