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
2017-03-27陈旭
陈旭
摘 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问题;巧妙提问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不敢提问,有的学生不善于提问,有的学生找不到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问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显的方法。
一、精心准备,设计问题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
提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掌握问题的难易和大小。问题过大,学生感到不着边际,无从回答;问题过小,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感到乏味。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闪现课堂的亮点,产生积极的互动。
如一年级教“连加”时,一边讲故事,一边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在湖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天空中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提问的牵引,只列出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连加“千呼万唤也不见”,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老师提出问题的设计很关键,直接影响教学的环节与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良好的时机
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课堂提问要把握良好的时机,提问的时机要恰当。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出了一道判断题:
不是对应的底和底边上的高相乘,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问学生做得对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这时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底边和它对应的高相乘,抓好时机提问能很好地对易错的地方进行辨析,还能突破知识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感悟,总结归纳。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空间飞翔。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学生理解的障碍处、思维的易混处,并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否够得着,但又是需要努力“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把圆柱体拼接为一个长方体后,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体积)那么变化的是什么?(表面积增加了长为圆柱的高,宽为圆的半径的两个长方形)这样的提问增加了数学的思维含量,提升了本课的难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深入、全面的思考与把握。
二、掌握方法,巧妙提问
(一)启发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正确的做法就是启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師对于耐心地启发学生并不易做到,一方面怕耽误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是老师的准备不足,预设的不够。这就需要教师要吃透教材,提前预设好各种生成性的问题,哪些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哪些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后回答,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困难,这时应该怎样进行启发。这样的启发才能得到极大的回报,既有知识的,也有情感的,启发就会显得及时必要。
(二)追问
启发是正确处理学生不能正确回答的情况。但还有一种情况,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追问”。追问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追问一般不介绍新的观点,而是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证明或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画圆,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试着画圆,当学生说到用线和笔画圆时,我设问:为什么要把线的一头固定?画圆的过程中线没有拉直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线没拉直圆就不圆了。我顺势追问:不圆说明什么?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让学生感受定点和定长的意义,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这时,学生已从本质上认识了圆。教师要留给学生进一步加工信息的机会,让学生来处理“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类情况。教师要具备追问的能力,因为追问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必须学会“功在课前”,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教风、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敏锐的视角来对待课堂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