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①

2017-03-27周剑峰王娇娇

科技资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营造意识大学生

周剑峰+王娇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存在着组织不合理、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成效微弱。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未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导致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度不高。笔者建议在纠正现有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率先通过若干新举措成功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切实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营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91(2017)1(a)-0000-00

国务院2015年6月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对高等教育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国家亟待的不是“重复以前老套的生产经营模式”[1],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够瞄准产业技术需新的求,通过对知识掌握应用与创新,在中高端领域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此过程中,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的出口,创新的成效决定着创业品质的高低和成败。

高校创开展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启蒙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2]。大学生一旦具备了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创业实践自然会水到渠成。在此当中,创新意识是先决条件,否则纵然万事俱备,一旦学生不愿意创新创业,那也难以付诸实践。为此,高校要率先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孕育创新创业的土壤,才有可能激励大学生结出创新创业的果实。如何营造在校大学生创新氛围应该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应有之义,重点在于通过高校教育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成人才培养和经济技术相匹配[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结合政策导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共同执行。但在实际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很好的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新要求,应该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始终容纳于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专业教育课堂的提问、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促成创新性成果。但现阶段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大学教育主体之外,成为团委、学生工作或者就业工作的一部分,仅仅作为主题教育的补充,成效不大。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薄弱

以南京大学近两年的校内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创业参赛队伍在30支左右,创新参赛队伍在80支左右,参赛人数不及全校本科生总人数的3%。同时,参赛题目多数源于指导教师的课题,来自学生的原创性课题稀少。这反映了现阶段大学生缺乏对创新的思考,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还亟待恰当的鼓励、引导和组织。

1.3 大学生创业技术含量低,相对低端

不难看到,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于教育培训、零售、劳务等领域,与现有市场重叠,技术入门门槛低,成长性弱。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对行业的了解和趋势预判,难以提供对创业的技术和产品支持。

总体而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高屋建瓴的规划,未能形成“上下联动”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难以产生创新性成果,距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想局面还远。

2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显著的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矛盾集中体现为:一方面是高校组织方的政策大力宣扬和鼓励,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的围观状态。高校尽管也出台了包括巨额奖励在内的各种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甚至通过行政的手段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但学生的参与热情都不高,或者流于形式的走过场,难以形成真正有创意的作品和实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窘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动员和准备工作不够,空有看似热闹的场面,却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创业氛围。动员不仅仅是对创新创业的政策的传达,更应该是要讲清楚创新创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指导和扶持,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可能。否则大学生难以主动形成创新意识,或者是接受鼓动后短期的冲动,但实际操作时又不知何从下手,最终不了了之。

3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不单纯的停留于学习已有知识,创新教育更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已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并拓展,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技能,在有所创新的基础上迈向创业。所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才能有效开展创新,而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环境,正如同硅谷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土壤,企业的创新都自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必须要具备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笔者建议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3.1 引导企业介入,积极拓展创新创业的源泉

企业身处需求和市场的第一线,代表和引领着技术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在于找不到创新的目标。引导企业介入,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作为创新创业的源泉,有助于大学生开拓大学视野,明确奋斗目标。同时,企业能够和高校形成教学的互补,促进学生对科学和技术互长的理解,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2 构建激励扶持体系,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高校应该积极鼓励院系顺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鼓励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工作。同时,学生的评奖评优改变单一的“唯成绩论”,加强对创新的激励和过程的考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高校要为进展顺利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政策、资金和智力上的帮扶,加强宣传,加大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倡导创新创业行为。

3.3 改良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式和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的讲授,学生遵循教师的思路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框囿于教材,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的拓展,尤其是在一些交叉型学科,受制于任课教师的专长,这种模式更不利于知识全面的掌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分析问题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鼓励学生先调研,进而开展头脑风暴讨论,并适当的辅助以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开展团队辅导,构建创新创业的团队

团队,而非个人,是现今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决定了每个人擅长精通的只能是一部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个人需要通过和别人分工合作、共同商讨、取长补短,才能够不断激发新的想法、不断完善思路。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构建团队,开展团队辅导,在组织架构、团队运行、技术难点以及市场走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点,形成团队创新创业的局面。

3.5 做好项目管理,延续创新创业成果

每个创新创业类项目的开展,无论成功与否,基本上都涵盖了整个项目的背景和执行思路,对于后来者都是宝贵的学习、对比、借鉴的资料。做好项目资料的档案化管理,不仅可以避免项目的碎片化进程,积累创新创业的素材,同时,也可以让后续者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项目,有利于创新创业成果的实现。

4 结语

总之,施教者只有成功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才会让受教的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继之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不断涌现的典型,由点及面,才能鼓舞和带动整个群体的创新创业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教育科学,2011(27):64.

[2]欧可平.大学创新创业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营造氛围.中国高等教育,2015(Z2):12.

[3]石朋飞.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9):204.

猜你喜欢

营造意识大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美丽可持续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消防意识
洗水soft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