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
2017-03-27罗猛
罗猛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
摘 要: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可丰富历史学科内容,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专题性、拓展性、吸纳新成果的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定位;主要特征;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目前推进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设置极富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历史校本课程的定位、内涵
历史校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活动、实践、创新、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自发探索历史问题,主动思考,以小组合作为模式进行实践。历史校本课程的设置,既丰富了历史学科课程,又是历史学科课程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特征
1.课程呈现的专题性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情感性格也日益趋向沉稳。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更为艰深、广阔、复杂。而校本教材则具有更为广阔的选材空间,从社会史,乡土史,到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无不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正因如此,如果不围绕专一的主题精心规划与组织,很容易出现“万花齐放,杂乱无章”的局面。
2.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历史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与兴趣,关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对课堂教学内容再进行拓宽和加深,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家乡乡土史。二是针对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三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心理,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3.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历史是否应该具有政治性,在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在尊重历史科学性的指引下和自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了重大突破,也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的新观点、新疑问。如:对李鸿章的评价,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功过评论,俄国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分歧,皇姑屯事件等等。史学研究的范围也大大拓宽,社会史、生活史、乡土史也渐入人们的视野。再加上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如,女娲墓。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南方古猿等等。在注重严谨、政治性,国际社会关注度较大的课堂教学,难以集中也不能够传授这些尚不成熟的知识,而校本课程则可以发挥其草根性的特点,及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地反映出来。校本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彌补了课堂教学相对滞后的缺陷。
三、正确处理历史课堂教学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关系
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学习教材历史基础知识为主干,以培养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调动知识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历史校本课程是补充和延伸,它更加关注探究能力和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针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学生。它更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历史、世界眼光,从而也发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新途径,避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道德指责和空洞的说教。
四、历史校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
1.通过开展历史校本课程,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历史校本课程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机会,从而获得第一手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考核中可采用A、B、C、D等级制,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试重要的参考指标,不会对学生学习形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2.通过开展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日常生活交往能力
历史校本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各种历史能力,更重要的表现为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诸如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为培养学生以上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收到历史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历史校本课程在活动设计中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其一定的材料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的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因此,历史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学科知识重组和整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煜.谈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3.
[2]张俊来.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J].新课程学习,20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