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扶贫帮困工作的思考
2017-03-27程浪萍
程浪萍
摘 要: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耐心、有爱心。做好这项惠民工程,是工会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维权角度出發,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倾听、帮助困难职工群体心声,致力于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本文就作者从事工会扶贫帮扶工作,浅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想法。
关键词:扶贫帮困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自1983年改革开展以来,国家对各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的决策及政策,在“先让少部分人富起来”的思想引领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二是学识、见识,接受知识的的覆盖狭小,导致收入、劳动力差距不断加大,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的职工。而作为工会组织,帮助困难职工尽快脱贫解困,是各级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关注弱势群体更是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更是中国大爱帮扶、团结进步的体现。
自公司工会成立以来,工会维护职能得到具体体现。经过一年的不断探索和摸索,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扶贫帮困工作体系,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的要求,建立了全国联网制的帮扶档案及内部纸质版档案,对困难标准、资格严格审核,确保帮助真正需要帮扶的职工。现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扶贫帮困工作的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困难职工,如何界定。
在界定什么是困难职工的问题上,大概全国应该是统一规定,即因本人、家庭成员大病及意外灾害等导致生活困难,经政府救助后仍然困难的职工。作为地处陕西韩城的龙钢而言,从原来的龙钢的铁厂到现如今年产
700万吨产能的国有控股公司。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企业的不断改制,
造就了一批批经验不同、技术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工资收入不同,贫富差距不同的龙钢人。无形中出现了各类不同程度、不同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的职工。其大多数是属于农村户口、家庭劳动力少、家庭成员多,家庭成员大病、子女上学等收入支出大,唯一的劳动力收入少,不能满足家庭正常支出的需要导致的困难。面对这些职工,工会组织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困难与否,是严格按照困难职工的标准界定、收集证明材料审查后发放补助金还是从工会维护的角度出发给与有力度的帮扶,发补助金到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值得讨论及深思的问题。
二、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金及力度问题。毋庸置疑,扶贫帮困的资金来源一是来自工会经费的一部分,二是企业党政的支持,三是职工的爱心捐款这三方面。从困难职工的需求来说,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建立以“爱心互助”方式的基金会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手段,既能规范帮扶申报程序也能拓宽帮扶面,加大帮扶资金。
2.帮扶形式问题。企业通常以春节送温暖、金秋助学、日常补助等方式进行帮扶,走近职工家庭,买点慰问品、送点慰问金、和职工家属交流。这样的帮扶方式无不体现着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但帮扶形式略显单一。要想创新及改变这样的模式,首先从导致家庭困难的原因出发,致力于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从被动变主动,创造条件,提供自我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平台,其次是帮助家庭成员解决力所能及的劳动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再者建立工会组织的“便民服务站”,方便困难职工购买低于市场价格的生活必需品。
3.机制体制问题。扶贫帮困工作自开展以来,虽然实现常态化开展,但没有一套规范的机制及工作流程,困难职工对申报流程、困难标准的界定不清楚,部分困难职工甚至出现“要钱现象”。科学的办法是采取制度上墙、申报流程上墙,申报标准上墙等方式,规范各类申报程序。用帮扶系统建立档案,用制度制定标准。
3、职工信访办理问题。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对劳动争议调解有完善的制度及流程。但工会组织处理职工来信来访时,经常会出现落实不了的情况,一是各部门间的相互踢皮球现象,二是协调能力的问题。因此提高对工会的认知度,工会干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及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一对一”结对帮扶问题。对于困难职工而言,实现自主脱贫是最好的结果。这需要有人拉一把,有人扶一把,建立“一对一”处级干部结对子帮扶机制无不是最好的帮扶形式。但如何务实的利用好这项载体呢。一是公司处级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困难职工的爱心程度。如果重视了,就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是处级管理人员如何帮、怎样帮、帮多少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从帮扶对子的困难源点出发,以帮助其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能力问题增加收入,以帮助其家庭成员解决收入低,帮助就业的问题。
5.困难职工帮扶系统建档问题。在全国,困难职工建档都属于一个系统,一个界面,唯一不同的是区域管理。通常一级工会看不到二级工会的帮扶电子档案,也管理不了。审核人也直属于本地区帮扶中心管理。再是帮扶系统的录入存在手续繁琐,系统软件存在漏洞问题。软件的制定是基于规范、科学管理扶贫帮困工作,但系统的录入仍然存在诸多漏洞,例如修改一个月工资标准,就能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档案。
三、帮扶工作的建议。
1.建立领导责任制的帮困工作格局。要将扶贫帮困工作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相结合,与各单位创先评优工作相结合。各级领导、各基党政工领导要重视或正确对待扶贫帮困工作,明确责任、形成党政重视、工会主抓的新格局。
2.建立扶贫帮困工作基金会。互助金筹集采取职工自愿募集、入会性质的方式开展。重点救助因病、意外伤害、天灾人祸及其他困难等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职工互助帮扶基金的建立有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进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3.建立扶贫帮困志愿服务队伍,营造文明和谐、团结稳定的氛围。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省市、市、区开展的有声有色,接地气、解民心。各级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不定期的深入职工家庭,对困难职工独居老人、病残家属进行力所能及的帮扶及爱心活动,形成一人有难人人帮的和谐氛围。
4.要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对职工群众的服务意识,端正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态度,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帮助困难职工,体现帮扶工作的人文关怀。
总之,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惠民工程”,是一项聚人气、谋发展的“和谐工程”,建立困难职工救助帮扶机制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仅靠一个组织、一个部门是很难做好的,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行政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始终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认识、组织和落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定期深入贫困职工家中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制定帮扶政策,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帮扶格局,帮扶工作才能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才能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难,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