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另一道风景

2017-03-27叶志芳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父与子徐霞客文字

叶志芳

阅读教学是一种多重的对话过程,是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经历。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了解到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还需要用心在文字里反复地来回,从而对自己的知识、品行、能力达到一定的提高。为了让孩子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老师对话,甚至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个要教会孩子阅读的老师,自己首先要俯下身子去阅讀。否则,一个连文本都打动不了自己的老师,如何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品读、发现文章的表达魅力呢?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深层挖掘极其重要。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背后涉及了哪些知识?它涵盖了哪些内容?编者选编这个文本是想要我教给孩子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就吃透了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就轻松多了。笔者把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也就是有效对话三步曲。

第一步:阅读文字。任何课文都离不开文本的教学,这是进行其他层面对话的基础。大多课文往往都有中心句或关键词。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方式,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这也是培养学生文字敏感度的重要途径。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千古奇人”就是中心句;《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其中“了不起”就是关键词。拎住了中心句或关键词,然后再加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这就做到了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第二步:阅读灵魂。如果说阅读文字是浅层阅读的话,那么阅读灵魂就是深度阅读了。只有通过字词的推敲,句子的品味,才能触动心灵的深处。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文字里自由地来回走动:哪些句子或词语打动了你?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有效对话的第二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换词体会、补充资源、换位体验、激情引读等。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在体会徐霞客志向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埋头经书”与“醉心古今史籍及地志”进行对比读,体会徐霞客的“卓尔不群”。研读徐霞客奇特行为是重中之重,我利用白板课件的聚焦功能,突出课文插图徐霞客的“燃松拾穗,走笔为记”,体会他的坚持;而体会“千辛万苦”一词,我请孩子们想象徐霞客经历了哪些苦?哪些危险?通过补充文本让徐霞客的锲而不舍精神悄然走进孩子的心。而在体会徐霞客当时的交通情况和社会动乱时,我利用课件出示路线图,让徐霞客曾经的艰辛再次呈现。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平坦的大路,就靠着一双脚,要克服大自然的困难,还得克服交通困难、不断出现的劫匪,可以说,这九万里路,三十多年,饮尽孤独,绝非是常人能为。然后我再趁热打铁:徐霞客一路走来,伙伴们有的病死了,有的被劫匪杀了,还有的甚至偷了他的行囊逃了,此时,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朋友,你理解吗?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奇人形象不丰满都难了。这样的深度对话,自然让学生感触到徐霞客的伟大灵魂了。

第三步:阅读自我。阅读自我,其实是沉淀美丽的心灵对话。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来回行走,最后还得走出文本进行对话,否则就不是有效的阅读了。你感悟到了什么?你从文字里收获了什么?你在写法上有没有收获?当然,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去发现,去表达。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短短几百字,独特的题目、精炼的语句、对比的写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学生感悟到语言、动作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间的分段描绘,可以更形象地凸显救援时间漫长,展现一个焦急不安,期盼儿子生还,不放弃任何希望的父亲形象。以后要突出表现人物心情,也可以采用时间的分段描绘。当学生畅所欲言时,作为老师,必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会。很多时候,学生领悟到写作方法,远远比一个老师去教授好得多。

与孩子们一起在文字里行走的历程中,我们对阅读便有了深刻的感触。庆幸地说,在我们学习一篇篇美文时,也领悟到了另一种阅读。那一篇篇美文,不就是一处处风景?好词佳句,就是构成风景的奇石异树,在风景里行走,阅读文字,阅读灵魂,阅读自我,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另一种阅读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县分宜二小)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父与子徐霞客文字
父与子
徐霞客访谈录
有趣的父与子
徐霞客志在四方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