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科学物质领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2017-03-27洪俊
洪俊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小学科学教材主要涉及了三大领域,分别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如何在物质科学领域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探索就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对小学科学物质领域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索作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研究思路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根据这些理论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希望在物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物质科学的认识过程;学会由结果寻找原因,追求因果律;养成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科学事实的探究习惯;能够对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得到科学认识。在实效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教师在探索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能提前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并且用逻辑结构构建教学过程,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获得认知。
思考二:研究内容
在物质科学领域里,关注点是在教师的教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认识科学的本质,具备科学的思想,崇尚科学的精神,并具备用一定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牵引下,关于探索小学科学物质领域中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课题组认为有三个内容: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小学科学学科物质领域自身的本质特征。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學科群。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不能走向分科主义。而软化学科边界的好处就在于,为诸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思考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调查法、分析法。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刊、访问因特网,以及外出学习等方式,了解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的策略、途径和方法,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
思考四:研究步骤
课题组采取既实施具体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工作方式。研究分4个阶段来进行探索:(1)研究准备阶段:该阶段为前期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音像和光盘等资料,丰富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分析学校及学生情况,为课题作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内容主要是开题并建立子课题,课题组研讨并制定研究方案,开始实施。(2)研究实施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研究的全面实施,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形成各校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新模式。(3)研究总结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编写论文专著或撰写研究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课堂教学实录汇总、优质课录像汇总等。(4)成果推广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把研究的成果在各个子课题的学校进行推广,验证课题实施的有效性。
我们希望通过物质科学领域中核心素养途径的探索,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物质领域学习中,在人文、信息综合、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得到培养,让老师在教学中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邱伟华
E-mail:267912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