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里的“散文结构美”

2017-03-27赵凯宁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灯塔赏析故障

赵凯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依据数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创性地总结出了记叙文写作的一种经典规范的表达形式——“五笔结构”。简言之,这种极能表现记叙文表达规律的美妙笔法是:1.轻点一笔——概说事件;2.交代一笔——介绍原委;3.简叙一笔——略写事件;4.详写一笔——细描重点;5.深化一笔——抒情升华。“五笔结构”的魅力,其关键是表现出人们在写作中的共同思维规律,因此行文流畅自然、详略有致、结构完美。细细品味,“五笔结构”的思维特点,其实就是人们在写作时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逻辑的思维习惯,就像人们常常喜欢说“三点看法”一样,既是习惯的,又是合乎逻辑和富于条理的,于是就能体现出“文章的思维规律”。很多名家名篇,虽然内容不同,但“内在”的“骨架”却是一致的。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先生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课,惊喜地发现周老师的数学课堂结构竟和“五笔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正印证了“艺术同源”的理念——不論语文还是数学,课堂艺术万变不离其宗,其规律性的思维结构都是息息相通的。笔者就依据“五笔结构”来赏析周老师的这节精彩课例。

【片段1】 轻点一笔:开门见山说故事,巧设悬念入情境

师:茫茫的大海上有一艘船,由于天气的原因发生了故障,你看到这艘船了吗?

生:看不到。

师:看不到就对了,这艘船是让你们去找的。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庆幸的是在这片海上有一座灯塔,灯塔上有一位观察员发现了这一险情。你们觉得观察员会怎么做?

生:我觉得观察员需要先弄清这艘船的准确位置,然后报告给救援船队,让他们前去开展救援。

师:灯塔上的观察员首先要确定一下故障船的位置,然后把他观察到的位置报告给救援船队,对吗?

生:是。

师:好,既然明白了这个意思,现在假设我们每位同学就是这个救援船的船长,你要去救援的话必须准确地找到故障船所在的位置。

【赏析】课堂伊始,周老师创设了“等待救援的海上故障船”的情境,完全是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的口吻,于“一笔轻描淡写”之中,引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确定位置。这正如一篇叙事记叙文,开头应力求清简干净,不弯弯绕绕,不故弄玄虚,以便快速直入主题。虽是“轻描一笔”,周老师已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一定现实背景、恰当探索空间的大问题。周老师创设的情景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有了自己的“课堂角色”——救援船的船长,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责任意识和挑战的任务,学习的热情在周老师这“看似轻描”中被点燃起来。

【片段2】交代一笔:寓教于乐皆游戏,学习目标趣中藏

(学生拿出课前教师发下的学习单。)

师: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张海面的平面图,观察一下,在发给你的学习单中有没有看到灯塔?

生:看到了。

师:这个灯塔就是观察员所在的位置。每位同学都要注意,你现在就是救援船的船长,你要根据观察员发出的信号找到故障船所在的位置,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赏析】这一教学环节中,周老师有效运用学习单,辅之寥寥数语,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清晰明确地交代了本课学习的目标。正可谓“不露痕迹”地把学习藏在“饶有趣味”之中。梁晓声说儿童的学习,先要“有意思” ,再求 “有意义”。周老师此处的“交代一笔”,正是恰到好处地将二者有机融会于一体,巧妙地将一个规定性数学概念转化为一个探索性数学规则,为学生的开放性、深度化学习创造了可能。

【片段3】简叙一笔:留出空间予学生,教师只做领路人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观察员发出的信号。

(播放第一条语音信息:距灯塔15千米。)

师:这个时候我们只听到了这样一个信号,那这个故障船可能在哪儿?在你的图上画画看。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生1:我是大概猜测一下, 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3千米,所以15千米就应该画5厘米。

生2:有无数种可能性,这无数种都集中在一个以灯塔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的圆上。

(播放第二条语音信息:30度。)

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听到了一条信息,在你的图上画画看,这个时候故障船的位置又可能在哪儿?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生3:因为这两条线的角度是30度,所以我找到的故障船在这个位置。

生4:我觉得应该不止一种,应该有8种可能性。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具体位置在哪边,所以只要这样的夹角是30度都可以,因此在半径是5厘米的圆上我们能找到8个点。

师:分别以东西南北为基准,我们能找到8个30度的角。首先以北为基准,向东偏,这有个30度,所以找到了一个点,向南偏30度,也能找到一个点。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找到8种可能。

(播报第三条语音信息:北偏东,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

生5:既然信号里说北偏东方向,那么应该就是这两个点。

生6: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

师:有人说是一种,有人说是两种。那究竟是几种?

生7:我觉得只有一种,如果是北偏东超过45度就只能说是东偏北,既然是北偏东30度那就应该是以北为基准向东偏30度,也就只能认定X点为故障船的位置。如果是Y点就应该是东偏北30度。

【赏析】这一教学环节中,周老师的“简叙一笔”,依次通过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艘故障船的可能位置。随着已知信息量的增加,学生逐步缩小推测的范围,直至最后成功确定了故障船的位置。 诚如写作中的“简叙一笔”,其作用在于好的文章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跌宕起伏,作者就应当有所选择地将一部分内容,不做深描细绘,只做平实的记叙。周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把根据信息确定位置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经验背景中诸如方向、距离、位置、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及方法储备,在“如何确定遇困船只的位置”这一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上,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有效调度原有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认识路径。

在“以生为本”的自由学习空间里,教师不再是讲述者,而更多的是倾听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探索者,探索未知,探寻思路。渐渐地,实现了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教师教着教着就不见了”的美好境界。那么,教师去哪儿了呢?笔者以为,周老师在做一个为学生适时点拨的引路人,在做一个凝望学生思维发展的守望者。如此,这里的“简叙一笔”,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艺术的“简约而不简单”。

【片段4】 详写一笔:千教万教教本质,丹青难描是精神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经过讨论知道了A点的位置正确描述的语言应该是什么?

生:在灯塔北偏东30度方向15千米处(如图4)。

师:同学们把确定A船位置的过程整理一下,谁能根据我们的操作过程,说说今天所学的确定位置就是要根据哪几个条件?

生:方向、角度、距离。

师:是不是一定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呢?一起來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这个海域上有三艘救援船,设其中的两艘是B、C,还有一艘我们待会儿研究,现在你们能先告诉我B船在哪里?C船呢?

生:B船在灯塔北偏西55°方向9千米处。

生:C船在南偏东25°方向4千米处。

师:刚刚说了这个海域还有一艘救援船,在哪儿呢?

(教师出示信息:南偏西。)

生:这艘船可能在南偏西这样的一个区域内。

(一个学生上讲台在屏幕上摸出可能的区域。)

师:同学们,咱们想一想,他刚刚摸的是什么?

生:是一个面。

师:看来不能准确确定船的位置,只能知道它可能在哪个面上。

(教师出示信息:南偏西25°。)

师:你能用一个形象的动作比划一下这艘船可能在哪儿吗?

(一个学生在屏幕上比划出一条线。)

师:很好,在屏幕面中我们又能找到一条线。现在能不能知道这艘船的准确位置?考查一下我们班同学的估测能力,你能不能把这艘船的大概位置在大屏幕上指出来?

(一个学生在图上大约表示12千米的位置上指出一个点。)

师:这位同学做出的这样一个动作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点。

师:有了这个点我们就能准确找到这艘船的位置。你们看,如果我们只知道方向,就只能确定这艘船在一个面上,再加上角度,在平面中确定了它在一条线上,最后知道距离就找到这个点,是不是验证了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生:对。

【赏析】胡适先生说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周老师带领学生质疑并验证“确定位置的三个必要条件”的教学环节,无疑是触摸数学本质的“再往前跨一步”。如同写作中讲究“丹青难描是精神”,对于关键素材,要深描细写,通过尽可能多的细节描述,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故事的“情感意蕴”。这便是“详写一笔”的价值所在。周老师课堂上的“详写一笔”采用连续的追问,让学生刚刚建立起对“确定位置”的认知经受了考验。当周老师抽丝剥茧般引导学生认识到 “确定位置”的过程本质其实就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过程,相信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

这“一笔详写”也是周老师本课创新设计的“得意之作”。它引领我们审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引导儿童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促进学生对数学方法的思考。周老师常说,数学教学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要能“遇河搭桥”,更要能“过河拆桥”,即在关键时刻要善于想办法让学生摆脱“具体情境”的干扰和依附,变操作技能为心智技能。如此,便是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了坚固的数学思维的模型。

【片段5】深化一笔:新知旧识做类比,融会贯通意升华

师:同学们,现在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了。回忆一下确定位置的知识,在小学阶段我们一共接触过几次?

生:3次。

师:第一次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确定位置,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在一年级学习的,其实也是确定位置,告诉我这个小女孩排第几?

生:第五,用一个数字5就能确定她的位置。

师:第二次学习的时候在四年级。

师:这儿也有一个物体,它的位置在哪儿?怎么描述?

生:(3,5)。

师:我们是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用距离、角度、方向来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课后好好思考,这两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赏析】与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的思想一致,最后的“深化一笔”,其主旨是回到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并能在情感和思想上有所深化和升华。在学生掌握本课知识之后,周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有关确定位置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梳理类比,进而融会贯通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全课结尾之处,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深化,也完成了思维认知的升华。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课后留下一个很有思维空间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好奇进课堂,带着思考出课堂。如此颇有余味的教学犹如一曲好音乐,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也是周老师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他说过,有余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

周卫东老师的这节经典课例层层递进,娓娓道来,如同带着儿童走进一个极富魅力的故事里。他在故事中所呈现出的数学课堂的“美丽结构”,恰与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五笔结构”高度契合,这绝非偶然。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源于二位名师都积蓄了深厚的学科涵养,获得了精妙的教学理解,具备了开阔的知识视野,经历了长期的课堂洗礼,方使他们共同触摸到了课堂教学规律的真谛。无论哪一门学科,理解透学科的本质,把握住教学的规律,理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灯塔赏析故障
我心中的灯塔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
江淮车故障3例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