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变化特点

2017-03-27李洁

大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想状况思想教育

李洁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征。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变化特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今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定会使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思想状况;思想变化特点;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09-02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研究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不但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的创新,还可以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基本依据。

一、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观方面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一方面能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从2008年奥运会上的大学生志愿者,2010年的一项以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中可以看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关注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要有所贡献于社会。另一方面,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世纪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促使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这种对外来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吸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取向偏离,具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影子。

(二)政治观方面

总体来说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2005年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显示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正确,对于政治理论问题的态度明确,认识清晰。[1]2015年的调查显示: 93.9%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表示乐观。[2]这表明,我国新世纪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能够与党和国家的政治导向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观念也在日趋成熟。但是,另一方面,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的氛围,使得大学生对一些深层次的政治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可能会存在一些官僚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等政治思想。

(三)道德观方面

刘建亚2013年的博士论文《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考察表明: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在道德观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家庭美德。[3]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大学生道德观念是进步的,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同时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观念侵蚀而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当前有少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基础文明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还存在诚信度降低的现象,考试作弊现象的不断增加就是一个典型的见证。

(四)心理健康方面

新世纪以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次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令人担忧的。2006年有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状态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4]2009年李敏、于威的论文《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统计的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5]2014年卢卫平、唐魏的论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作者对重庆某大学抽样的420名大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所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41%。[6]这些调查都反映出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需要我们客观地认识和掌握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

(一)多元价值向核心与多元价值并存转变

新世纪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们,经历了我国经济的转型期,成长在多元价值理念碰撞的环境中,每一种“新鲜的”价值观念都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但是最终他们从这种多元文化的迅猛冲击中逐渐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随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深入人心,虽然大学生对一些明显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观念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其主流是积极的,他们的思维活跃,崇尚奋斗,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二)对党和国家领导从实际支持向感情深化转变

根据调查表明,新世纪的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各种战略决策和大政方针。[7]在当今网络信息的高度发展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情况、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总的国家基本情况,也可以更迅速的了解国家的时事政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对比,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也逐渐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感情,将自己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在这种趋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志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三)道德缺失向道德反思转变

这一时期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的環境下道德认知在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道德、文明礼仪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道德实践中,一部分人可能会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主张利己但不损人;有的个别同学甚至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和媒体都在时刻提醒着他们进行道德反思,一系列具有高尚道德的大学生典型事迹也被广为宣传。在这种各方面渗透式的道德熏陶下,接受能力强的新世纪大学生正在不断纠正内心道德冲突,道德责任意识日益健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提高道德能力,通过体验培养道德情感,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正视心理问题向进行心理咨询转变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较多问题的事实,国家也在逐渐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04年的16号文件中也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应借鉴心理学科理论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正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这种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担心害怕和紧张。随着心理咨询机构的增多,大学生也会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这种教育辅助性的心理指导,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社会交往、成长成才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帮助,这种思想的逐步的转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有利于大学生更勇敢地面对未来。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创新与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创新

在原有的思想教育方法上,要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适应思想状况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笔者认为可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多方位立体化的渗透教育。适时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借鉴心理咨询理论的方法,起到情感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适时对大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进行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的对比性学科,增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强爱国热情,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三是提供参与性强的实践场所。高校应该与相关基层有密切的联系和往来,为学生在社会调研时提供适当场所,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学生在改变自己思想观念的同时,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趋势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逐步完善和成熟,相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也会渐趋完善。当今在校的大学生多為“90后”,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定会使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最终目的。同时,这样也会为几年之后“0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依据,而这一新世纪出生的群体,又会有不同的思想特征,相应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Z].教育部网站,2005-11-08.

[2] 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Z].教育部网站,2015-05-29.

[3] 刘建亚.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38.

[4] 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24-25.

[5] 李敏,于威.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1):31-32.

[6] 卢卫平,唐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55-56.

[7] 谭德礼.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思想状况思想教育
去产能背景下国有煤炭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
去产能背景下国有煤炭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
江口电厂职工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的分析与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