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问题生活化导学案设计

2017-03-27陶春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勾股定理学案生活化

陶春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并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要让数学导学案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计“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导学案呢?

一、注重导学案学习目标的设计,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设计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这节课时,我设计的学习目标是:

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問题;

2.学会运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我设计的一个问题是: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家门宽1米、高2米,我买了一块长3米,宽2.2米的长方形薄木板,请问能否从我家门框内通过搬进我家?为什么?

同学们一看是要帮老师解决问题,热情很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说不可以;也有的同学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说把木板侧着有可能可以。但如何才能得出确定的答案呢?同学们开始理性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把问题画成图形来分析,再通过勾股定理公式计算得出侧着是可以通过的。我在感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的同时,表扬他们能应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注重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熟悉的热点生活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热点事例构建成数学问题,丰富导学案内容,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这课时,在导学案中我设计的另一问题是:我们学校的那块长方形花圃,有极少数同学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了一条路。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这样走到底少走了多少路呢?

由于讲的是自己学校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学生倍感兴趣。这时,大多数同学的想法是把走的两种不同路径的路程测量后再进行比较就得出少走了多少路;也有学生通过把这问题在纸上画成的图形来思考,发现两条不同的路径刚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只要测量其中一条路径(两条直角边)就可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捷径)的路程,再比较得出少走了多少路。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后,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仅仅少走了2米路。通过共同讨论后,同学都认为后一种方法更好,因为后一种方法可避免踩伤花草;还有的同学发出感叹,走捷径原来只是为了少走2米路程(大概4步路),就把花草踩死了。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注重把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设计成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导学案中可设计一些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学习纸盒的制作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折叠纸盒,最后还让学生想办法把同一形状的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看谁的展开方式最多。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展开方式大大超出我的意料,这样的活动一下就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连原来最讨厌上数学课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总之,数学即生活,在数学导学案设计中,应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我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来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生活中乐学、会学、会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减弱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生米中学)

□责任编辑 陈莉红

E-mail:1298309289@qq.com

猜你喜欢

勾股定理学案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乡愁导学案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