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冷处理”的尺度
2017-03-27
面对宝宝的胡搅蛮缠,如果家长怒不可遏,马上做出反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于是许多家长采取另一种策略:冷处理。即对宝宝的逆反行为佯装不知、视而不见,不给宝宝发泄情绪的机会,等到宝宝冷静下来再实施教育。冷处理固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尺度,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冷处理不可滥用
【案例】妈妈的紧箍咒
2岁的壮壮近来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还狠狠地揪保姆的头发,踢妈妈的腿。哄劝没有用,道理讲不通,于是妈妈与家里的所有成年人商定,以后壮壮再胡闹,就一起不理他。这一招果然管用。壮壮见没有人搭理他,甚感无趣,而且自己的生活不能没人照顾,所以不得不屈服,低三下四地求饶。妈妈得理不饶人,壮壮不道歉就不结束冷战。壮壮只好道歉,但对自己错在哪里却糊里糊涂。以后,壮壮再胡闹,妈妈就有了紧箍咒:“再不听话,就三天不理你!”时间长了,壮壮就不吃这一套了,而且脾气越来越大。
【分析】冷处理是负面惩罚
2岁的宝宝正处于叛逆期,什么事情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烦恼。叛逆期的宝宝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然变得很固执,这是因为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急于表现自己,以显示跟别人的不同。2岁的宝宝认知能力有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与他讲道理很困难,所以往往遭到家长的冷处理。家长通常的做法是把宝宝晾在一旁一段时间,让宝宝自感没意思,自己想通道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受冷落的宝宝暂时有了被抛弃的体验,有可能对家长的劝告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家长的冷处理只能适当使用,如果滥用,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有害,因为冷处理不是正面教育的态度,而是负面惩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怨恨和报复心理。
【措施】关注宝宝的内心感受
首先,家长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有时家长会觉得以前已经给孩子讲过道理,就没必要每次都讲道理。实际上,孩子即使记得家长所讲的道理,他也未必能把以前的道理与现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他需要家长的讲解、重申与强调,而且孩子还总有一种试探家长的心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长改变主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长要有言在先、一事一议,确保孩子明白了可以做某事或者不可以做某事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其次,给宝宝两个选择。虽然宝宝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是毕竟年龄太小,所谓“自己的想法”还是相当幼稚和不合理的。家长让宝宝吃饭,他硬说“不要”,家长可以换一个角度让他吃饭:给他两个选择:“宝宝是要自己一个人在这里玩,还是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呢?”另外,还要加一句“要是自己在这里玩多无聊啊,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妈妈还可以给你讲故事”之类的话。
最后,与宝宝一起立规矩。很多事情在家长眼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宝宝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宝宝心里还没有完整的秩序感。所以,家长可以跟宝宝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或者行为指南,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要洗澡、跟小朋友玩不能抢玩具等都跟他商量好。因为是宝宝自己参与制订的,所以他执行起来也会更利落。
总之,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当宝宝胡搅蛮缠时,家长应该接纳宝宝的感受,允许宝宝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对宝宝的情绪表示理解,并给予安慰,但是拒绝宝宝不合理要求的态度不能变。家长如果能用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就不要再用冷处理的方式,以免伤害亲子关系。
冷处理适可而止
【案例】旷日持久的冷战
4岁的童童是一个调皮的男孩,仗着爷爷奶奶宠爱他,经常故意犯错,而且屡教不改,比如,他经常故意尿湿马桶上的坐垫,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钢勺掉到地上,说话故意带脏字,等等。童童妈万般无奈,决定用冷处理的办法整治儿子,对童童所犯的错视而不见,也不与童童说话。童童妈其实是在等待童童道歉,在心里想:“你不道歉,就让你尝尝被冷落的滋味!”对妈妈的态度转变,童童很不适应,也不知道只要自己道歉就能换来妈妈的笑脸,所以继续犯错,试图引起妈妈的关注。可是童童妈不断因为儿子继续犯错而延长冷处理期限,让童童痛苦不堪。时间久了,童童的性格变得暴躁起来,犯错的恶劣程度不断升级。
【分析】冷处理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孩子的胡闹行为并非真心想那样做,而是出于淘气,这个时候,成人的反应越是强烈,孩子就会越觉得好玩,从而越有兴趣重复这种行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还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把握能力,难免弄假成真,做出危险举动,造成可怕后果。这个时候,如果成人担心这种行为太危险,便可以适当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孩子便可能因自讨没趣而停止那种行为,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冷处理就是一种负强化,由于孩子做出某种行为之后没有得到期待的关注,自然就失去了重复这种行为的动力。
《卡尔·维特的教育》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一位苦恼的妈妈向老卡尔谈起她那个怪里怪气的儿子:吃面包时总是要把面包皮揭下来,揉成一个个小球球,然后在她眼皮底下一个个吃下去。无论她怎样骂,儿子都改不了这个坏习惯。老卡尔给了她一个冷处理的建议。次日,儿子故技重演的时候,妈妈看了一眼,若无其事地继续做她的事。儿子奇怪地问妈妈:“你怎么不骂我了?”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好像什么都沒有发生过。从那以后,儿子果然再也不用那样奇怪的方式吃面包了。
【措施】不必一直冷下去
如果宝宝明知故犯、软硬不吃,家长就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但不必把冷处理变成冷战。比如,当宝宝躺在地上撒泼的时候,家长可以蹲下来,平静地告诉他:“你躺在地上也不能吃冰激凌。如果你愿意,就躺一会儿吧,五分钟之后我来看你一次,到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一件事情,要么继续躺在地上,也不能吃冰激凌,要么从地上起来,跟我一起出去玩。”五分钟后询问宝宝,让宝宝选择做一件事情。如果宝宝继续躺在地上,家长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五分钟后再询问一遍,这样重复数次,直到孩子从地上起来,不再无理取闹。这样做既表达了对孩子的关心,避免了意外伤害,又坚持了教育原则。而且每隔五分钟看望一次孩子,也让孩子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和选择的余地,加强他的反省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他自己意识到继续撒泼没有用、不划算,还是出去玩吧。同时,家长也给宝宝留足了面子,让他心理上有台阶可下。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冷处理时间过长会吓着孩子,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3岁半的芳芳喜欢打人,只要稍微没有满足她的愿望,她就对妈妈和奶奶连掐带抓。有一次,奶奶不小心弄倒了她的玩具,赶紧道歉也不行,她还是把奶奶的胳膊抓破了。妈妈特别生气,让芳芳一个人站在房间的角落里,不能玩任何玩具,而且奶奶和妈妈谁也不和她说话。不一会儿,芳芳就哭着过来抱妈妈的大腿,表示以后再也不抓人了。以后芳芳再犯错误,妈妈每次都狠心地让她站在角落里半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一晚上不理她。从那以后,芳芳不打人了,但是变得谨小慎微,总是问妈妈:“可以做这件事吗?”“可以这样做吗?”“妈妈会生气吗?”“芳芳还是好孩子吗?妈妈还喜欢芳芳吗?”可见,冷处理时间过长让芳芳失去了安全感和自信心。
冷处理善后事宜
【案例】得意忘形的妈妈
林女士用冷处理的办法制服了淘气的儿子涛涛,非常得意。当涛涛乖乖地道歉时,林女士总是借机教训儿子:“现在知道谁厉害了吧?撒野没用,趁早乖乖听话!”涛涛表面上屈服了,但内心对妈妈充满了怨恨,想方设法地再次犯错,以报复妈妈。
【分析】乘胜追击不可取
家长用冷处理的办法惩戒宝宝往往能获得成功,但此时切忌得意忘形,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处理好善后事宜。如果家长乘胜追击,试图借机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适得其反,引发宝宝的不满和怨恨,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措施】冷处理后多鼓励
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后鼓励宝宝。冷处理是一种惩罚,但惩罚未必能让宝宝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许多时候宝宝是不能忍受被冷落,道歉只是权宜之计,所以,家长不能见宝宝服软就收兵,应该温和地询问宝宝错在哪里,引导宝宝反省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家长应鼓励宝宝主动道歉的正确行为,可以跟宝宝说:“妈妈就知道你是个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你真棒!”这样做,既是给刚刚受到惩罚的宝宝以心理平衡,也是在培养宝宝用真诚换取善意的人际交往技巧,一举两得。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