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云帆的“三峡玫瑰”
2017-03-27王颖张宇
王颖 张宇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万里长江之上,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巍然坐落,规模举世无双。
当年,建设者们削平了18座山头,硬是在坝区左岸山岗中为它劈出一条道来。来往船舶过闸,要生生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着实无愧于这“天下第一闸”的称号。
而在几公里外的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航指挥中心,作为“天下第一闸”的指挥中枢,正全天候为三峡船闸的安全准确运行保驾护航。
“请与二号闸联系,注意安全!”在指挥中心的最后一排工位上,罗静温柔地通过高频提醒船方,在厚厚的记录本上写下船舶的进闸时间后,她牢牢盯住显示屏上船舶过闸的动态。
50岁的罗静,长年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早早白了发,眼眶也因日夜颠倒的作息常年绕着一圈乌青。但乐呵的她,笑起来有股特别的亲和力。
作为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航指挥中心计划编制员,她只是通航基层的一名普通女工。可作为这黄金航道上的“指挥家”,她这朵“三峡玫瑰”绽放出别样的铿锵风采,远眺千帆,已然运筹帷幄。
下岗女工的逆转人生
1997年,30岁的罗静作为现场调度员,第一次走进葛洲坝船闸处二号闸的集控室,俯瞰潮平岸阔、船行如织的长江水道,手下是抬手间就能开合重达800吨闸门的精密机器,巨大的惶恐和紧张扑面而来……
罗静的父母都是葛洲坝船闸的老员工,她自小就听着船员们的航行故事长大。高中毕业后,她当过幼儿园老师、骑着自行车冒着风吹日晒跑过销售、站过柜台卖过纸张油墨、还当过一天连轴转12小时的印刷工人。
“我嘴巴笨的很,推销跑不了几单业务。”回忆年轻时在宜昌市包装印刷工业公司工作的日子,罗静笑得有些腼腆。经理后来安排她“站柜台”,她把每种纸张油墨的特点牢牢记下,有人询问她便耐心讲解,不少顾客都愿意当回头客。一个月下来,她的营业额竟超过之前三个人的全年销售额,成了业务“标兵”。
此后十余来年几经辗转,下过岗待过业,罗静早早尝到生活不易。终于在而立之年接老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船闸人”,罗静对待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满怀珍惜和敬畏。
初和通航调度工作打交道,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让罗静的惶恐与紧张如影随形,她暗暗告诫自己:“我要多学多做,免得丢了这份好工作!”
她慢慢发现,船舶过坝调度是一项综合考虑水位、流量、气象、船舶尺度、装载、功率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一艘船舶航行、停泊待调度指令、进闸、出闸再航行,看似简单,但装多少、装什么、何时进,和哪些船一起进,怎样进得公平、安全、高效,都无不时时考量着通航管理人的智慧。
第二年,罗静被调到临时船闸调度室。那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让过闸船舶出现大量积压,原地待闸一等就是十几天,船员经常在高频里面漫骂。
“他们骂天、骂地,罵临时船闸,也骂集控室工作人员。骂声响彻一片,感觉永无止歇。”上班的时候,听着不绝于耳的辱骂,罗静控制不住哭了出来。
但是,每每想到自己儿时走水路往返上海老家时,都要行上四天三夜的漫长航程,思家心切的她常盼着船儿快点开。何况这些船员在这荒郊野外,天天对着茫茫江水,过闸无望,生活枯燥。“我恨不能帮这些船儿插上翅膀,帮他们越过大坝。”
从此,罗静刻苦钻研船舶排挡知识,主动联系船舶航行动态,提前作出排挡安排。不久之后,罗静不仅熟练掌握了排挡技能,经她手的闸次任务,总能百分百完成,从没有闸次延误的情况。
2002年4月,三峡船闸即将建成,需招考50名新员工。出于对永久船闸的向往,罗静报了名。
为了备考,她把自己关在单位的毛坯房宿舍,没日没夜地复习了一个多星期,近200页的复习材料被她翻得卷了角,里头的题目也背得滚瓜烂熟。
考试的那天终于来了。罗静走进考场时,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小腿肌肉因为过于紧张而止不住地颤抖,熟悉的题目却如何也记不起该如何动笔。
66分,第55名……本以为就这样与机会失之交臂。
让罗静没想到的是,她赶上了扩招,幸运地迈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可是,罗静心里并不好受,靠后的成绩让她在年轻同事里始终抬不起头。“我咋就这么笨!”罗静心里藏着深深的自卑。她告诫自己,虽然自己考试比不上别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理由落后!
可是当她面对三峡船闸如此众多繁复的世界级设备,她的小腿肚子再次因为紧张而颤抖起来。
为了尽快掌握设备性能,罗静顶着烈日一趟趟地往返在办公室和船闸,记录无水调试、有水调试的各种数据,分析整理,找出规律。她带着干粮,一遍遍重温操作步骤,在模拟屏上一次次地演练,熟悉着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输水程序及补水厚度,模拟着各种故障现象、处理程序及对策。
2003年5月,三峡船闸正式接管前的岗位竞争考试中,罗静凭着娴熟的技能本领,一举成为集控运行操作的佼佼者。随后的一年,罗静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名曾经的下岗女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着笔写下自己的逆转人生。
59公里河段上最好的故事
然而考验接踵而至。
举世无双的三峡船闸,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总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工艺最繁琐的通航建筑物,在政治敏感度、安全风险度、社会关注度、民生关联度极高的三峡通航河段,船舶过坝调度难度也是世所未有。
事与愿违,由于设备和人员都处于磨合期,人员操作不熟练,设备常常出故障。加上之前较长时间的断航,大坝上下积压了大量船舶。双线每天只能运行16-17闸次,远远不能满足船舶的实际过闸需求。
一时间,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耳听着船方一次次焦急询问,望着领导焦急的面孔,面对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罗静心急如焚。
那夜,一艘长198米,宽32米,带着4只拖船的大型货船要过闸。按照以往“大船先走,小船后走”的经验,罗静让大货船先进入闸室。
这大货船小心翼翼,开得分外缓慢,一同过闸的两艘小船不得不慢吞吞地跟在后面。
下一闸等过闸的船员等得直冒火,不停通过高频和电话催促,骂声不断。“我恨不得下去推着船走!”罗静急得坐立不安,却也无计可施。这一闸整整过了近6个小时。
这件事深深刺激着罗静,她一遍遍问着自己:“我一直以来的工作方法是不是有问题?过去师傅们传授的经验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调度船舶的最佳办法。
自此,每逢罗静当班,她必定要记下经手过闸的所有船只的型号、长宽高、吃水深度等信息,以及闸门开合、进水放水等过闸流程所需要的精确时间。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总结,400余天的工夫,她记满了整整7本16开大小的厚笔记本。
2004年,时任三峡船闸管理处处长的齐俊麟发现,有一名管调度的员工当班时,船只过得又快又多,别人8小时的班只能过两三闸船,她却能过四五闸。员工们都喜欢和她合作,连船方也对她赞不绝口。
这名员工就是罗静。
“先散船后船队,先小船后大队,先货船后客船”,在输水时间内,与船舶及时沟通。罗静打破常规,优化传统的排挡方式,并本着为船方着想的初衷,手勤、脑勤、口勤,不仅加快了船舶过闸速度,也确保了运行安全,摸索出一套“预排档,预通知,精排档”的方法。
“预排档”,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计划、船舶操纵性能、通航环境等诸多因素,合理安排进闸;“预通知”,在排档方式确定后,提前明确告知船舶具体进闸时间及靠泊位置,让船舶心中有数,进退有序;“精排档”,在船舶正式进闸时,根据船舶实际、气象水文等情况进行细致指挥,引导船舶快速、安全过闸。
2004年10月,三峡局将这种排档法在三峡和葛洲坝两大船闸加以推广,交通运输部正式将其命名为“罗静排档法”。很快,三峡船闸日运行闸次数已从最初的17个闸次提高到32个,每年可多过876闸次,节约直接成本4000万元,消弭了船舶待闸的社会压力。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工作,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罗静丝毫不敢松懈。2007年,她从三峡船闸调入通航指挥中心,成为一名计划编制员,纵览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全局排班调度。
恰逢全新的调度系统上线试运行。年近40岁的罗静对计算机接触甚少,却一进岗就被要求熟练运用由雷达、电子江图、GPS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的通航调度指挥、安全监视等系统。她的压力接踵而来:“我常常做梦,梦见闸室里面没有水,船却进来了,一阵冷汗。”
她一笔一划记,一点一滴学,要求自己把每一个细节都钻懂吃透,甚至把工作中这股较真的劲头带到了生活里。罗静笑着说:“女儿常说我都有点强迫症了。”
一提起女儿,罗静既是甜蜜的,也是内疚的。“有一次下了夜班,一早抱着女儿去打点滴,因为太累和她一起睡着了,一醒来发现药水输完,孩子的血回流了一大管。”罗静心疼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多年来,繁忙的工作让她很少陪伴女儿,却意外培养了女儿的独立能力,这让她收获了一丝欣慰。
凭着这股韧劲,罗静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不久便找回了得心应手的工作状态,并且又开始了新的大胆尝试,她和同事们创新“链式调度、滚动发航”全新交通组织模式,创造性地实施交通组织安全“源头控制”,使船闸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三峡南北线船闸最多时达到34个闸次。不仅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也创造了长江上最好的安全通航形势。
“其实我们的工作如果只是追求不出错,不会花太大的功夫,但是罗师傅爱钻研,时时刻刻都在想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更细,这让大家都非常佩服。” 三峡通航指挥中心系统维管员王前说道。
“坦诚地说,我的身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却见证着这59公里河段上最好的故事。”尽管罗静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业务能手,她对工作的敬畏之心不曾改變。
“罗婆婆”的温柔力量
“指挥中心,我们船过闸申报成功了吗?”
“喂,怎么还不让过闸?我们船上快没有吃的了!”
“那艘船明明在我们后面,怎么让它先过?是你家亲戚还是关系户啊?”
“高频里此起彼伏的声音啊,经常让人格外紧张焦虑!” 三峡通航指挥中心交管中心主任郭艳告诉记者,“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有个职业病,回家之后完全都不想说话了。”
指挥中心作为安检部门、运行单位、船舶联系的纽带,承担了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在流量加大、遇大风天气,船舶积压严重期间,高频广播更是难得停歇、一次班要接上数百次的电话。“下了班耳膜都是疼的。”罗静也苦恼,但因为爱操心爱啰嗦被同事昵称为“罗婆婆”的她,这次把“婆婆嘴”带到了工作中,一展“罗婆婆”的温柔力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罗静深知,她的服务态度代表着三峡局的形象。为了让来自于五湖四海的船方听懂、理解并按照要求执行排船命令,罗静向自己的女儿学习普通话。她对镜练习,请字当头,说话和气,有问必答,耐心热情,百问不烦。当船方有困难时,她主动与船方联系,尽快想办法帮助解决。
2008年奥运会期间,船舶安检几率提高到“逢五抽一”。一艘船连续三次被抽,船方将怒气全撒到指挥中心身上:“你们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又抽到我们的船?”罗静刚跟他们解释完。没过多久,船方又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一下午,船方反反复复打来几十个电话。
三峡通航指挥中心运维办科长杨利看不下去了:“我来跟他们说,你别管了!”
可罗静仍然不恼,一遍又一遍地跟对方解释,终于让船方冷静了下来,接受了安检。
杨利心里不由越发敬佩“罗婆婆”,他告诉记者:“咱们原来的指挥中心,大家普通话说得不好,全靠嗓门‘镇场,整个办公室那是一个赛一个嗓门高。罗静来指挥中心之后,扭转了工作氛围,大家慢慢地也跟她一样,从原来大声的喊话变成用轻柔的普通话耐心与船方交流,尽心尽力、忍气吞声做好服务。”
声声汽笛中,罗静感受到了船方从抱怨声到感谢声的万千变化。
“罗姐,你平时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就让我请你吃个饭吧!”陈利是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主任,与罗静认识十几年,他和他的船员们都十分信任罗静。他常常叮嘱自己的船员:“你们有什么问题找我反映,别老找指挥中心的麻烦!”
可是罗静从来不给他这个机会:“不行不行,只要你们安全过闸就好了,吃饭就不要了。”不是罗静不近人情,对于他们来说,廉洁纪律是高压线,不能有丝毫怠慢。
三峡天地大有可为
得益于三峡大坝及葛洲坝枢纽的兴建,长江航运极速发展,每年数十万艘次船舶通过船闸、升船机往来,使三峡河段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上交通组织最复杂的航段。
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成为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水上高速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航道”。
罗静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建功立业标兵暨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成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2014年获中华技能大奖……
各种荣誉蜂拥而来,罗静有点受宠若惊:“做事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感觉这些荣誉好像从天上掉的馅饼。”
2015年,“罗静工作室”、“罗静大师工作室”先后挂牌成立并开始相关工作。罗静通过言传身教,将技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她的多名“徒弟”成为工作室和所在单位的骨干,成长为全国船闸技术比武的冠亚季军。罗静为通航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中坚力量,更让劳模精神、党员的责任意识薪火相传。
好一朵美丽的“三峡玫瑰”,罗静带着一名基层工人的朴实担当、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三峡天地,大有可为!
如今,三峡升船机投入试运行,新的考验又至。她正以“罗静劳模工作室”为阵地,带领她的团队,瞄准现代三峡通航组织指挥的新课题,发起新的攻关。
责任编辑 何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