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烽火中的重庆消防

2017-03-27胡懿

红岩春秋 2017年3期
关键词:消防队救火警察局

胡懿

旧时重庆,地势陡峭,房屋依山层叠,气候春燥夏炎,自古以来火害严重,史书中屡有记载。而且,重庆特殊的地形还限制了水源的取给,城市虽临大江大河,却远水救不了近火。每有火灾发生,必酿成重大损失。

自清末以来,重庆地方政府和市民鉴于惨痛的教训,很重视火灾的预防和扑救。1883年,知府唐翼祖、知县国璋下令城厢内48坊厢设立水会,由绅商出钱或市民捐款购置水龙等灭火器材,并在寺庙等处开凿蓄水池,居民家中置备水缸、水桶等,以应付突发火情。民国初期,重庆民间消防组织渐趋完善。1928年,在市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重庆市消防联合会,将当时48个分会分6个救火区分区编制,配备人力抽水水龙。1933年,由市民集资,购置了50匹马力机械抽水机、60英尺救火升降梯、汽车2辆、广东腕力救火机31具。重庆市警察局所属两个专业消防队,第一队驻石灰市(今渝中区较场口附近),第二队驻龙王庙(今渝中区罗汉寺旁),分别配备汽车和机械抽水机,各救火区义勇消防队配备腕力救火机。至此,重庆市的消防力量基本可以满足当时城厢的需要。

城区消防范围扩大

20世纪20年代,重庆城区为现渝中半岛的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以内区域,城厢以外则多是乱坟荒山。

1927年重庆建市,潘文华任市长。任职期间,他开疆扩土,以强硬手段将通远门外历代市民坟茔强行拆除。开拓了从南纪门到菜园坝、从七星岗到两路口、从上清寺至曾家岩的大片地块,城区面积由此扩大。相对于以前的上城、中城、下城,新扩的地区称为新市区。

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重庆。特别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心,城区人口迅速膨胀,老城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国民政府的许多重要部门以及工矿企业选址新市区甚至更远的区域,城区消防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随着日机对重庆的轰炸加剧,防空和灭火成了政府和老百姓日常的重要工作和生活。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工作,想方设法加强消防力量,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空袭频繁,经济吃紧,交通阻滞,消防设施的充实完善十分艰难。

首先说说消防车。抗战之初,重庆市警察局下辖常备消防第一、第二队,各有汽车2辆,分别为利和牌和福特牌汽车。一辆安装了消防帮浦,充作救火车;一辆为器材车。救火车负责上、中、下城及江北、南岸城厢的消防任务。因市内高层建筑多为教堂,于是利用教堂钟楼为火警瞭望台,出警以教堂钟声为信号——先急敲30响,再按区域固定鸣钟:上半城1响,下半城2响,城外3响,江北4响,南岸5响。消防第一队主要负责下半城和南岸,消防第二队主要负责上半城和江北。随着内迁人口、机构的增多,城区不断扩大,两辆救火车已不敷使用。

1939年7月,重庆市防空司令部基金保管委员会提供法币6000元,重庆市警察局向震旦机器铁工厂订购85匹马力救火帮浦两架,安装在两辆器材车上,改装为消防车,以解燃眉之急。

两车之争的真相

1938年,重庆市警察局专业消防力量得到扩充,增设了两个常备消防队,是为消防第三、第四队。

消防第三队,成立于5月1日,队址设在火神庙(今渝中区储奇门)。成立之初,因没有机械消防设施,重庆市警察局便向中央警官学校商借救火车,学校将消防教练车借出。直到1940年5月,重庆市消防联合会向震旦机器铁工厂订购的福特牌85匹马力救火车到货,交消防第三队使用,该队才归还向中央警官学校借用的消防教练车。

消防第四队,成立于6月1日,队址设在市中区观音岩,主要负责新市区消防。在此之前,重庆市防空司令部、重庆市防空设备委员会、重庆市警察局与震旦机器铁工厂签订合同,购买80马力雪佛兰救火车一辆。此车原为浙江民政厅向震旦机器铁工厂订购,因杭州沦陷,震旦铁工厂致函重庆市消防联合会,打算将此车转售。时逢震旦铁工厂经理薛威麟来渝设分厂,他承诺此车将在渝装置并交货。最后,双方以法币9800元签订购买合同,约定4个月内交货。此车到货后,即交消防第四队使用。

1938年底,消防第三、第四队又各配备一辆巨型犀牛牌救火车。两车是从汉口撤退下来的,其经历颇为曲折。

南京沦陷时,南京市政府在美国订购的两辆巨型犀牛牌救火车仍在运往中国途中。1938年2月,两车到达香港,蒋介石下令将它们暂时拨借汉口市政府使用。但形势恶化,武汉转瞬不保,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电令重庆市警察局,奉蒋介石手令,将两车拨交重庆使用。同时,汉口市警察局致电重庆市警察局局长徐中齐,让他派人到宜昌接運。随后,消防总队派张世尧、袁庆隆前去接车。在宜昌,两人将车和器材及随车人员一并接收,回渝后,分别配备消防第三、第四队。直到抗战结束,两辆救火车都是重庆市消防车中功率最大的,为重庆城区消防救火立下汗马功劳。

有意思的是,抗战结束后,1946年1月,南京市长致函重庆市长张笃伦,陈请归还两车。并抬出曾先后任重庆市长、汉口市长的吴国桢,证明当年两车系南京市政府借给重庆市政府使用。张笃伦对两车的来历懵然不知,责成重庆市警察局查清渊源。警察局以两车系蒋委员长手令拨交重庆使用、而非从南京市政府借用为由,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见归还无望,南京市政府放弃索还,但还是象征性地通过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做出决议:南京市政府西迁时留存重庆市救火车两辆,于抗战期间救火功勋显著,重庆市系对日抗战司令塔,民族复兴根据地,对抗战贡献很大,参议会代表全体南京市民将这两辆救火车赠送重庆市政府永久使用。

见对方妥协,重庆市临时参议会也顺水推舟,代表重庆人民接受和感谢南京市民的深情厚谊。两车之争,算是顺利解决。

大轰炸后增强消防力量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给重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据统计,死亡4572人,受伤3637人,炸、焚毁房屋1949幢。全市陷入火海,燃烧近3天才完全扑灭。

在这场大火中,重庆市警察局不分岗位,全体警员投入到灭火和救灾中。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因市警察局被炸,且所有警察都出警现场,以致警察局的签到簿上5月5日上午没有签名,下午仅一人签到。到了次年8月,监察委员汪东等以此纠举市警察局局长徐中齐“驭下无方,处置乖谬,奉行政令不力”,行政院复查后对徐中齐给予“申诫”。徐中齐当然不服,上书市政府,详述当时的紧急状况。他特意说明,因警察局全体警员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获得蒋委员长一再传令嘉奖,并于5月6日手令,“奖励出动服务努力之官长及警士,计有270员,长警1369名,共领犒赏洋2718元。又奉军事委员会5月26日奖励洋500元。又二十八年年终考绩时,复奉委员长手令,员官长警每名奖励3元,并准保荐努力有功人员10员,于此更可证明本局职员长警服务之勤劳,未尝有负最高当局之期望”。由此可见,当时警察力量之薄弱,消防警察更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市警察局提出增加两个常备消防队,并得到批准。但因经费支绌,建队工作并不顺利。

1940年,沙磁区划入市区。该区为文化、工业繁盛之区,区内驻有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南开中学等,还有迁渝的重要厂矿、机关,消防任务重大。基于此,同年8月16日,沙磁区消防队正式成立,编制为消防第五队。此时,重庆市政府向震旦机器铁工厂购置的雪佛兰85马力救火车刚好通过验收,交沙磁区消防队使用。

该车于1939年11月由重庆市政府采购委员会和震旦机器铁工厂签约,以法币26000元订购。原计划于1940年2月25日交货,因战时交通梗阻,多次催交也无法到货,直至6月才接到通知,车辆到渝。验收也不太顺利。6月19日首次验车,因帮浦出水量、车身油漆、配件等存在问题,重庆市警察局拒绝接车。8月6日,重庆市警察局请专家第二次验收,基本数据都符合要求,只配件不齐。但考虑到急用,也算验收合格了。就这样,消防第五队也配备了新车。

1941年初,重庆市消防联合会提出在海棠溪设立消防第六队。原因是,海棠溪到川黔路区域沿线,公司、仓库星罗棋布,万一日机轰炸,危险极大。3月,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该队,但车辆迟迟不能解决。6月,消防第六队成立,收到中央研究院赠送的14马力帮浦一架。这时,重庆市警察局决定将军事委员会拨给该局用于空袭救济的11236号卡车暂拨第六队,以便搭载轻便帮浦及消防员出警。不料,军事委员会办公处获悉此事后,称此车为辎汽1团2营5连建制内汽车,不能与部队分割而作为救火车使用,甚至提出收回此车。市警察局无奈之下,只得取消之前决定。直到1942年7月,消防第六队才配备了一辆消防车。

至此,重庆市警察局常备消防队配备消防车共11辆。虽然警防区域不断扩大,火灾救护任务依然很重,而要求配备消防设备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消防车没有再增加,只是视需要从各队各区调配。

除了消防汽车,重庆市警察局常备消防队还配备了轻便帮浦救火机。轻便帮浦在没有汽车的情况下由人力拖动,机械抽水,14马力救火机出水量可达每分钟160加仑。其机动性和功率虽然远不能和救火车相比,但相较凭人力压水的手摇帮浦,还是先进了不少。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市警察局呈请行政院拨款购买消防设备。同年11月,重庆市防空司令部基金保管委员会与震旦机器铁工厂签约,购买鸡球牌14马力轻便帮浦救火机6部,每部法币8000元,交货日期为1940年3月10日。6部救火机的运输,须从上海经水路到香港,再陆路经越南到云南,再到重庆。因办理护照、铁路被炸等问题困扰,以至路途耽搁严重,直到1940年6月,6部救火机才到渝交货。

在长达半年多时间的运输中,有的救火机已经损坏,到渝后进行了维修,仍有水箱漏水等现象。为此,重庆市警察局以不是新出产品为由,要扣除部分货款。后经第二次验收,不合格之处,震旦机器铁工厂已予以修缮。市警察局接收后,将6部救火机分配给消防第一、二、三、四队及江边救火第一、二队。

1941年5月,中央研究院将闲置的14马力轻便帮浦救火机一部赠送重庆市警察局。经重庆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拨款820元,由震旦机器铁工厂修理后,交消防第六队使用。

救火艇承担两江沿岸消防任务

救火艇,也是抗战时期重庆重要的消防设施之一。

重庆两江环绕,江边码头上的仓储堆栈众多,棚屋捆绑层叠。加之两江货运繁忙,粮食、燃料、工业成品、原料等大宗物资都依赖水运,岸边和水上容易成为日机的空袭目标。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召集有关人员会商重庆防空改进办法,提出24项防空改进方案。其中,方案第15项关于消防工作,指出现有消防力量甚为薄弱,消防配备不能满足需要,消防汽车应该增加到6辆,而江上救火船应增加到3艘。为迅速解决沿江救火之急需,会议决定将当时川江航务管理处售与民生公司的老旧绥靖炮艇改装为灭火艇,先行使用。

重庆市防空司令部命令防空基金保管委员会拨款向民生公司购买这艘绥靖炮艇,交由震旦机器铁工厂安装抽水帮浦,改装为救火艇。1939年4月,该艇改装完成,命名为“江边救火第一艇”,拨交1939年3月成立的江边救火第一队。该队驻扎在市区长江岸太平门码头,担任平战时救护沿江各岸火灾任务。“五三”“五四”大轰炸时,江边救火第一队参加了救火。

江边救火第二队成立于1939年8月,主要任务为警戒扑救市区嘉陵江沿岸火患。成立之初,该队的囤船、救火艇都未落实。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早在上半年已着手给该队购置救火艇。但恶劣的战争形势下,注定不可能从国外或沿海工业先进地区购买,便把目光投向重庆本地造船厂。经研究决定,重庆市防空司令部向重庆赵坤山造船厂订购木壳船。船体造好后,由震旦机器铁工厂安装福特双引擎。

1940年1月16日,江边救火第二艇船体部分完工,接下来,需到震旦机器铁工厂换车叶。因本身无动力,由江边救火第一艇开赴羊角坝的赵坤山船厂,将其接拖至牛角沱的震旦机器铁工厂。任务完成后,第一艇驶往太平门囤船停靠,快到达时,机械突然失灵,小艇顺流漂至元通寺滩盘,被民生公司第一囤船泊靠的新富湘轮衔沉于江心,三车傅青山溺水身亡。重庆市警察局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沉船打撈,因江心水深流急,没有成功。第二艇帮浦安装完成后,被命名为“江边救火第二艇”,配备江边救火第二队,驻扎在嘉陵码头(今朝天门3码头)。

第一艇已葬身长江,市财政又无力拨款。1940年2月,重庆市消防联合会发起募捐,预备募足法币12000元,购置木壳双机救火艇一艘,交江边救火第一队使用。募捐开始后,全市殷实商户空前齐心,银行公会捐款2000元,钱业公会800元,裕华纱厂100元,震旦机器铁工厂1000元,赵坤山船厂300元,等等,收到捐款共计法币16700元。随后,重庆市消防联合会依然向赵坤山造船厂订制木壳船,由震旦机器铁工厂安装帮浦。所有工料安装等费用支出共计法币16177.85元,余款作为市消防联合会经费。该艇安装100马力比尔克双引擎,性能较旧艇有所改善,半年后完成,交江边救火第一队使用。9月2日,该艇举行下水仪式,时任重庆市防空司令部长官、市长等前往祝贺。此后,两艘救火艇一直承担着重庆城区长江、嘉陵江沿岸消防任务,直到抗战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大轰炸的艰苦岁月中,火场上除了常备消防队的身影外,还有一支编制比较完备的义勇消防队,即抗战前由民间各坊乡组成的救火队。抗战之初,义勇消防队共计5个中队,1941年扩编为8个中队。义勇消防队救火时,以人力唧筒为主,通过人力提压将水喷压出来灭火。据向楚《巴县志》记载,抗战爆发后,全市共有人力唧筒62具。因义勇消防队的经费来自民间筹募,购买设备为各地方绅商民众出资,损坏或添置并不报经政府批准,故数字多有变动。另外,义勇消防队还有少量水带、竹梯、钢锯、沙铲、火钩、斧头、榔头等,数量均非常有限。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编辑/韩西芹

猜你喜欢

消防队救火警察局
我的“警察局”
以田坝中队为例论单编政府专职消防队训管制度的建立
加强消防队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消防队 该救猫狗吗
一尊青铜像
救火
电视机起火了
救火
浅析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
雪孩子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