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7-03-27聂爱武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宜春韩愈课题

聂爱武

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韩愈文化进校园的方略研究”(编号:CH2013—007)正式立项于2013年11月,并在当年的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会中,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2015年底,该课题成功结项。回想这两年多的探究与实践历程,感触颇多,笔者既为课题实践取得的宜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而自豪,更为参与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而欣慰,在此形成一点简单的文字,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缘起——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传统一旦建立,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就能凝集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反之,一个没有独立品格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学校,师生员工就会如一盘散沙,缺乏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有鉴于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无论是沿海经济文教发达地区,抑或是内地经济文教欠发达地区,概皆如此。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便有了开展这样一个课题研究的想法。

人们常说,战略决定成败;也常说,凡事须谋定而后动,“预则立,不预则废”。比如对于一个课题而言,能否选择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就属于必须预先谋划的战略问题,是课题能否成功立项、能否顺利推进与结项的关键。

我们之所以怀着极大热情去关注韩愈,首先,是因为他是广泛受人崇敬、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名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对于名人与明星,世人总是喜欢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我也不能免俗。更何况他是一位历史名人,我是一位历史教师。

其次,是因为韩愈曾经来过我们江西宜春,并且不是简单的路过或游玩,而是为官一任(担任袁州刺史)、造福一方。这很容易勾起宜春乡亲们的好奇心: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文章巨公”、繁华帝都的高级官员,为什么会与当时尚属蛮荒的宜春结缘?他在宜春干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作为一位历史工作者、一位宜春人,笔者有责任弄清楚这些,有责任把答案与乡亲们一起分享。

再次,是因为韩愈竟然还是我的工作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的精神始祖——宜春中学的前身是为纪念韩愈在宜春的治绩而创办的宜春“昌黎书院”。笔者我作为宜春中学的一员,无论是基于对这所已奋斗了近二十年的学校的挚爱,还是基于对韩愈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崇敬,我们都有责任把这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梳理清楚,让伟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朽。

第四,是因为以2012年宜春中学筹办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宜春中学真正开启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一个最美最好的工作切入点。记得当时,笔者作为校庆筹备工作负责人之一,大量搜集了宜春中学的精神文化始祖——韩愈的相关文史资料,深感韩愈作为一代大文豪和杰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无论是从“立德”“立功”或是“立言”的角度,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典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我们能把他的文化影响植入宜春中学校园,无疑将极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美誉度。

可以说,这个课题的选题,既饱含了我们课题组对历史名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家乡、对工作单位的深厚情感,也承载了我们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的责任与担当。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结合点,符合笔者一贯的价值观:有意义的事业,既要追求现实功用和责任担当,更要关注情感。毕竟,如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总之,对于任何一个课题,都应该有一个明晰而坚定的出发点。如同我们在这个课题中的理想——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的直接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案例——将韩愈文化引入宜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推动宜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让韩愈文化在宜春中学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然后,通过宜春中学的这一具体案例,经过理性思考,归结出将历史名人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的一般方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校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当然,美好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努力。我们的这个课题组是经过笔者深思熟虑之后组建的一个优秀团队。由于本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学科性、功用性目的——探究历史名人的人文精神、服务于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所以笔者在课题组成员的选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笔者精选了几位历史学科的、平素工作热情高的优秀教师加入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课题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又动员了学校校长以及直接负责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政教处、团委、年级的负责人加入课题组。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事安排,充分保障了课题研究所需的智力与物力,是本课题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原因,尤其是本课题成果能够在全校范围得以顺利推广的关键原因。

二、过程——累并快乐的文化探索之旅

人都有一种体会,若是理解了事情的价值意义,那么在过程中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此时的心中可能只有快乐或者对于事业的执着。对我们而言,开展韩愈文化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就属于这种累并快乐的文化探索之旅。

本課题在经过酝酿与成功申报立项之后,虚心接受省、市教育专家的建议,及时调整了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将课题研究的时限由一个学年两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将课题研究过程划分为重点突出、任务明确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学期):在完成课题申报与立项之后,集中时间和注意力,大量搜集、阅读、鉴别、整理和深入研究与韩愈有关、与宜春有关的文史资料,成功编写了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品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学期):从道德情感的角度概括出了韩愈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和研究了本校的文化建设系统,在此二者基础上,形成了韩愈文化进入校园的种种方略假想。

第三个阶段(第三、四个学期):利用约一个学年的时间,积极推进韩愈文化进入宜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实践与修正了韩愈文化进校园的方略假想,最终概括出了韩愈文化等历史名人文化进入广大中小学校的一般方略。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比较重要的有五种:首先是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途径,大量搜集、鉴别和整理关于韩愈、关于江西宜春的历史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其次是行动研究法,即以宜春中学如何开展韩愈主题文化建设这一难题为课题,为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再次是调查法,即通过书面问卷或口头访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学校师生对韩愈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意见或建议;第四是对比分析法,即对比各地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以梳理出校园内开展历史名人文化建设的一般方略;第五是教育实验法,即先形成韩愈文化进入校园的各种假想,而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以检验假想的实践效果与教育功能,从而提示一般规律。

其中,文献研究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无论是为了提炼韩愈文化的精神内涵,还是为了编写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都必须大量占有和阅读文献资料,否则就难以保证课题成果的科学与灵动。

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自费购买并反復阅读了卞孝萱、张清华、阎琦三位韩愈研究专家合著的《韩愈评传》(上、下两册共约42万字)、学者钟林斌编著的《韩愈传》(上、下两册共约26万字)、学者王汝海编著的《古文领袖韩愈》(约12万字),从学校图书馆借出、复印并反复阅读了《旧唐书·韩愈传》和《新唐书·韩愈传》,从互联网下载并选读了由著名韩愈文集研究专家屈守元、常思春主编的图片版《韩愈全集校注》,从朋友处借阅了孙志泉主编的宜春地方史志《佳丽宜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宜春市志》《宜春市教育志》、2002版的《宜春中学校史志》和2012年版的《宜春中学校史志》等等。

对这些文史资料的阅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工作之余,不可谓不辛苦,但因为内心喜欢,因为觉得颇有价值意义,故而整个过程是快乐的。回首细数,连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直接为了这个课题而阅读的文史资料竟然达到200万字以上。每每想到此,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想来,告别学生时代很多年了,若非课题研究需要,恐怕即使有阅读也不会在短暂时间之内有这么大的文字量吧。

正因为课题组占有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无论是关于提炼韩愈精神文化内涵的工作,还是关于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的编写工作,都非常顺利。当然,课题组成员深知,科研工作,尤其是课程开发工作是极其严肃与严谨的事情,因此课题组对校本课程《韩愈在宜春》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先是五次大幅度地修改文稿,再是经由四个人分别逐字逐句地通篇审校,最后出炉了共计7课时近4万字的校本教材书稿。在接过印刷厂送来的装帧精美的教材成品时,一种强烈的喜悦感与自豪感顿然而生。我想,这恐怕就是课题研究的快乐之所在吧。

三、价值——学校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

笔者相信文化的力量,坚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血脉与魂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一所学校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这也是这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校园里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建设事业的动力。以本课题为例,我想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有如下几方面的价值意义。

首先,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学校,必须重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必须重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追求,笔者想,韩愈算是做到了。按苏轼的观点,韩愈是大文学家,“文起八代之衰”;是思想家,“道济天下之溺”;是教育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政治家——“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大多数人喜欢把目光聚焦于韩愈的文学成就,笔者则对韩愈儒学大师的身份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实事上,韩愈也是史学家普遍承认的唐代最有名望的儒学大师。儒学以“仁”为内核,强调“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尽管笔者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但精读《韩愈评传》数遍,还是没有发现韩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明显瑕疵,相反,感受到的是韩愈身上体现的爱国、守法、明礼、友善、敬业、奉献、自强、勤俭等等这些既符合中国传统美德要求,也列为现代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宝贵特质,看到的是韩愈为捍卫俗世的伦理道德而与宗教迷信不屈斗争的铮铮铁骨。

总之,通过深入探究,笔者发现,韩愈文化就是异常珍贵的、值得我们去开发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以,笔者坚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与实践,将韩愈文化引入宜春中学校园,并由此形成一般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有利于将韩愈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与美誉度。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特色文化是学校最具魅力的名片。我们认为,既然现在已经告别计划时代而进入市场时代,那么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就成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或命脉所在。因此,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提升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良好社会声誉,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努力方向。毫无疑问,高举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借助有渊源关系的历史名人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和美誉度的一种捷径。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韩愈遭贬谪到达宜春,担任袁州刺史(下辖宜春、萍乡、新渝三县)。在袁州期间,韩愈大兴文教,成效显著,影响袁州历史上千年。为颂扬韩愈在袁州的治绩和传承韩愈尊师重教的治州理念,袁州官民始于宋代创建韩文公祠,继而在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将“韩文公祠”修缮和扩建成“昌黎书院”。1902年,宜春“昌黎书院”改造和更名为“袁州府立中学堂”,近现代意义上的宜春中学从此正式诞生。可见,宜春中学有幸,与韩愈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结缘,与韩愈这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结缘。这是大多数中小学校所没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历史赐与宜春中学人的宝贵财富。

所幸,我们没有浪费这一宝贵资源。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影响和推动学校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在校园内建成了系列韩愈主题文化景观,如成为学校文化标识的巨型韩愈雕像、占地数十亩的古典山水园林“愈园”、以传承韩愈精神文化为主题的校史馆和“校史文化长廊”、铭刻有韩愈名言警句的景观石、详尽介绍韩愈生平功业的“韩愈文化长廊”等等。另外,学校还面向学生积极开展了弘扬韩愈文化的各种文体活动,如“春之声·夏之梦·秋之實·冬之韵”四季畅想系列文体活动;面向教师积极开展了弘扬韩愈文化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如开展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举办学术讲坛、创办科研类校刊校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弘扬韩愈文化的各种宣教活动,如将韩愈文化编入校史志、将韩愈文化编入一切校情介绍与宣传材料等等。

我们欣喜地发现,由于我们的努力,由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更有人文韵味了,赢得了全校师生、学生家长、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再次,有利于提升教师历史学科素养。

一名教师,先必有专业学科素养,然后才可能具备学科教学胜任力。今年暑假,笔者有幸聆听了高考命题专家郝瑞庭教授的一场专题学术讲座。郝先生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五大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坐听讲学之际,突然想到了这个课题,竟有惊喜之感,觉得这个课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几位历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

比如对笔者而言,直接为了这个课题,至少阅读了2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尤其对于《韩愈评传》上册,更是反复研读、细细揣摩,由此对韩愈、对韩愈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课题组其他历史教师也和笔者一样,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科素养,而且积极地将研究所得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胜任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力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笔者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这样,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更应该是这样。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真心希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书香校园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责任编辑 徐 凡

E-mail:330228323@qq.com

猜你喜欢

宜春韩愈课题
晚春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宜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宜春明月大桥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