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建设: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研工作新范式

2017-03-27孙锦明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范式校本教研

孙锦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市、县(区)三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得到广泛恢复和快速发展,到本世纪初,教研员队伍就已近10万人,三级教研机构已发展到约 3600个。三十多年来,各级教研机构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有力支撑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近十五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各级教研机构更是致力于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课题指导以及教研激励平台搭建等层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引领、指导与服务工作。

时至今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词,甚至颇有“素质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轨的趋势,其实质一方面是对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响应与融入,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的审视与反思。确实,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应试教育的风气依然相当盛行,重分数轻能力、偏智育弱德育、有能力低素养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命题,但注重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日益成为一个艰巨而突出的挑战。同时,从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的教研工作状况看来,尽管不否认各级教研机构及人员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但其间存在的各种理念与行为上的问题或误区也不容忽视。比如仅仅将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上似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试图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统摄所有不同学科的教学也是过于理想化和机械化,虽然倡导中小学工作“德育为首”但相关研究虚化弱化的现状并无改观,出于利益驱动而开展的各类似是而非的课题研究也难有实际教改功效,数以亿万计经费投入的教师培训项目因缺乏明确目标和知识基础而未必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级各类考核评价制度导向下造成的中小学教师重竞争轻合作的工作状态依然如故,如此等等,不一而论。透视这些问题或误区,其背后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症结:一是教研工作缺乏系统意识,未能找到或形成一根串起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各个关键要素的“红线”,也即是缺少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工作范式作为教研工作创新的抓手;二是教研工作缺失知识基础,无论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更多的还是靠直觉、经验和模仿,缺乏“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和指导。为此,立足于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化培育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推进,我们亟待探索出一种以良好知识基础为支撑的教研工作新范式。

一、内涵与理念: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必要

学科建设常见于大学研究与实践领域,相关文献层出不穷。但相形之下,长期以来中小学研究与实践领域有关学科建设的提法及探讨极为鲜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实践界开始有改革先锋学校率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手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如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为代表的高中联盟校已于2014年启动各学科建设。理论上,笔者在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有力支持下,长期深入中小学现场开展调研与实验,初步凝练并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范式,我们形成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于2016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杂志上。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关学科建设的探索主要着眼于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范式的革新,但笔者以为,学科建设所具有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决定了它同样可以作为新时期教研工作创新的主导范式,尤其是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研工作更有其必要。

所谓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校根据基础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在本质,结合学校及学科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与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相比,中小学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育。在具体的学科建设实践中,特别倡导八大理念的彰显与落实:一是学科建设应有坚定的学生立场,二是学科建设应既要分数更要素养,三是学科建设应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四是学科应有多方的协同创新,五是学科应有切实的桥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六是学科建设应有鲜明的操作成果,七是学科建设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八是学科建设强调在成事中成人。

上述有关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表明,无论是省、市、县(区)三级专门教研机构,还是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都可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范式,用于统领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从而改变当前教研工作缺乏头绪、忽视学科、盲目跟风、不成体系的现状。可以设想,在国家各科课程标准的统一引领下,各省、各市、各县乃至各校围绕各个学科形成了地方化、区域化、校本化的教-学特色体系,基础教育质量将得到切实保证,教研工作也将越抓越实并逐步积淀和深化。事实上,无论是专职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各自专攻的学科,同时学科也是中小学育人的根本渠道,各个层面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忽视教者专长和学科特性大谈甚至空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更不要说将影响学科发展的各个要素协同有序地串联起来。为此,极有必要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范式用于推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转轨与创新。

二、范畴与操作: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可能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校长教-学领导范式,其主要范畴包括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功能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科组织创新等六个维度。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同样包括这些维度,并经过后续的研究与探索,笔者进一步将其提炼为“三层六维”模型。

1.学科建设核心层:引领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要求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相对应的是学科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学科功能定位、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也即是说,学科建设统摄下的教研工作,应当致力于引领一定区域乃至每所学校围绕每个学科的功能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形成理念共识与实践探索。首先,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性工作,它需要在深度研讨和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精神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化或校本化的学科功能定位,并凝聚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科宣言。比如笔者长期扎根的象山学校,近年来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三科分别定位为“读写语文”“智趣数学”“体验英语”,较为鲜明地引领了这三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其次,尽管我国业已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但从学科建设的实际看来,以学科定位为指引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心与关键,尤其是敢于并善于增删调整国颁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同时各个区域与学校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各个学科开展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当前语文学科正在探索基于文本体式的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进度调整,这一探索是在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一流专家理论研究成果的引领下展开的,因而有其科学的知识基础。再次,在学科定位与课程建设得以清晰明朗之后,则应重视各个学科的课堂内外改革,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学科特点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辅导与家校合作研究,三是要以学科为中心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综合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提出“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型,从而在体现课堂教学共性的同时彰显学科个性与特色。此外,我们还极力倡导和践行“学科阅读”理念,为每个班级建设学科图书角,将学生课外阅读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樂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科建设上述三个维度的突破,无不需要教研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尤其需要向学术界寻求理论支持与知识引领。尽管不同学科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挑战上难度不一,比如语文这类偏文学科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数理化这类偏理学科则是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如果我们各级各层的教研工作均能紧扣各个学科的三个关键维度展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将切实提升一定区域和具体学校的学科教育质量,从而将学科育人与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学科建设动力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

毫无疑问,人是学科建设过程中最能动的影响因素。因此,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工作范式,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反观近十年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及校本层面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与考察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钻研、自主阅读、自我发展。应该说,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和形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与研修过程中,由于研培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非系统性、专家授课各自为政且多为形而上的理念性内容,使得教师业务水平未必能有真正提升;同时,由于现在出版市场太过庞杂混乱,一线教师们忙里抽空阅读的专业书籍可能无助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甚至让教师们产生并强化“读书无用论”的感觉。为此,各级教研机构应当围绕各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维度,向一线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推介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推荐符合实践需要且有理论品味的专业书籍,从而切实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如果说此类培训与服务工作更多在于促进教师专业“软实力”的提高,那么,还有必要为教师专业发展“硬功夫”提升,提供必要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支持,具体涉及教师通用能力(如课件制作、信息技术运用等)和学科专门技能(如数学的几何画板技术、英语教学口语等),这在教师资格证制度开放化、教师队伍来源多元化的政策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教书育人是特别需要教师间协同合作的事业,因而以学科建设为旨趣的教研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创新,并努力将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好地确立和践行学科定位,主动并齐心投身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和业务研修,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和教书育人。

3.学科建设保障层: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并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

无论学科建设核心层三个维度的深度突破,还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都特别需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与指导,而这些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有赖于各级教研机构牵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邀请教育理论专家、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者、学科教学名师以及一线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此才能让各个层面的学科建设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今年江西省教研室与设在江西师范大学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持并启动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建设系统研究与协同实验,项目吸收了来自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教研精英、特级教师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并有三十余所中小学校和一个实验县区加盟,旨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英语、数学等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望在三到五年内探索出一条中小学内涵建设的新路子。此外,各级教研机构乃至中小学校本层面,还应为学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团队和出彩个人给予持续的激励与认可,甚至有必要针对学科建设的具体项目成果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体系,并将其作为重点观测点纳入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评选指标体系。

概而言之,以學科建设为主旨的教研工作范式主张紧扣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研究与探索,进而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来增强学科建设的能动性,同时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以突破学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并从多个方面对开展学科建设的学校领导、教师团队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研究先行、知识引领、科学育人、注重操作、强化推广的价值取向,并鼓励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突显区域主张、校本特色和师本风格。(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邱伟华

E-mail:26791205@qq.com

猜你喜欢

范式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