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17-03-27林媛媛莫秋树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能力大学生

林媛媛 莫秋树

【摘 要】本文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从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职业素质与自我发展、专业技能与自我实现、择业能力与自我选择等四组关系入手,强调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统一,内外兼修,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能力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76-02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知识、技能、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认可,学生对择业的态度存在消极心理现象,如功利心理、安全心理、求“名”心理、竞争心理、求闲心理、求便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等。如何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提高其职业能力,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帮助其积极乐观面对择业挫折和挑战,达到自我认同、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使其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等教育回归本质。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促进人的发展,高等教育应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高等教育除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之外,更應该关注内在的人格、道德、品质。也就是由能力导向转向价值导向。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看重教育本质的回归,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提升,强调“以人为本”,使职业能力的养成与自我认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相统一。

(二)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既是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有助于将选择基层、服务社会变成大学生科学、理性的自我选择的结果,有助于大学生自发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突出体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环境认知,在国家政策和高等教育扶持下,理性把握创新创业机遇,实现自我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脱节。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自我认同是对自身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大学生满足自我的平衡状态,是能够坚守一份职业的信念源泉。当前存在三种情形,反映出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脱节。一是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中跨专业就业、宽口径就业已经成为常态;二是部分大学生择业中频繁跳槽情况严重;三是部分大学生择业中出现逃避就业、消极择业的现象。大学生随行就市的择业行为已经暴露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即重职业认同,轻自我认同;重学业规划,轻人格特质培养;重经济利益,轻职业理想。

(二)职业素质与自我发展脱节。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自我发展是人合理合法利用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实力。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大学生以职业为平台不断超越自我,获得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存在两种情形,反映出职业素质与自我发展脱节,一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二是部分大学生职业道德受人诟病。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体现在重职业行为教育,轻人格发展教育;重职业适应培养,轻择业内驱力和动机养成。

(三)专业技能与自我实现脱节。专业技能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自我实现是指人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表现出来,得到最大的满足。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达到自我实现的根本路径。当前存在三种情形,反映出专业技能与自我实现脱节,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不足;二是大学生怕苦、怕累、求闲、求便现象;三是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不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体现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格实现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创新思维培养。

(四)择业能力与自我选择脱节。择业能力是能够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自我选择是人基于某种价值观,进而对于事物的取舍。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大学生顺利达成择业目标的关键环节。当前存在三种情形,反映出择业能力与自我选择脱节:一是部分大学生从众就业现象突出;二是部分大学生功利就业现象突出;三是部分大学生依赖心理影响就业现象突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体现在重就业能力培养、轻个人选择决策训练;重市场价值、轻社会价值的择业观引导倾向。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一)提高职业认同,实现自我认同。人才培养始终紧扣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达到职业认同与自我认同和谐。在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自入学始,结合周围的环境,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长和能力,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并在随后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及时的跟踪反馈。引导学生挖掘、培养自身竞争优势,明辨自身优劣。高等院校可以在新生入校就开展新生职业认知教育,通过讲座、座谈的形式,由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答疑解问,通过PPT等现代教育手段展示本专业的教学和行业前景、就业情况等;在学生工作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助理辅导员,通过跨年级的学生之间的管理与互动,普遍开展朋辈教育,增强专业学习和应用的透明度,加深学生的职业认同;通过安排时间逐年递增的校外见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加深了解,进一步认同所选专业;通过累计半年至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熟练掌握实际生产中的工作技能,熟稔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培养对本专业所涉及岗位的热爱,通过学习与培养,让大学生达到职业自信、人格自信。

(二)提高职业素质,实现自我发展。育人关注职业素质与自我发展,实现职业素质与自我发展和谐。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忠诚度、责任心、诚信、事业心、感恩心和法纪意识。组织开展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以团队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信任和互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例如着装不符合进入实习实训场地要求的,责令学生立即更换等。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得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做事有始有终等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大学生做到职业自强、人格自强。

(三)提高专业技能,实现自我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聚焦专业技能与自我实现,实现专业技能与自我实现和谐。高等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不断让学生了解专业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增强了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真正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为就业作好心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向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意识教育,既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职业意识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引导学生向专业教师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以及所开设的课程要求达到的基本技能,同时积极参加校内或校外生产性实训教学学习,不断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让大学生达到技术自尊、人格自尊。

(四)强化择业能力,实现自我选择。教育的终点是择业能力与自我选择,实现择业能力与自我选择和谐。100年前,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阐述了择业的三大步骤:一是清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清楚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择业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人职匹配的过程。择业能力不仅是就业技巧的训练,也是学生对自我和外界環境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准的锻炼。可通过模拟招聘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面试能力;通过录像纠正等方式,帮助学生改善行为举止;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现场交流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习惯校外的语言氛围,促进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表现,让大学生达到就业自信、人格自信。

【参考文献】

[1]黄人薇,肖云.从岗位胜任角度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13(1)

[2]安强身,柳兴国.制器、立德与人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的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

[3]大学生就业培训正当时——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0(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KY2016YB7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媛媛(1984—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莫秋树(1979— ),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职业能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