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17-03-27陈功
陈功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强调评价的多种维度等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质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64-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与未来发展需求,创新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激发每一位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教学目标,忽视职业发展特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性特点,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的连接,课程教学设计中比较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体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充分注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足。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没有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难以展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岗位色彩。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指导方式,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没有真正展现出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指导—动作示范—自由练习”的单一教学流程下,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比如一些长时间需要伏案工作的学生,可以重点参与一些颈肩运动等,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三)评价方式比较片面,限制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采用着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对高职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判定。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等均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体育学习需求进行创新,选择更多与当前时代发展相呼应的教学评价策略,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应用价值,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彰显职业岗位的差异。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抗压能力等要求较高。明确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基于高职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岗位差异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指导,能够真正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使各项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职业性与发展性,进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在面对复杂性、多样性的岗位时,能够从容应对,为高职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职业体能的差异性要求,比如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毕业后普遍从事对力量、耐力要求较高的体能性工作,因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考验体能、增强耐力的训练项目,比如长跑、单双杠等运动;公关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普遍对学生的形体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参与体操训练、羽毛球运动等,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形体,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结合职业岗位的特点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在充分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展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色。在各项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念的综合指导,为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创新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将素质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观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改变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为高职学生带来全新的体育课程学习体验。
1.小组合作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共同发展。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2-4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完成。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排球发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站在对立的位置进行发球练习。学生首先可以在相隔3米的位置互相发球练习,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发球能力提升情况,渐渐增加发球训练中的距离与间隔,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排球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之间能够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各项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为高职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的各项合作创设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集体主义观念。
2.游戏教学法。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各项体育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下仅有较少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难以真正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体育练习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以篮球技能“三步上篮”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按照教师所指导的“三步上篮”技巧投篮,每位学生拥有3次机会,通过海选赢得比赛,投中则进入到初赛中,而后初赛需要增加游戏的难度,每位学生仅有2次机会,投中则进入到复赛中。复赛再一次提升游戏的难度,每位学生仅有1次机会,投中则進入到决赛中,等等。
游戲竞技的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玩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其中。同时,以游戏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明确自身体育技能学习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而教师也能够通过游戏了解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情况,使各项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强调评价的多种维度,及时反馈教学的信息。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方面,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主要是以终结评价为主。这种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需要创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强调评价的多种维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1.注重即时性评价。即时评价能够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每一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即时的动作反馈信息给予提示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项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综合体育学习能力的提升。
2.注重多维度过程性评价。多维度的过程评价,主要包括每一次课的评价、阶段性考评、单元教学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还要关注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的变化等。
3.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体育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等。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各类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生整体发展性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以及教师总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刚.基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24)
[2]孙洪亮.“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3]赵瑞晔.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设计——基于高职院校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证调查[J].浙江体育科学,2011(14)
[4]周立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6)
[5]彭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5)
【作者简介】陈 功(1980— ),男,湖南祁东人,硕士,副教授,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团队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访问学者。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