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2017-03-27雷声勇
【摘 要】本文分析“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国际视野、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双高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内在发展动力等方面探索“一带一路”战备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社会服务能力 新产业对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89-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通往东盟、中东、北非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广西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而且将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这一软实力,因为它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优劣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一、“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势必加快基础设施的投资,区域内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严重滞后,与之相应的师资队伍也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此,打造一支熟悉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对接新产业、技术过硬、富于创新精神和科研精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视野一般局限于校内、区内或国内,其教学理念大多来源于自学或吸取兄弟院校教师的经验,与区域外学校教师交流较少,“近亲繁殖”现象致使与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脱节严重。因此,积极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理念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提升。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并且加大教师继教教育培训力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但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要积极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开阔视野,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知识落后、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三)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新进的专业教师大都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缺乏企业背景,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局限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经验,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相差较远。同时,由于学校和企业缺乏深度合作,学校往往是“一头热”而企业“不冷不热”,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双赢的局面。教师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要求不熟悉,大多仍然停留在“学校”层面,而没有办法“走出去”。因此,在社会服务这一块,我们难以为企业承担相关的技术开发工作,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四)“双高型”教师数量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双高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双高型”教师是既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又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高证书”的教师数量仍然比较少,严重影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的培养。
(五)“评职后”科研动力不足。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在科研、专业建设方面是专业带头人,是带领年轻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评副教授、教授之前积极申报课题,下足功夫做科研、写文章,科研的热情非常高涨。但职称评定下来后,很多教师就松懈下来,申请课题少了,发表论文也少了,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评职称前有鲜明的对比。
(六)从“学校”到“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培训是教师不断学习、深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更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机会。当前,大多数区内、区外国家级培训项目均由各示范性高职院校承办,培训的项目也仅局限于普通的实践教学内容,培训的师资也大多是校内的老师。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培训的内容与企业项目脱节;培训讲师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仅限于课本上的实践教学的一些经验;接受培训的教师无法了解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过程、操作流程及控制方法等一整套操作流程。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要解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同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立一支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专业知识和新的职业素养的“三新”“双高型”师资队伍,积极对接新产业,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且在制度上调动教师持续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布局和发展。
(一)积极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努力提升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下,要积极开拓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交流和合作,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教育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引领国际化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理念的引进和传承,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双高型”教师队伍。“双高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机遇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高、中、初级职称配置合理,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双高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抓好“双高型”教师的培养,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为“双高型”教师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为“双高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后,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提升“双高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积极对接新产业,不断提升教师掌握专业新知识的能力。科技的发展必将诞生许多新兴的产业。有关资料表明,在未来的一二十年,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而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用工业机器人来取代目前的人工操作,因此未来新能源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将会兴起。这些新兴的产业蕴含了大量新的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没有为职业院校教师所掌握,教师对新产业技术对接不及时,将会影响这些产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培养一批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
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保障,高职院校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以往有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却没有相关的专业老师作支持,导致专业“越办越差”。因此,对接新产业必须把好师资力量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或应届硕士研究生,再经过一两年的教学、实践锻炼,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基本上能够胜任教学任务。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进修学习,然后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他们掌握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如下:
1.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进行角色的转变。“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主动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将社会服务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应用的能力;要有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意识和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创新精神;要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实践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职业生涯,探索同行业企业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使社会服务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进行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首先,在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中将社会服务能力纳入其中,并且加大其权重比例。对于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其教学任务,从而保障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其次,建立专业教师工作室,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提供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为社会服务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在职称晋升方面更加灵活多样,对于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的教师可以晋升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通过政策导向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双管齐下,努力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
3.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缺乏专业技术实践经历。企业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主战场。企业工程师主要以实际操作和维护为主,理论知识欠缺,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但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不足不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如果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将高职院校教师的智力支持与企业的工程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创设开放式校企合作,形成强大的校企优势互补,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服务效果。
4.建立现代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培养教师的现场经验和动手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从“学校”到“学校”模式存在的先天性不足,要积极、主动开发企业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挂职、学习等制度,改变教师进修培训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或利用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某个时段,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有研究兴趣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过程和相关的技术特点,基至可以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工程开发经验。
(五)完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持续进行科研工作的積极性和热情。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评定职称后科研动力不足的现象,学校应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业团队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高级职称教师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例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在国内核心期刊、国外权威期刊发表文章,鼓励高级职称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进一步深化内涵式建设发展的同时,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在交融合作中更新国际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专业知识丰富、职业素养过硬的“双高型”师资队伍,积极对接新的产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内在可持续发展动力,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软件基础。
【参考文献】
[1]顾骁南.“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
[2]张健.一带一路战略对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3]段从宇,李兴华.“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4]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5]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作者简介】雷声勇(1977— ),男,广西荔浦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技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