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教育探析
2017-03-27卢文忠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误区,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幸福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培养健康心理,培养幸福能力。同时,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幸福氛围。
【关键词】幸福教育 大学生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38-02
马克思指出,幸福是指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具有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等属性。一直以来,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期望。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受到了冲击,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潮异化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成了人们衡量幸福的标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实施大学生幸福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形成健康的幸福体验和培养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不可或缺。
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误区
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幸福观存在误区。
(一)物质主义严重,精神追求滑坡。物质主义者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成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追求,“金钱至上”“有钱就是幸福”“有钱能使鬼推磨”是他们的信条。物质主义者把金钱和物质当作幸福生活的全面内容,过度地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理性、精神、理想对生活意义的作用,让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幸福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性,陷入了物质主义的陷阱。
(二)享乐主义严重,奋斗精神缺失。享乐主义认为,人类最重要的追求是享乐。享乐主义者只管自己吃好住好穿好睡好,不在乎别人的生死。享乐主义倾向在大学校园的滋生和蔓延,嚴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负面效应非常突出。部分学生过度注重享乐,追求安逸,追求身体器官的快乐,认为“幸福就是享福”“今朝有酒今朝醉”。同时,攀比心理严重,追求高大上,对高档手机、名牌衣服、豪车、名表等趋之若鹜。享乐主义导致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陷入了享乐主义的陷阱。
(三)功利主义严重,奉献精神不足。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利益或者功利作为判断标准的理论学说。功利主义幸福观强调,人性的本质特征是以追求个体感官的“趋乐避苦”,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和归宿的。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把获得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目的,苦思冥想皆为利来,终日忙碌皆为利往,重利轻义,斤斤计较,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考试舞弊、篡改简历、出具假证明等。奉行“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的信条,让部分大学生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四)利己主义严重,集体主义淡化。利己主义是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利己主义者将个人利益摆至首位,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在利己主义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甚至不惜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利己主义的膨胀,致使集体利益被漠视和谈化,个人利益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陷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决裂的陷阱。
二、加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对策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在各种思潮的渗透下,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往往受到各种误导,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因此,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策略,成为当前高校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幸福教育,树立正确幸福观。获得幸福和创造幸福首先要正确认识幸福。要正确地理解幸福、认识幸福和创造幸福,需要加强幸福教育。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好幸福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大学生幸福教育,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幸福观教育教师队伍。对这些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建设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方法得当的幸福教育强师队伍。
其次,完善教育内容。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凸显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将幸福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述,让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谛,摆脱低级趣味,追求幸福人生。二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幸福观,让学生明白“青春梦”“中国梦”和“劳动美”的联系和意义,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发光。
最后,创新教育方式,将幸福教育专题化和日常化相结合。通过课堂、讲座等专题教育,教会学生理解幸福的内涵,收获幸福的途径和提升幸福感的诀窍;通过日常幸福教育,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幸福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如浴春风的环境中认识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二)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幸福氛围。校园是学生的处身之所,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焕发青春活力、催人奋勇前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幸福的氛围,让学生沐浴幸福、成长成才,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重要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营造师生和谐关系。师生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贯彻以“平等、尊重、和谐”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一方面,教职工要按照“四有”教师要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争当育人先锋,做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学生要尊师好学,感恩上进。总之,强化人本思想,才能共奏师生和谐校园美好乐章。
其次,加大投入,建设优美校园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第一”的倡议,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设园林式优美校园。达成环境美、心灵美、行为美的良性反应效果,让象牙塔幸福之光普照莘莘学子。
最后,传递正能量,建设活力校园。高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唱响“中国梦”主旋律,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为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添砖加瓦。
(三)培养健康心理,提升幸福指数。幸福的获得除了受客观外部条件制约外,还取决于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对正确认识幸福、对待幸福、提升幸福指数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生理、经济、出身、容貌、能力和气质等。个人的追求、动机、理想等要建立在对自身情况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不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防止因自我认识的偏差而出现“仇富”“仇美”“仇官”等不平衡心理。
其次,正确看待挫折。社会中,不会每个人都能时时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顺意,总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大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大学生因为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选择轻生,着实令人心疼。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开展挫折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逆境中,仍坚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失败了,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将挫折看作一次历练、一笔财富。在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放弃、不抛弃,最终才能摘到幸福的果实。
再次,建立和谐的人際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情绪,获得更多的正能量,体验人生的真谛。
最后,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境的晴雨表就是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乐观向上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能坚定信心,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体验奋斗的喜悦。
总之,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问题,“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幸福指数才能提升。
(四)珍惜大学时光,培养幸福能力。大学生是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大学是人生重要的阶段,是创造幸福人生的积累和准备阶段。大学生要实现幸福人生,须珍惜大学时光,培养幸福能力。
首先,胸怀祖国,立志成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发展和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强盛。没有国家的强盛,个人的幸福就是一句空话。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胸怀祖国,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与祖国共荣辱,立志成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其次,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时代呼唤青年,青年回馈时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无数有志青年奉献力量。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幸福添力,为祖国添彩。
最后,积极实践,增进才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胸怀远大理想,扎根人民,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多做扶贫济困实事,勤做扶弱助残的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的进步中实现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8
[2]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琪,魏然.大学生幸福教育探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5]路晓军.幸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孙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构建[J].鄂州大学学报,2016(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LX2014507)
【作者简介】卢文忠,广西桂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