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无峰」是谣言吗?
2017-03-26吴雨洁byWuYujie
文/吴雨洁 by Wu Yujie
「灵璧无峰」是谣言吗?
文/吴雨洁 by Wu Yujie
玩灵璧石的人,都知道一句老话“灵璧无峰,英石无坡”。
这句话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吗?不,它在民间已经足足传了500多年了!最早被记录在明代文震亨写的《长物志》里。
不过,奇怪的是:许多古籍所记载的灵璧石的样子都与这句俗语恰恰相反。特别是,如果你看到历代层出的、峰峦嵌空的灵璧石实物,那么这句流行了500年的“金句”,就不但可疑,简直假得可笑了。
为了有力批驳,我们不妨摘抄那些亲眼看到灵璧石实物的古人的诗文:
●明代以前,著名的《云林石谱》所记载的灵璧石是“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张扩写诗描述天然灵璧石实物是“不如此峰真巧具,六窗七窍俱天然。”南宋周密曾经路过灵璧县,看得到的实物是“道旁奇石林立,一峰巍然,崷崪秀润。”《静斋正直记》中说:灵璧石最为美玩,或小而奇峰列壑,可置几玩者尤好……
●明代,灵璧当地人王守谦说灵璧石是“其峰峦洞穴,浑然天成……”又“曾见一灵璧石,长仅数寸,十二峰参差突起,毫无雕琢”大诗人王世贞《题灵璧石》诗中说:有石高仅尺,宛尔巫山同……
●明代以后,如宋荦《小灵璧研山》也说“崒嵂傍砚匣”,崒嵂就是高山的样子。谢堃《金玉琐碎》十分推崇灵璧石,说它“峰峦磥砢,无不逼肖……”
这些材料证明,无论是明代之前、明代、还是明代之后,人们对灵璧石实物的印象都是有峰峦,而且妙在峰峦。与“灵璧无峰”的俗语截然相悖。
700 年前,谣言的源头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谣言的源头其实还更早!
大概早在700~800年前。南宋宗室、收藏大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这样写道:
“灵璧石出绛州灵璧县……色如漆,间有细白纹如玉。然不起峰,亦无岩岫。佳者如菡萏,或如卧牛,如蟠螭。”
说它颜色漆黑,中间有细细的像玉一样的白纹路。但是,不能形成山峰或者山洞一类景观。
造谣者是谁?
这位“造谣者”赵希鹄先生,在雅玩界是位大名人。
根据考证,赵希鹄当年是像写日记一般,根据日常见闻,一条条记好,若干年后才编辑成册的。也就是说,他所记的都是亲见亲闻的掌故,可信度相对较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他的书“洞悉源流,辨析精审”,“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鉴赏家之指南也”,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谣言怎么流传开的?
这本书成书于南宋,到了明代突然开始大大流行。
由于出版业的发达,私刻营利的需要,书籍流行度明显提升。连普通文人也摩拳擦掌著书立说。而明代又是一个比较“不学无术”的年代,多数人见识有限。怎么办呢?一个字——抄!
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就是翻抄的重灾区。
仅是明代,张大命、林有麟、王佐、屠隆等人的著作中都抄了不少。而且当时的风气,既不注明出处,又抄得不太认真。抄漏几个字、稍错几句话非常正常。我们看明代的《素园石谱》,基本上大半本都是东拼西凑抄出来的,有时一段就要抄几本书。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是林有麟的创作呢。
大概随着《洞天清禄集》及仿作的流行,“灵璧无峰”这个结论越来越出名。到了之前提到的文震亨的年代,就已经变成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了。
而到了清代,《洞天清禄集》的名声更加居高不下,影响不凡。譬如蒲松龄的《石谱》就写道“灵璧石……不起峰”。考察他的行文措辞,也明显是借鉴于《洞天清禄集》。
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吗?
当然也是有的。
一个重要的纠错者就是文震亨。他不但家世深厚、见识不凡,而且挺较真。因此他在“品石”一条里,老实反驳道“俗言‘灵璧无峰,英石无坡’,以余所见,亦不尽然”。就我看到的情况,倒不一定是这样的呀,并且认为灵璧石以“峰峦峭拔者”为上品。
石话实说。不盲从,不尽信。真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学者。
是赵希鹄搞错了吗?
其实仔细推敲“造谣者”赵希鹄的本意,倒真不一定是说所有灵璧石都无峰峦岩壑。
因为他在同一本书的另一篇“笔格辨”中还写道“灵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说明他也知道,灵璧石和英石,都有天然成山形的,可以作为研山使用。
不知道是不是手误,赵希鹄还把灵璧石的产地写成了绛州灵璧县。绛州在现在山西省境内,显然跟安徽灵璧差了一大截子。另外他对于英石的描述也很奇特,他居然说英石是“倒悬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跟宋代的《云林石谱》、《老学庵笔记》的描述都不一致。
这些疑点表明赵希鹄未曾亲见采石现场。道听途说、妄下判断实有可能。但到底是如何搞错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最后,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名人犯了错,后果太可怕。
万一想出名,那就认真点!
致敬不盲从的文震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