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防字当先
2017-03-26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杨春霞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杨春霞
初秋养生,防字当先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春霞
立秋的节气一过,人们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然而,“秋老虎”可不是吃素的,尤其是夏秋交接时,表面好似天高气爽的天气,实则依然是高温不迭。经过气血顺畅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湿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夏秋交接是人体最为敏感的时期,人尤其容易产生倦怠、乏力、烦躁的感觉。那么,夏秋之交该怎样来养生?饮食及生活习惯,我们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
立秋过后,“一场秋雨一场寒”。这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来临。此时气候由热转凉,温差较大;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往往也是疾病高发的“多事之秋”。因此,夏秋之交,或者说刚刚进入秋季,养生的重点就在于一个字:防。
防湿邪
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若因热气不消仍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预防支招】
(1)淡补 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例如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肉类相比,一些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的功效。
(2)按摩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3)充足睡眠 由于天气炎热,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往往不足,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午睡可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让大脑和身体各个系统都得到放松与休息。
(4)运动出汗 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还能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让身体感觉更加轻盈。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晚间相对凉爽时进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种球类、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为宜。
防秋乏
初秋,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它是补偿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使机体在秋季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预防支招】
(1)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秋季锻炼一开始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2)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常。
(3)注意营养。一是保持饮食清淡,不吃重油腻味的食物;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维生素能促使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尽快排除;三是适当多吃含钾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
防秋燥
秋燥分温和凉两种。“温燥”见于初秋暑性未消时,而“凉燥”起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所谓温燥,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而发病。临床上表现为: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
【预防支招】
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适度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防“秋老虎”
立秋之后,气候还会回热,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古人将其形象地称为“秋老虎”。“秋老虎”的到来,引起气温炎热,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流鼻涕、上火、燥热等症状。所以立秋之后,我们要做好预防秋老虎的工作,多吃一下降火气的食物;秋燥最容易伤肺,清肺润肺也是必不可少的。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骆彤介绍,此时,“秋老虎”暑邪容易耗气伤津,养生注意“五关”,可有效防住“秋老虎”。
【预防支招】
(1)防暑降温要继续 “秋老虎”发威时,暑气更加逼人,人们防暑降温仍要继续,以防中暑。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伞、戴遮阳帽,做好防护措施。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服用人丹等缓解症状。如果是体弱多病、老人、儿童,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2)空调使用要适度 初秋天气依旧闷热难耐,吹空调降温要适度,以免出现腹痛、吐泻、腰肩疼痛等症状。不可盲目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晚上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长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能有效防治“空调病”。如果有慢性病如哮喘或胃肠功能较弱,不宜开空调。
(3)饮食有讲究 立秋后,天气仍然较热,绿豆汤、荷叶粥、莲子粥、各种新鲜蔬果等清热解暑类食物依然不可少。但饮食也不要过于清淡,鸭肉、鱼、猪瘦肉、海产品、泥鳅等肉类既清热又有补益作用,可放心食用。秋后雨水多,湿热交加易伤脾,容易出现饮食不化、倦怠、恶心等症状,饮食应注意养护脾胃,应适当多吃山药、芡实、小米、赤小豆、豇豆等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为防止秋燥引起“上火”,可适当添加如银耳、梨、藕、乌鸡、猪肺、豆浆、蜂蜜、核桃等滋阴润肺的食物。
(4)运动宜舒缓 适量的户外运动可以促进脾气运化、改善胃口。初秋时节,湿热仍比较重。因此,户外运动要以出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运动健身时要坚持适量原则,不可做剧烈运动,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舒缓的运动,最好选择早晚天气凉爽时进行。锻炼时,应注意补充水分。
(5)穴位按摩好处多 健脾要穴有足三里和阴陵泉;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中脘、气海等穴;可以祛燥润肺的护肺要穴有鱼际、迎香、合谷等穴;具有除燥去火作用的穴位有太冲穴、内庭穴、合谷穴等;预防感冒的保健要穴有风池穴、大椎穴、肩井穴、足三里等。以上穴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按摩,重要的是每天坚持揉按几分钟,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防急性病
1.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之交的消化道常见病,患者以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腹痛等,腹泻严重时可能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预防支招】
急性胃肠炎通常是由于进食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吃变质的剩菜、剩饭最容易“中招”。注意饮食卫生是保护肠胃,预防此病的关键。
2.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夏秋季节不容忽视的疾病,通过蚊虫传播,多发生于儿童。如果孩子突然发烧,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且持续不退,伴有剧烈头痛,极有可能感染了乙脑。
【预防支招】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灭蚊防蚊并按时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3.胃肠型感冒
夏秋之交是胃肠型感冒的高发季节,胃肠性感冒主要是由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出现的症状有发烧、呕吐、腹痛、腹泻等。
【预防支招】
预防胃肠型感冒,关键在于不要过度贪凉,晚上睡觉不要一直开着空调。胃肠型感冒患者需要多休息,要多吃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降低对肠道的刺激。
防慢性病
1.冠心病
在不少人眼中,冠心病在冬季才会高发,事实上,在夏秋交替时由冠心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并不少见。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指出,“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
【预防支招】
夏秋之交要特别注意一些身体危险信号,如半夜突然胸闷胸痛,莫名冷汗直流可能是心梗前兆,千万不能忍到天亮。
2.胃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人体受到外界冷空气刺激后,会反射性地分泌大量胃酸,这会造成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其抗病能力降低。加上天气转凉,人们进食增加,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从而引起胃病复发。
【预防支招】
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平时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还要戒烟、戒酒。胃病患者平时要坚持体育锻炼,以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胃病还和人的情绪有密切关系,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对病情大有益处。
3.关节炎
进入秋季,不少关节炎患者经常贪凉吹空调,导致旧病复发。由于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及其周围血管功能不全,这个时节容易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的现象。
【预防支招】
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有关节炎病史的患者,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出现关节疼痛,要立即采取按摩、针灸等理疗措施促进血液循环,以免病情加重。适当锻炼对保护关节、缓解疼痛有很大帮助,可选择游泳、骑车等项目。另外,天气渐凉,爱美的女士要少穿裙装,注意下肢保暖。
4.慢性支气管炎
随着秋季气温下降,空气也逐渐变得干燥,这种天气很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秋季空气中的过敏物质较多,也是诱发支气管炎的病因。
【预防支招】
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要从保护呼吸系统开始,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烟雾、粉尘和有害气体多的场所。少食辛辣食物,戒烟、戒酒。秋天气候干燥,可多吃些润燥清肺的食物,如梨、白萝卜、银耳等,以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
5.高血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医师王翠玲提醒,每逢夏末秋初时,都会有一些高血压患者因为没有及时找医生调整用药,导致血压增高,甚至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预防支招】
(1)高血压患者要从夏天的生活习惯中走出来,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不要吃过多的冷饮,不要用冷水洗脸、洗脚,晚上睡觉也要特别避免受凉气侵袭,温度低时更要注意保暖。同时,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注重血压的监测观察。秋季对血压的影响因人而异且血压规律多变,建议1天3次测量血压,分别在早上起床前、早上服药后、18时测量,同时要注意做好记录。
(3)常用菊花、薄荷泡水喝,也可用决明子10克泡水,一天两次服用,这样有通便、明目、调节血脂的作用,但脾胃虚寒者不适用。
6.过敏性鼻炎
每年八九月份,秋高气爽,空气中大量花粉飘散,过敏性鼻炎患者容易发病,轻者10月初症状就会消失,重者即能引起鼻自主神经紊乱和伤害性感觉神经暴露,部分患者可并发细菌感染,病程延至12月。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如室内外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多引起常年性发作。而食物性过敏原:如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在幼童常发生。此外,接触物如化妆品、汽油、油漆、酒精等也不容忽视。其他致病因素还有某些细菌及其毒素、物理因素(如冷热变化,温度不调),内分泌失调或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等均可致病。当然,也可由于多种因素同时或先后存在。
【预防支招】
(1)减少冷空气对鼻黏膜的刺激,注意戴上口罩。季节转换时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并适当添衣,避免感冒。
(2)注意工作、生活环境的空气清洁,避免接触灰尘及化学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
(3)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运动可使血液循环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致阻滞。
(4)鼻炎喷剂一般为中药配方,对引起慢性鼻炎的常见病因有灭杀作用,可直接喷于鼻腔内局部,对于身体的伤害远比吃药小得多。应注意的是,鼻炎喷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尽量减小盲目用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5)鼻腔冲洗是较好的一种预防方法,但不建议用太冷的水进行冲洗,这样会刺激鼻腔,最好用和自身体温相近的生理盐水来冲洗,这样可以把鼻腔中的病毒、细菌、过敏原等冲洗干净。
(6)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时,应注意尽早彻底治疗。当怀疑自己患有过敏性鼻炎时,可到医院的耳鼻喉科检查确诊。此外,改掉抠鼻孔与剪鼻毛等不良习惯,平时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用力擤鼻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