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四个转变
——基于过程哲学视角
2017-03-26吴梅生
吴梅生
(莆田学院思政部,福建 莆田 351100)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四个转变
——基于过程哲学视角
吴梅生
(莆田学院思政部,福建 莆田 351100)
在过程哲学中,正是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一切存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基于过程哲学视角,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重视知识背景和建构过程。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低效、无生命价值的状态,就必须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考核四个方面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过程哲学
过程哲学是著名哲学家怀特海首创的哲学流派,其代表作《过程实在》也被赞为近两个世纪以来最有创建的哲学著作之一[1]。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正是关系构成了事物本身,一切存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同理,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要重视知识背景,重视过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基于过程哲学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方面转变,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有着现实的、长远的意义。
一 内容要从侧重书本转变为侧重现实
一般的思政课堂教学侧重的是书本内容,教师事先写好教案,做好课件,然后就是照稿宣科,最多来一点问答、讨论。对学生来说,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有点新鲜,上了几次课之后就没有感觉了。尽管教师讲的条条是道、慷慨激昂,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内心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生命力无法提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疲惫。今天是多元化、网络化时代,信息量大,信息传递快、更新快和评价多。这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内心需求。现代的青年人对社会问题关注的热情高,每天都关注各类媒体,就连吃饭、散步、乘公共汽车都舍不得放下手机,无论国内、国外的各个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多种看法,都会被学生及时了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单向的理论分析或口号式的阐释上,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学科来进行研读,把学生当作象牙塔里的孩子来看待,就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并最终丧失学习热情。
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任何现实存在的产生都不能超越现实世界所能允许的范围,这一现实世界是来自于其自身观察点——其自身的现实世界——的材料”[3]。每一个现实存在(包括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由各种主客观相互作用致成的,因此在考察每一种现实存在时,都要结合主客观因素,而不能另起炉灶。所以,基于过程哲学视角,高校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需要、兴趣,做到古为今用、课外为课内所用、社会现象为学校所用、生活为教育所用,尽量扩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建构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真实价值,引起学习的强烈欲望。具体来说,首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的政治背景相结合,整个教育过程要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其次,要注重实用性,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等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启发引导。做到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体现高校教育的独特性,又能为学生解惑答疑,讲真话、道实情,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得到学生心理的真正认同。再次,还要讲究及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关注现实中的热点新闻,做到与时代同呼吸,要把身边刚发生的事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激发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
二 方法要从侧重讲授转为侧重启发、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讲授为主,这在二十世纪可能还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今天的学生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从过程哲学的视角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现他们的智力已达到能够归纳和整合并进行综合运用的水平,大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已达到深刻认识和感悟的阶段,追求浪漫和激情,喜欢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的心理在这一过程已发生一系列的嬗变,包括注意的自我定向、思维的元认知和情绪的自我调控。这些都促使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探究,并对社会、自然、人生穷究其理,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并达到自我教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实践性的知识不断积累,个性的品质和修养也得到升华。另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个体的行为方式都是以自己最大利益的得失来决定。这些使得学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态度尤为明显,表现为对缺乏体验的内容已没有热情,对自己感到没有意义的课程往往十分反感,对没有互动、探究的课堂感到索然寡味,对自我潜能不能得到发挥的教学感到窒息。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重视探究、创新。
过程哲学观点认为,万物都是其自身变化、创造生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首先,侧重疏导、启发。从过程哲学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生成。学生的思想观念要建立一定要通过领悟,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的恰当的作用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掌握知识。”[4]过程哲学强调“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生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要获得升华,共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就一定要借助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育方法进行疏导、启发。其次,侧重创新。过程哲学强调“教育必须鼓励创新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必须加强首创精神。”[5]“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幵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6]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以传授、灌输为主,忽视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侧重创新,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鼓励学生首创,不断超越自我。再次,侧重个性化教育。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个性心理特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按自己的思想,自由、自主地创新教学。只有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才能突显“创造性”,实现多样化中的统一,达到教育的目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超群的教师是能够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培养学生也不会有任何个性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7]
三 模式要从侧重封闭转为侧重开放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封闭的。现实中大部分思政教师都要遵循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求,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计划和进度来进行备课、上课,很少按照社会出现的新事件、学生的新情况做灵活的变动。所以,工作几年后,他们就形成了习惯性的顺从,完成任务式地从事教学工作,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欠缺[8]。由于一切都要按既定的执行,这就使得思政教师只能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即每次活动要做什么、课堂上要传达什么。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按照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设计重复劳动。“当生产变成纯粹的重复,调控的作用仅仅是控制和消除异常,生产成了重复,发生就沉睡了,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9]由于学生没有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师没有体验学生的被教育,师生关系真实性存在被破坏,教师学生立于共同情形的两端,以致学生上课可以不带课本、不带笔、不带笔记本,但不能不带手机,否则,一节课会度日如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不仅将思想、行为封闭,教学场所也封闭、固定,最终造成了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存在的生命意义。
过程哲学强调,人的思想观点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和个人主观相互作用生成的。因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模式应开放,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宽泛的环境,激发和满足受教育者对新的更高层次需要的向往和追求。首先,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哲学非常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集合体都需要另一个集合体作为自己的背景,而其自身就是这个集合体的一部分。就任何既定的集合体而言,诸现实存在所构成的世界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集合体秩序构成的背景,随着我们对这个背景的拓宽,其确定的特征就变得更加宽泛和一般。”[10]因此,作为高校集合体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以身作则,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要加强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其次,教师要有一定范围的选择空间。作为高校理所当然对教师有各个方面的要求,但对教师的工作不要限制得太严,允许教师有相对的自主、自由,如思政考试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分开出考卷,教学进度也不必要求一致。因为,不同教师资源不同、个性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甚至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深度和处理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的潜能发挥更不同。再次,开放教学空间。“知识的系统化不能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所有的普遍真理都是互为条件的,并且如果是它们脱离了与更大的普遍性原理的相互关联,也不能恰当地界定它们的应用范围。”[11]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甚至教室的桌椅也可摆成圆形。这种开放的空间不仅可以方便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并获得资源共享,还有助于学生的感悟和创新学习。
四 考核要从侧重书本知识转为侧重实践行为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贯侧重书本知识的考核。其实,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不是死记硬背形成的,是通过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由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的考核,考试是统一的大纲,全校不论专业都是同一张卷,所以,教师只能按教学计划严格执行,特别是会考到的知识点一定要讲到。这就使教师很难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意志等个性特征,而学生上课也可以马虎应付,不一定积极参与,反正作业有上交、平时有点名,期末只要攻克几天就够了。殊不知,这种知识的考核是很容易遗忘的,对学生将来不会有真正的受用。所以,即使是在企业里,有眼光的企业家还是喜欢花高薪招聘大学生,也不要农民工。因为这些农民工虽经过培训都可以上岗,但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也受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根本无法在现代化企业里长期工作。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参加工作仍然不被社会认可,根本原因还是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感、诚信、自制力等品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能发挥作用的好思想、好品德。基于过程哲学视角,存在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任何存在要成为现实的,就是要成为一个过程。”[12]良好思想政治观点只有在一系列的强化和不断的辨析过程中才能实实在在地建构。故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应侧重稳定的行为。一是侧重思想政治行为的考核。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这种受用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老师就教了。如饭前洗手、不打人骂人、不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对人要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等。然而这些习惯许多人到大学毕业都还没有养成。所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和校内外实践活动都应该列入考核的范围,并制定出具体的评定标准。二是侧重思想政治分析能力的考核。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重要,但如果遇到复杂的情境不会分析主客观条件,不具备灵活的方法、策略,就会出现动机与结果不一致的结果。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正反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多维思考;要设置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获得感悟。在这种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把遇事多维思考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并建构处理问题应遵守的政治、道德原则,避免感情用事、丧失理性,提升思想政治智慧。
从过程哲学角度看,存在即是过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国家也在发展变化,我们的学生也在发展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也在发展变化。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就必须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中,做到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品质的人才。
[1]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M].曲跃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3][10][11][1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5][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7]B·A·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8]沈辉香.师生生命和谐的学校教学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论丛,2015,(3).
[9]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余中华)
Four Transforma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Meish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In the process philosophy, it is the relationship that constitutes the thing itself, and for the existence of all there are relations. Adhering to the process is real, and real is a proc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philosophy,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ews as well a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ontent, method, mode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state which is inefficient and of no life valu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process philosophy
2017-05-17
吴梅生(1962— ),女,福建仙游人,莆田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G641
A
1008-4681(2017)04-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