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麓、开福、雨花地名源流考

2017-03-26彭雪开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多指岳麓长沙县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岳麓、开福、雨花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8)

岳麓区域,历属长沙县,并随长沙县归属而属之。1951年置区(县级),属长沙市,1996年改置岳麓区,以境内岳麓山之“岳麓”为名。开福区域,1951年置北区(县级),1996年改置开福区,以境内开福寺之“开福”为名,属长沙市。雨花区域,历属长沙县、善化县,终属长沙县,1950年设郊区(县级),属长沙市。西区、岳麓区;北区、开福区;郊区、雨花区;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西区;岳麓;北区;开福;郊区;雨花;地名源流考

一 岳麓区地名源流考

《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长沙市》载:“1951年9月撤区公所设西区人民政府……”1996年撤西区设岳麓区,以岳麓山为名,区治金星北路一段517号。

岳麓区域,历属长沙县。北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湘潭县地置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城而治。后两县归属数变。至民国元年(1912),善化、长沙两县并入长沙府,次年又废府复置长沙县[1]P3。民国前期(1914—1922),长沙县属湘江道。民国22年(1933)废道置长沙市,省直辖。民国28年(1939),长沙市并入长沙县。民国31年(1942),复置长沙市。民国中、后期长沙县,设置区、乡、镇。1949年10月成立城西区公所。1951年9月撤区公所置西区(县级)。此后政区改名岳麓,区域略更,归属长沙市,始成现域[2]P69。

西区,何以为名?西,古文中多指太阳落下方向。《诗·大雅·桑柔》:“自西组东,靡所定处。”《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为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徐锴系传:“此本象鸟栖也。”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今诸文正象鸟巢状。”由此观之,“西”在古文中有鸟归巢之意,会意为西,方位词。区,古文中多指地域。《书·康诰》:“用肇造成我区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玉篇·工部》:“区,域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地域(地方)。西区,指西向区域。共和国成立后,省辖城市,一般设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方位名之曰东区、南区、西区、北区。1951年长沙市设西区(县级),以地处长沙市治西而得名。“长沙市西区,长沙市辖区,在长沙城区西部,跨湘江两岸。”[3]P14

长沙市撤西区置岳麓区,以岳麓山为名。岳,古文中多指高大的山。《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史记·周本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汉书·郊祀志》:“大川山有岳山。”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高大的山。麓,古文中多指生长在山脚的林木。《周礼·地官·叙》:“林衡每大林麓。”郑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诗·大雅·旱麓》:“瞻彼早麓,榛楛济济。”毛传:“麓,山足也。”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山足。山,古文中多指土石突隆的地方。《书·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土石构成突隆的部分。

岳麓山,旧志称:当衡山南岳之足,故以麓名。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古传南岳有72峰,岳麓山为其一。据地质专家考证:岳麓山诞生于古生代,生于中生代,发生于新生代,距今约3亿年。主峰云麓峰海拔300.8米,四周山峰丛聚,呈带状,延绵数十里。唐代刘禹锡有“群峰朝拱如骏奔”诗句,道成其天然雄浑之势。

岳麓山,古名灵麓峰,亦名麓山。麓山寺,其得名与禅宗传扬有密切关系。西晋秦始四年(268),会稽沙门竺法崇禅宗,便结庐传经于麓山兰涧阴古鹿苑;故名麓山寺,亦名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南朝梁天监(503—519)和绍泰年(555),寺院先后扩建。隋开皇九年(589),天台智者大禅师在寺内讲法。自此后,高僧云集。唐开元十八年(730),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历叙建寺经过及历届禅师弘扬佛法事迹。后几度易名,均无考。唐代成塔院形制。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于旧址复建寺,为湖湘最古佛寺之一。山门有联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3]P20麓山寺,海拔295.7米,面积8300亩。寺院内有古罗汉松两株,传为建寺时所植,曰六朝古“松关”,有“玉泉”曰“白鹤泉”[4]P766名胜。

境内历有岳麓书院、爱晚亭、禹王碑等名胜;有北津城遗址。岳麓书院,位于境内麓山路西侧、岳麓山东麓,湖南大学校园内,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5平方米,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创办朱洞地方学府;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名为“岳麓书院”门额。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燹;乾道元年(1165),安抚使刘珙于旧址复建,延清张栻(1133—1180)主讲于此。乾道三年(1167),朱熹(1130—1200)自闽赴湘,与张栻论道于此。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于此扩建斋舍,广招学子4000余,故有“潇湘洙泗”之誉。

现有建筑为清代所建,1983年重修。大门内为一广庭,铺以阶石,广植花木。北庭有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朱熹曾书“忠孝廉节”四大字于讲堂两壁,道光七年(1827)摹刻,上有清乾隆帝所书“道南正脉”术匾;左廊“整齐严肃”四字,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史衡山欧阳正焕所书,道光七年立。今皆保存完好。其它建筑有水庭、半学斋、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津城遗址。位于岳麓区三汊矶,西依山谷,北临湘江。城址呈三角形,面积50万平方米,土城墙今存2100米,城墙南高北低,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5—6米。城墙南北各有一口,俗谓之“北门口”、 “南门口”。城墙外绕一串水塘,疑为古城护城河遗存。《水经注·湘水》谓:“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清同治《长沙县志》:“有土城在长沙西北的三汊矶上,周围八、九里,高或五、六丈,或三、四丈。壁立如城,疑即古北津城。”夯土中发现战国铜器,古遗址南200米,有汉墓群及汉代建筑。考古材料证明:此处为西汉古城遗址。1983年10月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P650。

境内风景优美,湖南名校多驻址,教育科技力量,冠于全省。

二 开福区地名源流考

开福区域,历属长沙县。其区划、建制、归属,与岳麓区同时。“1951年更今名。”[3]P21辖7个办事处;1954年划为9个街道办事处。1996年撤北区,置开福区,以境内古迹开福寺为名,治芙蓉北路1段588号。

北区,何以为名?北,方位字。古文中多指与“南”相对之处。《诗·小雅·何人斯》:“胡不自南?胡不自北?”《左传·僖公四年》:“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玉篇》:“北,方名。”在甲骨文中,其义为象二人相背之形,引申为背脊之背;又中原以北建筑,多背北向南,故又引申为北方之北[6]P921。古今文中有10种释义,其本义北方。区,为地域之称。北区,1951年设北区(县级),因地域为长沙市治北向,故名。

开福区,何以得名?开,古文中多指张开之义。《老子·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用。”《礼记·月令》:“天子乃鲜羔开水,先荐寝庙。”《说文》:“开,张也。”古今文中有30多种释义,其本义指张开。引申为纳入之义。福,古今文中多指富贵寿考齐备之义。《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全寿富贵之谓福。”《说文·示部》:“福,祐也。”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富贵寿考齐备。开福,为祈愿词,意为纳福。寺,古今文中多指寺庙。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诸寺舍中皆七宝形象,众妙供具,如先王法。”开福寺,意为纳福的寺庙。其得名当与五代楚王马殷及马氏政权有关。

开福寺,地处长沙市开福区开福寺路北侧。原为五代楚王马殷避暑之地,为楚王马殷所建。马殷(852—930),公元907—930在位,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少为木工,应募从军后随孙儒入扬州,转从刘建锋攻取潭州(今长沙),建锋为部下所杀后,推为主帅。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光化元年(898)进武安节度使,领有潭衡等七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封为楚王。后唐灭梁,殷建国承制为楚国,自置官属,任用贤相,安定一方,铸铅铁为钱,通商中原,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供绢丝为税,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盛极一时。马殷之子马希声死后,马希范继位为楚王。在位前期,平定叛乱,招降湘西彭士愁,后期“性奢侈”,“饮博灌呼”,“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其费百万,如加赋于国……”[7]P542会春园、嘉宴堂,均在马氏避暑之地。马希范后将嘉宴堂一部分,施于沙门保宁建开福寺。南宋张拭著文载:“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瓦砖,皆鸾凤之形。”又称寺后有紫微山、碧浪湖,西有祓禊亭,下临湖光,举目平远,为此邦登览胜处。后屡遭兵燹,多次修复。

辛亥革命后,僧海印创中华佛教总会湖南分会于此。民国10年至民国13年(1921—1924),住持宝生修建大雄宝殿和三圣殿。1980年又重修,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今建筑坐北朝南,有山门及三进佛殿。中门有横额“古开福寺”,有楹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系清嘉庆十一年(1806)韩葑书,光绪十七年(1891)陈海鹏泐石。山门外有“化生池”。经小径入寺,第一进为三圣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为毗卢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皆为明清建筑风貌。有1886年王闿运、王先谦、僧海印建“碧湖诗社”遗址,今为湖南省省级文化保护单位[3]P26。

境内有名胜古迹船山学社旧址、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等。船山学社旧址,位于境内中山路。民国3年(1914),刘蔚卢等人为纪念王船山,阐扬其思想,建社于此。旧址单层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朱漆门窗,方砖地,极为雅致。民国10年(1921)毛泽东、何叔衡为培养人才,利用社址及经费,由蔡元培命名为自修大学,李达为学长,李维汉、夏曦、夏明翰曾在此工作过。民国12年(1923)11月,自修大学被军阀赵恒惕封闭。1964年后,旧址经多次修复,终对外开放[3]P768。

三 雨花区地名源流考

雨花区域,历属长沙县。民国31年(1942),复置长沙市,区域为城郊4个乡,次年改乡为镇,年底又改镇为区。1949年置文艺、金盆、岳麓、金春4个区公所。1950年置郊区(县级),辖4个乡(区改乡)。1996年7月,撤郊区置雨花区,以名胜雨花亭为名,区治雨花区万家丽中路三段7号[2]P110。

郊区。郊,古今文中多指城市周边地。《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孔颖达疏:“王国百里为郊。”《周礼·地官·载师》:“以宅田、土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郑玄注引杜子春云:“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当不可信。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为城市周边之地域。《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

区,古文中多指地域。《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论衡·辨崇》:“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后多引申为行政区划单位:如自治区、市辖区、县辖区等。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地域。郊区,实指城市周边的市辖区,一般设置为县级行政单位。共和国成立后,中等以上城市多设郊区(县级)。

雨花,源于雨花亭。雨,古文中多指从云空中落下的水滴。《诗·小雅·甫田》:“以御田租,以祈甘雨。”《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雨,水从云下也。”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从云空中落下的水滴。

花,古文中通华,多指植物的花朵。《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吕氏春秋·仲春》:“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广雅·释草》:“在,华也。”王念孙疏证:“顾炎武《唐韵正》云:‘考花字自南朝以不见于书’……唯《后魏书·李谐传》载其《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曰‘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苑(艺)之英华。’花字与华并用。”由此可知,花、华并用,始于后魏。

亭,古文中多指路旁供人停宿饮食之所。《韩非子·内储说上》:“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风俗通》:“亭,留也。盖行旅宿会之所馆。”《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古今文中有1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路旁供人停宿饮食的地方。秦汉时,县辖乡,乡辖亭。“十里为亭,十亭为乡。”亭长职责是“求捕盗贼”,又负责路旁亭里旅人停宿饮食之事务,故为亭长[8]P353。

雨花亭,缘何得名?至今难考。有联曰:“雨借风雷惊环宇,花凭馥郁漫三湘。”传为得名依据,不可信。清同治《善化县志》:“雨花亭,县东七里,祀李公普佑真人,红龙白马三郎,咸丰二年(1852)兵燹,后众姓重修。”又载《省脉图》云:“雨花亭在城南7里黄土岭之东。”《增订湘城访古录》:“在市东南七里黄土岭之东,今就其地建真人庙,四山环抱,清雅宜人,古木参天,池塘可鉴。”雨花亭,为庙宇式物侯地名。清代当为道院亭阁式建筑。当地父老相传:雨花亭最早用建南岳大庙所剩材料建造。《天下南岳》载:南岳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此说若可信,雨花亭始建于唐开元年间。

原雨花亭,由李公庙、关帝庙和雨花亭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占地约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坪前有“掩山塘”。庙宇三进,庙门三拱,中门嵌“雨花亭庙”字,庙殿供祀李公、观音、龙王。李公庙右侧为关帝庙,庙门前有石象一对。关圣殿上有雨花亭,为三层约20余米高的六角亭,有木梯盘旋而上,中层门上镌“雨花亭”三字。登此亭可瞰长沙城全貌。抗日战争时长沙大会战,关帝庙、雨花亭均夷为平地,仅存李公庙。1952年李公庙归公。1956年庙址征用建拖拉机配件厂(今为内燃机配件总厂),庙后山推平,填平掩山塘。今仅见原关帝庙(今热处理车间)门口一对石象。石象高116厘米,左象完好,右象二足断。长沙市已规划成雨花亭遗址公园。

境内有同升湖山庄及清泉寺等景点。教育事业发达,湖南省多所高校驻境内。

[1]湖南省长沙县编纂委员会.长沙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岳麓区[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15.

[3]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编纂委员会.湖南古今地名辞典·长沙市[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4]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名胜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5]望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城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5.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7]欧阳修.新五代史·楚世家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责任编校:余中华)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ce Names Yuelu, Kaifu and Yuhua

PENG Xuekai

(Xiangdong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The territory of Yuelu district once belonged to Changsha county and its jurisdiction changes according to that of Changsha county. 1951 saw the establishment of Yuelu district (county level), subordinate to Changsha city. In 1996 it was changed to Yuelu district, named after the Yuelu Mountain inside this area. Kaifu district was established as the North district (county level) in 1951. In 1996 it was changed to Kaifu district, named after the Kaifu Temple inside this area. It belongs to Changsha city. Yuhua district once belonged to Changsha county, Shanhua county, and then Changsha county again. In 1950 it became the Suburbs district (county level) subordinate to Changsha city. Today we can still trace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all these districts, including West district, Yuelu district, North district, Kaifu district, the Suburbs district and Yuhua district.

West district; Yuelu district; North district; Kaifu district; Suburbs district; Yuhua district;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lace names

2017-03-20

彭雪开(1953— ),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地名。

K928.6

A

1008-4681(2017)04-0012-03

猜你喜欢

多指岳麓长沙县
长沙县湘龙幼儿园
宋拓岳麓寺碑册
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
——长沙县实验中学简介
《手持式多指多张点钞法》教案
今非昔比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抓取柔软织物多指灵巧手的建模与仿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叙事与能力培养——以岳麓版、人教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课为例
长沙县主种的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