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
2017-03-26主讲人梅墨生
◇ 主讲人:梅墨生
◇ 时 间:11月10日15:30—18:30
◇ 地 点:《中国书画》美术馆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聊聊“气韵”和“骨法”这两个中国绘画里比较重要的概念。我的观点是传统的观点,因为我谈的话题也是传统的话题。刚才主持人介绍了,关于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它主要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里六个标准的前两个。
我曾经在很多年前提出,中国画有几条,就是哲理、诗意、书骨、似与不似,还有一个就是想象力,我觉得这五条是中国画离不开的,它也是中国画五个重要的元素。显而易见,哲理是中国人看待世界、认识事物,也是表达生命状态、表达生命感悟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所以,“气”这个字它是中国哲学的原概念、核心概念、根本概念。我们认为整个宇宙都是宇宙元气的运行,我们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元气的演化,而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人,我们的生命就更是具有了天地灵气。所以,我们对艺术的表达,从本质上说就是要表达宇宙生生不已的元气。中国人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我们要抱气,我们要团聚这个气。气是万物之本,是生命之本,当然气也是艺术本体的根本能量。春秋时期的晏子(晏婴),他就在音乐审美中,提出以气为主的审美概念。他说:一是气,二是体,三是类,四是物,五是声,六是律,七是音,八风,九歌,以相承也。所以这个气化论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最朴素的、最独到的视角。
[宋]黄庭坚 草书诸上座帖(局部) 33cm×729.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西方古希腊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我们是创造了“气”这个概念。当年我曾经向研究西方哲学的权威、社科院的叶秀山先生请教。我说我们中国人用的“气”这个字在英语中有没有对等的词呢?叶先生说没有。我说能不能翻译呢?叶先生说那要用几十或者上百个单词吧。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个创造了不起。我们创造了一个字,就要用英语的几十个上百个单词来解释它,足见它的含义之丰富。所以,在中国文化里,“气”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气”又是特具体的生命的本质,它可以显象,一个生物的生或者死,盛或者衰,就是由气的有无与气的盛衰来决定的。所以,先秦的庄子说“通天下一气也”,就是说,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天地之气的运行与演变。
先秦的管子又曾经提到精气,就是物之精微者,这就跟西方古希腊原子的概念有点相通了。到了三国,曹丕说“文以气为主”,他说作文就是文化之事,或者文章之事,要以气为主,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士大夫、艺术界的名人们,开始讲究人的风度,讲究人的风气,也可以说讲人的风范。这个时候就把人格,把人的品操,把人的风度气质作为欣赏对象和元素。所以,在绘画里,东晋的顾恺之提出的神韵,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这些美学概念,都是在这一个大的时代提出来的。
南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是以声画妍媸,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风力穷于和韵”。到了唐代,李延寿曾经在文学传记里说“放言落纸,气韵天成”。特别是到了宋代的书画家黄山谷,他提出“书画以韵为主”,就是书与画都是以韵为主的。气是生命的原能量、核心能量、根本能量,也是最大的能量,而韵是气的运化,这个“韵”也可以通“运”。但是我们得看到,最初用这个“韵”字,它是来自于声律,来自于音乐,我们先秦的时候除了以诗为教,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乐为教,以音乐为教化。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最重视教化的一种文化,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德化、教化,也就是道德化,用道德化的这种生命观来对待自己的生命体,来对待自己的一切行为。而艺术,按照孔子儒家的观点就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后的“游艺”是来自于他人格的那种气,人格的品操上的中正、浩然、充沛、刚正。所以到了清初,像傅山这样的书法家,当然也是画家、论家学者,他就提出“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我想这种元气论的思想,这种宇宙观,实际主要是来自于我们先秦的道家。其实说到“道家”,我们一般都认为它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可是以我的体认,我觉得我们先秦诸子都是研究道的,都是追寻这个道的,不光是道家,只是道家以道为最高范畴,而其他的各家最后就分化了。他们有所侧重,比如:儒家,他就去研究伦理了,研究社会学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穷究宇宙的最初,他想返还于物之初,所以他更关心于司马迁所谓的“究天人之际”;而墨家情形比较复杂,墨家带有浓郁的平民意识,但是很遗憾,秦汉以后墨学基本上不在文化的主流里了。当然,儒家也有荀子这样,他跟孔子的思想,跟孟子的思想,跟子思的思想不一样,所以同样是儒家,也有很多学派。道家也一样,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人从一开始有人文思考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追寻着人文对天文的效仿。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就是自然之道就是最高的、最根本的,往下才是天,才是地,最后才是人,所以人是以人道合符于天道。
所以,中国人的哲学、天文、历法、阴阳学,都是在观察中慢慢发现、总结出来的。中国人对元气的概念,则认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其实跟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还真有相通之处,不是简单的一致。虽然这百余年来的中国不断西化,西风东渐,但是这个东西作为民族的一个潜意识,一个集体无意识,它在中国文化的血脉里还在流传,还在发生着作用。
回到画论里,南齐谢赫所谓气韵生动是最高原则。它为什么是第一原则又是最高原则?我认为正好与汉末以后到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于玄学的认知有因果递进的关系。所以我们说《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那些中国魏晋时期名人的风度、对人物的品藻,包括王充在他的《论衡》里人的品藻,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汉晋之际所谓人的自觉、文的自觉,就是对生命的再度认知。每一个人都表达自己的那种气质、独有的风度,其实流露出的风范就是他内在生命的气味与别人不一样。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就是对生命本质能量最大的肯定、最突出的欣赏。
我们看看汉朝的绘画。现在我们见到的除了有一些帛绘画,还看到一些画像砖、画像石。我看过很多瓦当的拓片,在很小的那个圆空间,它利用几根线就能把一个动物表现得气象非凡、形神兼备。所以,气韵生动之所以成为最高原则,是由于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由于中国人对宇宙诞生、对宇宙元气运动的理解和认知。
孔夫子在注《周易》的时候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到了宋儒程颐就说“离了阴阳道不成”。道是什么?并不玄,中国古人认为道就是一个事物的整体,一个事物的全部,“离了阴阳道不成”,就是有体有用,也就是说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有有无,所以中国人连宇宙都是无中生出来的有。那么我们传统的中国画要表现什么呢?就是有笔墨要精彩,有形象要生动概括,没有笔墨的地方、留白的地方要有汗漫的元气在那里,所以那个无是无中亦有。而实的那个地方不能画死,它必须是实中还要虚,所以就是阴中要含着阳,阳中要含着阴。所以,中国人在画画的时候,不会完全落于物。在庄子的思想里这就叫“为物所累”“为物所役”—我不做物质的奴役。从人生来说,从生活态度来说就是我不去追求无穷的物欲,我不被外界的物质享受所吸引。就艺术来说,所有后世借鉴道家的思想,最主要的思想渊源就来自于老子与庄子。庄子的不为物累、不为物役、不为形役,所以会怎么样呢?会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所以中国人对于形、对于象,对于物、对于气,都是把它放在一个平衡的、对偶的角度来想,由技要进入道。
就书法来说,阴阳当然就可以是动与静、刚与柔、方与圆、曲与直,所谓生拙藏于巧媚,刚健还要婀娜,它们俩是要相反相成,如果一味走向刚的极致,就不行了。对于柔,如果柔弱到已经无骨了,这也不行,它必须在刚柔之间。所以我们的书法是刚柔并济、方圆兼备、长短互见、曲直相生、有向有背、有顺有逆,所有这些东西才成为我们中国书法用笔或者结字最基本的原则。这也是来自于我们的元气,也是来自于我们的哲学。我们不走极端,在刚与柔、黑与白,阴与阳,在有力和无力,在尖与钝、向与背中间找到最好的度,这叫“三”。所以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就是一切丰富的美好的感觉,一切更多的意韵都在这阴与阳之间相生,都在刚与柔之间相生,都在虚与实、有与无中相生。所以,首先我们说在中国的传统里,书法高于绘画,为什么?因为书法更本质,它更表现我们生命的本体。唐人张怀瓘有这么一句话,说“文则数言乃知其意”,写文章要有好几个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说书写呢,“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只需要一个字,我们就知道你在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以,书法是什么?是最直接反映我们个体生命的当下状态的艺术,而且它最简洁最直接,它也最生动最微妙。我们圆锥形的毛笔在洁白的纸上,用墨用水,用一点一画,就能体现你这个人的心性。我们都知道,以儒释道三教为思想渊源的中国文化,共通的一点就是明心见性,我们要明了自己的心性,这个心性就是本性,也就是你自己的本质。而书法最直接,所以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汉代的蔡邕也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恰恰是中国书画在技术、在材料工具上让它能诞生出这样一门艺术的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工具不是那个硬的扁平笔,我们是圆锥形的毛笔,弹性很强,可以画出细如游丝一样的线条,还可以画出很刚劲很粗犷的线条及侧锋,所以可以有无限的丰富的线条表达。
西方人认为我们是徒手线,其实我们的书法就是经过规约化的徒手线。我们对点画的要求,比如所谓“永字八法”,八种方向,八种点画形态,就是规约。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心性的差别,每个人的手、眼以及对笔的操控能力和感受的不同,就可以写出一人一面、一时一样的字或者画,所以书法是最跟生命吻合的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画,欣赏中国画,但如果你不了解书法,你总是不能真正谈到中国画的特别关要之处,这也是我今天谈这个题目最朴素、最原初的立论动机所在。我注意到西方的艺术家、史论家、汉学家尤其在近百余年来不断研究中国画,关注中国画,西方的博物馆也不断在收藏和关注中国的传统艺术。但是我认为他们对中国书法的认知总是有他的客观局限,哪怕是大理论家也有局限,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对汉字的深广背景的理解。“骨法用笔”这个概念是从书法来的,而骨法用笔又与我们对人物的品藻相关联。
前面说了,黄山谷说“书画以韵为主”,宋代的范温在《潜溪诗眼》里说“不俗之谓韵”,不俗这个概念就抽象了,“韵者美之极”。他又说“潇洒之谓韵”,“有余不尽之谓韵”。他举了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在撞钟的时候,那个钟声的余响叫韵,韵这个字就是含有余意。引用到绘画里,它就是当“我”这个元气一动,当“我”这个最根本的气机一动,由此而延展出来的那种情象、笔墨,由此而派生的那个笔,都是韵。所以石涛在画论里说“一画”,就是第一个一笔,它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他说千笔万笔复归于一笔,那个千笔万笔就是韵,但最后怎么样呢?复归于一笔的时候就又回到了那个道,回到了开始的一。所以由一到万,由万又回到一,这是东西方哲学都关注的一个主题。
那么,书法是怎么样呢?从第一笔开始就决定第二笔,由道生一的那个“一”,从第一个笔就决定了这一个字怎么写,一行怎么写,这一篇怎么写。它是准则,写到最后必须笔性一致,笔姿也必须是变化之中还要统一。点画的形态必须要有统一和谐之美,但是要有丰富变化之美,这又回到一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一是“大一”,开始那是个“小一”,但是这个“大一”包含着那个“小一”,就像哲学的普遍性包含着哲学的特殊性。我们的宇宙元气论认为,我们都是天地之子、元气之子,大家都是秉承着天地宇宙元气而生的,当然是经过你父母的躯体,借父母的躯体而育的。所以是天地化育,父母养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秉承着天地不同养育的天地之气,形成了每个人自己的气质,是个性,是自我,但是它可以视为是宇宙元气一个小小的存在。如果用大海来比喻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一滴水,但是这一滴水映现着宇宙元气。所以佛学所说的“同体大悲”也是这个意思。“万物皆备于我”,这是儒家的思想,我也就是万物,我也就是宇宙,所以像陆九渊、王阳明他们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也是在这样的佛学、道学思想的借鉴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的一个思想。所谓的小我,其实就是宇宙大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韵这个东西,是气质运行,是气质流布,是气质运动,是气质演化,是元气之演化。中国人非常重视人的性命修养,也就是要养气,儒家所谓“读书养气”,道家是所谓修炼,炼气、最本质的是你的这一团气。
注:主讲人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该文为讲座部分录音整理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