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特色办学一甲子春华秋实—内蒙古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述评
2017-03-26王鹏瑞
文:王鹏瑞
王鹏瑞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在1957年成立的内蒙古艺术学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的,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60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党委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艺术人才。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设有7个二级学院、 18个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具有鲜明民族地区特色,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人才摇篮。
60年来,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健全的过程。建校之初,学校只有音乐和晋剧两个专业。1960年,增加了美术专业(招生20人)。1961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需要,将该班的专业调整为舞台美术专业。此后30多年,学校再没招收过美术类学生。直到新时期的1987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国家教委批准内蒙古艺术学院挂靠内蒙古大学,成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1989年,学院增设了装潢设计专业。1990年,成立工艺美术系(后改为艺术设计系),设绘画、装潢、服装设计三个专业,招收专科生。1994年,绘画和装潢设计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绘画专业从工艺美术系中分离出来,成立绘画系(后改为美术系)。2010年,美术系的动画专业和艺术设计系的数字媒体专业合并成立新媒体艺术系。2003年,学院获得文艺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新增美术学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美术造型类专业有了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专业设置。构建起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形成了教学、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及若干优秀人员的教学科研团队。现美术系、艺术设计系、新媒体系共有1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美术系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美术学)、艺术设计系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装饰设计、雕塑、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新媒体艺术系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动画、漫画、数字媒体)。设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美术(中国画、油画、版画)、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装饰设计)两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目前,三系共有专职教师117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教师中博士学历8人,硕士学历的63人。
学院几代人始终牢记副主席乌兰夫关于艺术学院要继承、发展民族艺术,为自治区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指示,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办学宗旨。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和突出以蒙古族和“三少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翰尔族)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体系,这不仅体现在以蒙古族音乐、舞蹈为代表的专业教育方面,也体现在美术造型类专业教育方面。
在搞好教学、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同时,教师的美术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7年9月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的“内蒙古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艺术展”就是这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现。展览展出的作品由美术系、艺术设计系和新媒体系征集的优秀作品组成,时间跨度近60年,包括退休教师的作品、在职教师的作品和本校毕业的优秀校友的作品。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插画等门类,题材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多样,是一次造型艺术的饕餮盛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对其中的绘画和雕塑创作进行述评。
难驯服的白鬃马 周宇 油画 130cm×175cm
牧归 燕杰 油画 180cm x 120cm
锡林郭勒 侯军 雕塑 45cm×20cm×30cm
夕照 砂金 油画 180cm×165cm
内蒙古艺术学院之所以有今天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离不开老一辈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他们奠定的坚实基础。学校的首任美术科主任是桑吉雅,教师有陈德祥、刘天呈、乌力格、武昌智、鲁林宝、李天际、纳木吉勒等。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美术学府,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他们为学校建立之初的美术教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突出贡献。桑吉雅是著名中国画画家,他的工笔画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气息;陈德祥是著名版画家,他思想活跃、开放,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尤其在铜版画领域成就突出;刘天呈是著名油画家,具有扎实的西画素养,他坚持在写实主义传统中表现内蒙古的现实生活,作品广受赞誉;乌力格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的创作以油画风景见长,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上注重基本功,强调写实性,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学院美术教师的第二梯队,是1989年增设装潢设计专业之后陆续调入的燕杰、侯爱廷、夏桂楣、何奇耶徒、侯军等。原美术系副主任、现已年近耄耋的著名油画家燕杰先生,是内蒙古老一辈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他虽然是一位汉族画家,但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鄂尔多斯基层工作,因此他对蒙古民族和草原大漠非常熟悉和了解,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善于在平凡的草原生活中发现绘画之美,并用他娴熟的绘画技艺和充满魅力的油画语言,赋予草原上普通的生活内容一种审美的高度。他的作品一般没有过多的人物,他总是把一个、两个、最多不过三个人物置于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获得理想的情致和独特的境界。他善于画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牧人,他能从普通的景致和普通的情趣中发掘出生活的底蕴和纯美,把看似平淡的生活内容表现得浓郁动人。
美丽草原之一·天长地久 谢建德 油画76cm×76cm
元上都东边 刘乐明 油画 60cm×30cm
归途 董丛民 油画 120cm x 150cm
印象·沙麦 孟显波 纸本水彩144cm×111cm
鞍马系列·雨后 博·阿斯巴根 油画100cm×100cm
原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退休教师侯军是一位雕塑家。1968年他初中毕业即到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草原插队落户,并当上了一名深受牧民欢迎的马倌。其后,他被推荐上大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毕业之后又成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后调入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20多年来,侯军的创作母题一直围绕着锡林郭勒大草原。他的代表作《锡林郭勒》塑造了三匹在河水中游弋的马的形象,那是一匹骒马、一匹儿马和一匹小马驹。三匹马呈三条水平线,朝着一个方向游动。作品构思巧妙,形式新颖,散发着生命的灵气,不仅充满了人情味,而且带着浓厚的伦理色彩。那骒马修长的身段,儿马雄厚的体魄以及自由自在的小马驹,是人格化的塑造,含有更深的精神寓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退休教师砂金是一位蒙古族画家,他的创作独具特色且成绩斐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来,他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一路走来,从未动摇过。他的绘画不是对草原生活的表面再现,而是从草原生活中感受和领悟到一种精神内涵,并把它转化为油画的形式语言,再与草原生活的元素和符号相结合,如此,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草原生活的表面描述,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品格,也由此使他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内蒙古油画的中坚力量。
另一位退休教师周宇也长期致力于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并进行了多种风格面貌和形式语言的探索,作品既有写意的、表现性的,又有非常具象和写实的。他的具象写实不是传统油画的写实,而是融入了他非常明确的主观化处理,他将空间关系压缩在三维和二维之间,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艺术语言上,他将感性的挥洒和理性的调空相结合,显示了对油画艺术和草原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的美术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色,那就是在题材内容上对“草原生活”的关注和表现,在形式语言、艺术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地域化追求,在情感表达和精神诉求上的真诚和执着。蒙古族教师自不必说,他们血脉里流淌的游牧民族的血液注定使他们对本民族的精神体验更为直接和深刻,艺术表达也更为流畅和自然。汉族教师也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蒙古高原的阳光和雨露,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自然养育了他们独具个性的精神气质,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性和能量,使他们在对游牧民族和草原大漠的艺术表达方面,具有内地艺术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在职教师中,现任美术学院副院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董从民是个突出例子。早在1997年,他即以油画《杀死的小牛》在“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上荣获优秀奖,在国内画坛崭露头角。董从民是一位善于思考又关注现实的油画家,他对内蒙古大草原和游牧民族的现实处境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思考,作品具有现实品格和忧患意识。油画《归途》(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城市边缘》(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并获“中国油画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风情”泛滥的局面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另一位美术学院副院长包双梅是一位蒙古族女画家,她的油画创作题材以她家乡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蒙古族妇女为主。她用粗犷的表现性语言和浓艳的色彩,展现了巴尔虎和布里亚特蒙古族妇女特有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一种静谧、安详、带有宗教色彩的独特品格,体现了明显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诉求。按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与巴尔虎、布里亚特文化结缘,并试图用画笔勾勒和诠释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并非一时的冲动,更不是偶然。那是我内心深处的酝酿,天长日久的积淀,浓得像一杯红茶,当熟悉的味道升腾的时候正是我执起画笔的时刻。”
谢建德和博·阿斯巴根是两位风格迥异的蒙古族画家。谢建德富有理性精神,他从欧洲文艺复兴美术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创造了独特的图式风格。他的作品不是对某个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而是把蒙古民族的人物形象和草原生活的视觉符号重新组合,构造出一个主观的画面,追求一种永恒性和象征性;博·阿斯巴根的绘画则具有明显的表现性追求。他善于从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绘画题材,获取造型和视觉营养。他反对机械地模仿客观对象,强调绘画的感情色彩和主观表现。在他那些充溢着民族基因的作品里,造型、色彩、构成、笔触的魅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的画构图天马行空、十分自由,造型方直硬朗、独具特色,用笔大胆狂放,无拘无束,色彩强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布里亚特故事之五 包双梅 油画 165cm x 150cm
刘乐明的绘画涉及人物和风景两个领域,他用十分内敛和朴素的绘画语言描绘西部的人与土地,表现了“实实在在的人情味和莫大的诗意”。他的画具有强烈的个性气质,其人物画体现了他对西部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现,传递出“西部地区人与社会的难言气息”(朝戈语),他的风景画在简洁、单纯的画面构图中,展现了西部地区特有的地域风貌,营造出一种苍凉、静谧、庄重、雄宏的史诗品格,具有一种永恒感和历史感,体现了明显的精神性追求。
吉祥菩萨 吴苏荣贵 中国画 120cm×140cm
夏至 苏茹娅 中国画 198cm×200cm
在中国画画家中,吴苏荣贵是一位突出的例子。他198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2001年又赴日本留学,研究佛教艺术,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涉猎广泛,包括中国画(工笔、写意)、油画、书法等。近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宗教绘画”,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已经跳出了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佛教绘画的单纯模仿,而是将佛教教义、现实世界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大胆出新,形成内容丰富饱满,又形式新颖的新图式。在艺术表现上,他广泛借鉴佛教石窟艺术、寺庙壁画和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形式风格、造型特点和语言体系,与中国画的工笔、写意技法相结合,达到了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效果。
女教师苏茹娅长期致力于中国工笔画的创作,她以细腻的女性情怀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蒙古族妇女形象,创作了许多雍容华贵、舒张大气的工笔画,并多次在国内各类美展中获奖。如获得“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的《蒙古族妇女》和获得“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 金奖的《金色年华》,作者采用饱满的构图,舒展的造型,塑造了几个蒙古族妇女形象,并充分利用服装服饰在画面上的装饰作用,创造出一种色彩鲜艳、华丽高贵的画面效果,将蒙古族妇女的精神气质表现得十分贴切。
水彩画的创作也是学院的一个优势项目,孟显波、苏雅拉其其格、那顺孟和、颉元芳、云宇峰等,既是本院水彩画教学的骨干力量,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水彩画创作的优秀代表。现任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彩画艺委会主任的孟显波,其早期创作以油画为主,近年来致力于水彩画创作。孟显波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他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这种语言方式一改水彩画的淡雅清丽,而显示出油画般的厚重和质朴,和他表现的蒙古民族的生活达到了高度统一,这是他的大成功处。如获得“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览”铜奖的作品《西拉木伦》,厚重饱满的色彩、粗犷的笔触和肌理,赋予画面一种淳朴、诗意的气息,将草原上普通牧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得浓郁动人。
苏雅拉其其格的水彩画也追求一种纯朴、厚重和抒情诗意的表达。所不同的是,她的画又增添了几分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她是一位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她的画在形式语言上含蓄内敛,并不张扬,但却情绪饱满,富有深度,在朦胧深沉的画面中流露出一个身在都市的蒙古人对远在天边的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自己民族崇高的敬仰之情。
学院的版画教学和创作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德力格仁贵、图布其其格、胡日查、包玉荣、王茹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大多从草原上走出,又接受了良好的现代艺术教育。在他们身上,既有蒙古民族传统深厚的文化基因,又有现代艺术教育长期系统的培养和濡染。这些构成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鲜明优势。德力格仁贵长期致力于木刻版画创作,并坚持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如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作品奖的《蒙古高原》,其准确坚实的形象塑造,概括得当的黑白处理,细腻严谨的刀法运用,充分发挥了黑白木刻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具有一种蒙古高原的精神和气度,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图布其其格主要致力于铜版画的创作。她从科尔沁草原走出,大学毕业后又赴日本留学。读她的画,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系列矛盾着的关键词:梦幻与现实、故乡与漂泊、孤独与亲情、挣扎与祈祷、悲悯与祝福,等等。她用富有魅力又充满矛盾的形式语言——诸如写实与装饰、具象与抽象、图像与符号、限制与释放、细致的刻画与大胆的夸张、精心的设计与放纵的挥洒,把游牧民族的历史印记和她的现实处境与情感体验水乳交融,表现的含蓄内敛又充满张力,既感情充沛、打动人心,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60年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60年来,学院的美术教育和其他专业一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民族艺术人才。特别是1989年学院恢复美术类专业设置以来,在近30年的办学过程中,可谓硕果累累,许多毕业的学子现已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李德才、艺如乐图、顾桃、李学峰、张文惠、韩文忠、李波、何永兴、赵利民等。
旅居荷兰的李德才先生长期致力于水墨画创作,此次专门为学院60华诞寄来了作品。作品采用泼墨技法,简洁明快,酣畅淋漓,将骏马奔腾的草原景色表现得充满生机,很好地寄寓了画家对母校的美好祝福。艺如乐图1995年毕业于学院工艺美术系,现为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在书法、篆刻、刻字艺术领域均有突出成绩。201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草原英才”称号。顾桃是学院1993年的毕业生,现在是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其作品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记录其家乡鄂温克族的独特生活,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并在国内外频频获奖,为学院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李学峰1995年毕业于学院油画专业,现为大连画院专职画家。其近年来致力于在抽象艺术领域探索油画语言的民族化、本土化和现代化。其创作以草原文化为母题,注重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如民间木板画、石刻以及宗教绘画等。他从材料美感入手,准确把握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语言形式,构建新的绘画语言结构。在文化语境上,注重作品的内涵表达、信念和情感梳理。创作了许多底蕴深厚,又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张文惠的油画《不到长城非好汉》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题材,通过普通百姓的形象塑造,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作品人物形象刻画朴实生动,富有个性,画面处理痛快大方,积极明朗,充满阳光感,是人物画中的优秀之作。韩文忠现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别离草原》关注草原上牧民的生存处境,具有忧患意识。作者用写实的油画语言表现牧民的现实生活,敏锐的主题把握,成功的人物刻画,准确的氛围营造,使作品成为表现当下草原生活的主题性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作为汉族画家,尤为难能可贵。李波的绘画则呈现另外的面貌,他从传统壁画中汲取营养,运用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表现他对草原生活和草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作品造型生动、色彩厚重、层次丰富,加之斑驳的肌理效果,很好地表现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沧桑的历史感。
草原深处 图布其其格 铜版画 88cm×180cm
蒙古高原 德力格仁贵 黑白木刻 89cm×136cm
敖鲁古雅的秋天 苏雅拉其其格 水彩画97cm× 67cm
总之,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而且后继有人。今天,我们回顾学院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美术创作成果,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创作的期许,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当下,内蒙古艺术学院正借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彰显特色、强化优势、多元互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学院的道路上阔步向前。我们祝愿内蒙古艺术学院能以更加坚实的脚步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探索和实践,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开拓多元局面,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民族艺术人才,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