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西藏地区民族风情写生见闻

2017-03-26文/图:王

中国民族美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藏戏速写藏族

文/图:王 康

王康中央民族大学国画系研究生

藏民族因其生活环境以及风俗文化的独特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物画家比较喜欢描绘的题材。为了创作出具有生活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民族题材作品,进行实地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近距离接触藏民,体验藏族生活,才能不断地从生活里发现美,获取新鲜的绘画灵感,为绘画注入新的活力。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是我国培养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国家级重点高校,民族题材创作在美术学院一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创作的重点。笔者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同学一起远赴西部藏区进行了为期22天的写生调研实践活动。

此次写生之初,我们先和专业老师进行沟通,将考察地点定在青海省贵南县以及西藏拉萨市,并针对这两个地区做了一些必要的行程攻略、计划,以确保下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行程安排能够顺利展开。

一、青海贵南县民族风情写生见闻

贵南县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是典型的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在这里我们一共驻留了两周的时间,分别去了贵南县城综合市场、茫拉乡、塔秀寺、鲁仓寺、文昌庙、森多乡六个藏民聚集较多以及藏文化比较原生态的考察点,并针对他们当地的建筑、风景、服饰、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写生和考察。在贵南县我们借住在鲁仓寺仁爱活佛修建的仁爱智明孤儿学校里,在这里我们为这里的孩子讲了一节国画课,希望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能够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增添一份色彩。我们在贵南通过近距离和藏民进行交流,对贵南县当地藏族文化、民风民俗有了大致的了解,为我们下一步写生作了准备。同时我们也用手里的速写本,进行了大量写生,借此加深对藏族各方面的认识。

用绘画表现藏族题材,藏族人的面貌特征和服饰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两个重要的视觉因素。在两周的时间里,我们白天出门去写生、搜集资料,晚上回来就用手机搜索老一辈画家的速写作品观看,并和自己白天画的画进行对比学习,以求在深入生活的同时,画技也能得到磨炼、提高。就如吴冠中所说:“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在人物形体刻和服饰的表现画上,我们借鉴学习了顾生岳、方增先、陈丹青等画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生涯中都曾深入藏族地区进行写生考察,作品技法高超,概括精准,对藏族人的体貌特征把握得十分到位,让笔者受益良多。藏袍的表现也是另一个重点,藏族人夏季穿着单薄的藏袍或僧衣,他们单薄宽大的衣服看上去和中国古代的长袍大袖服装有一定相似之处,很适合表现线条的穿插美、疏密美,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又特意找了元代永乐宫壁画、明代陈老莲的《博古叶子》以及当代工笔画家何家英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借此提高自己把控形体的能力,同时也使画面线条组织安排的能力得到加强。

王康和茫拉乡念经法会现场的藏族孩子合影 2017年

鲁仓寺师傅在画藏族纹饰

王康在孤儿院给孩子们画画

2017年王康在鲁仓寺画速写

塔秀寺先巴尖措师傅示范藏族僧衣的穿法1

塔秀寺先巴尖措师傅示范藏族僧衣的穿法2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写生我们还遇到了塔秀寺一年一度举办的寺院运动会的。运动会上,除了常规流行比赛项目,还有很多他们根据藏地气候、地貌,自创的节目,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藏地寺庙与时俱进的一面。期间,我和寺庙里的师傅们一起玩,一起吃饭,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了很多珍贵的瞬间,这些资料作为了解藏族同胞的第一手信息,是在校园里每天画画所见不到的,它们显得那么新鲜、有活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现在塔秀生活水平还不到三四线城市的水准,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平和的、幸福的、满足的,这种气氛无形中感染了我,让我越来越体会到写生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艺术创作需要情感基础,这些情感,都是来自于生活,就像画家华君武所说:“画家创作犹如恋爱,要先有感情才能结婚,结婚才能生孩子。”而反观现在很多人物画家,都是通过在网上找照片,进行拼凑制作,因为缺少实地考察和体验,画面无法注入作者对内容题材的情感冲动,导致最后的作品,像是一件工业产品一般,情感冰冷,既无法触动画家自己,也无法打动别人。艺术来源于生活,光有技术,无法成就自己,成就画作存在的永恒意义。

二、拉萨市民族风情写生见闻

写生实践的第二站为西藏拉萨市,在雪顿节期间重点参观考察了哲蚌寺。

雪顿节一般在阳历8月21日,也即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雪”在藏语中为酸奶的意思,“顿”表示“宴”“吃”的意思,“雪顿”即酸奶宴会。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是藏族一个重要的节日。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市有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以及藏戏表演、罗布林卡狂欢等活动故亦称为“晒佛节”其中第一天的晒佛仪式则最为隆重和最具代表性。

哲蚌寺是雪顿节举行晒佛仪式的主要寺庙之一,规模最是盛大,这里除了晒佛,还有地道的藏戏表演。此次演出,藏戏表演者们身着传统藏戏服装进行了几大段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演出,藏戏有别于东部汉族各地方戏种,语言、服饰、道具、形式以藏文化为根基,带有浓浓的藏族特色,内容上也以表现藏族生活文化为主。在表演过程中,舞蹈编排或气势开张,震撼人心,或肃穆静止,气压全场,唱戏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行走沉吟,舞蹈动作不时穿插期间,甩袖、旋转、交叉舞蹈等,引领着每一位观看者的心情跟着整个戏曲的节奏跌宕起伏,动作优美流畅,充满了张力,这充分体现出了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强烈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通过观看这次演出,笔者联想到了已故人物画家李伯安的著名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厚重阔达的画面,在表现藏族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深度上,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之作。其中的第八部分内容表现的就是我这次观看的藏戏。李伯安在创作上,通过多次深入写生考察,将藏戏的精神和自己的观看感受融合,用画笔写出了自己心中的藏戏,这不是原搬照抄现实的藏戏情节,而是画家在心性流露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升华。吴冠中曾说:“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这次观看藏戏,热烈、生动的舞蹈打动着人心,让笔者本人对西藏的爱,也无形中从表面渗入了内心。

塔秀寺运动会中场休息

哲蚌寺晒大佛现场

哲蚌寺藏戏表演

这次下乡写生考察,笔者得到的并不只有手头功夫的提高,伴随的还有眼界的开阔,胸襟的豁达。没有技术画不成创作,没有气度画不好创作,而雪域高原高山大河带给每一位艺术家的都是全面的震撼和洗涤。就像20世纪80年代轰动画坛的陈丹青画的《西藏组画》一样,半年的写生带给画家的不只是作品的成功,多年后面对自己的这组画,他感慨地说道:三十多年前我既不曾意识到这些,也根本不想它,只是自顾自地画,日后,纽约的漫长生涯将我的过去逐渐推远、隔断,新世纪回国再看这些小画,当年假想的所谓“欧洲”美学消失了,像是很久以前读过的翻译小说,忘了情节,忘了当初何以为之动容。旧作却是历历在目,以每一个细节提醒我:这是我年轻时代在拉萨画的画:既不是苏联,也不是法国,我终于明白过来,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

走出巴颜喀拉之八 藏戏 李伯安 纸本国画 18800cm X12150cm 1998年

辩经 王康 纸本速写 29.5cm x 14.8cm 2017年

茫拉乡念经现场 王康 纸本速写 39cm x 14.8cm 2017年

藏族僧人 王康 纸本速写14.8cm x 29.7cm 2017年

先巴尖措 苏泉 纸本速写 25.3cm x 35cm 2017年

三、写生总结

下乡写生实践,和当地藏民打成一片很重要,在互相尊重、友好交流的基础上,再去实践写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风俗,获取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这次自发的藏区写生之行,共历时22天,大量、集中的速写训练,加上新环境的感染,让我对写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写生不仅仅只是对所见到的人物进行一个单纯的“日记”式的描绘,还涉及所处的环境、道具、画家当时的心情以及绘画的状态、画面取舍和构图等多方面的能力,它是对画家绘画能力从内到外的立体式的考核和锻炼。这次写生还使自己对藏族文化方面的认识以及知识储备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改观和提升,让自己以后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去看待“藏族”这个绘画题材。艺术创作离不开技术,更离不开真切的感受,实地考察走访所得到的感受和灵感以及在实地考察中看到、听到、联想到的一切,对一名画家来说都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深入生活,用写生带动创作,不仅仅只是对绘画技术的训练,还有各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给画家带来的灵魂的洗礼,这些都会让画家更深刻地感受生活之美。

猜你喜欢

藏戏速写藏族
藏戏面具
《青年速写·归》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钢笔速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蹲连”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