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草原,我的痛—《听见草原系列》创作随想
2017-03-26胡日查
文:胡日查
胡日查蒙古族,1972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版画艺委会学术秘书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内蒙古分院理事
“什么人是真正的蒙古族人?”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穿蒙古袍的、说蒙古话的、写蒙古文的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蒙古人。我认为只有具有蒙古草原思维的人才是蒙古人!
我时常会自问,我是不是蒙古人呢?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小生长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半农半牧地区。我学画画也算是有渊源的,父亲是方圆五十里有名的木匠,母亲是心灵手巧的业余裁缝。虽说家里养有牛羊马匹,但很显然没有了蒙古生活气息,我没住过蒙古包,也没穿过蒙古袍,养牛羊马匹也是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草原游牧生活对我来说那都是从长辈们的日常唠叨中听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当我长大想领略科尔沁大草原宏大气魄时,那已是一望无际的玉米高粱地了。
我在90年代上的大学,艺术实践采风课使我有了第一次真正接触牧区生活的机会,那时还能看到歌里的草原,感受到牧人的生活带有浓厚的蒙古气息。而如今这些生活点滴都在慢慢消失,一方面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随处可见露天煤矿冒着热气、遍地铁丝网圈地蔓延、摩托车轰鸣声塞满耳朵。另一方面草原文明的若隐若现,牧马人们的忧虑,耳边能响起的歌声是“草原在哪里?草原在哪里?”眼前呈现的却是腾格尔怒吼的“苍狼大地一片黄沙”。
我的《听见草原系列》版画是基于当下草原生态危机问题开始创作的,12幅作品一个轮回。用孤独的、压抑的、无奈的、寂静的独白结合现实主义手法酝酿出后工业时代冰冷高傲态度下快被遗弃的游牧文明的不安情绪和伤感。我的蒙古人思维也是在学习与创作中逐渐形成与完善的。
现代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离传统文明渐行渐远。看得见千疮百孔的草原现状,却听不见它的呻吟。我看见了,用画面表现出来了,并不是我伟大,只是觉得作为一个草原儿女应该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使命感,以自己的方式呼吁人们深藏于心底的那一份良知。仔细想一想,我的人生除了画几幅悲凉压抑的画和课堂上说几句愤青话以外,没有给这个叱咤五洲的民族或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帮助和改变。
只能暂且相信木心的一句话:“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学和艺术。”虽说有些偏激与片面,但作为艺术家,这是我的职责与使命,更是作为一个蒙古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