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文体特点,让历史故事焕发别样光彩
2017-03-26褚冬梅
褚冬梅
【摘 要】
第一课时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有效梳理,让学生从高屋建瓴的整体视角感知文本的内容。而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内容,历史故事类的文本或者选自古代经典文本,或者源自历史真实故事,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因此本文提出要以疑促思,在关注联系中提升阅读动力;整合资源,在拓展印证中强化体验;多维感知,在解读品析中走进文本,从而焕发历史故事的别厌光彩。
【关键词】
以疑促思 整合资源 多维感知 文体特点
很多公开课教师都乐于上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有东西可挖,可以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凸显学生课堂成长的轨迹。但无论第二课时如何精彩,如果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铺垫也将无济于事。按照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文本阅读应该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到细节感知,再回归整体的方法。因此第一课时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有效梳理,让学生从高屋建瓴的整体视角感知文本的内容。
而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内容,历史故事类的文本或者选自古代经典文本,或者源自历史真实故事,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那如何在第一课时中,引领学生对历史故事类文本进行故事内容的整合与梳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疑促思,在关注联系中提升阅读动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学生早在学习课文之后就已经对这些故事或多或少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课文中的人物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这种对于文本的熟悉程度本對于阅读教学是一种良好的资源,但如果运用不当,学生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其中的内容,失去了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成为阅读教学障碍。因此在梳理文本之前,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对自己对文本的掌握程度,将自己重新唤回到文本面前,以虔诚的态度面对文本,感知文本。
例如,选自《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三顾茅庐》一文中的故事,很多学生早有耳闻,才开始揭题,学生就纷纷窃窃私语:“这个故事,我早就知道了。”于是,教师板书好了课题之后,就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题目进行有效质疑:是谁要三顾茅庐?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结果如何……当这些循规蹈矩的质疑三板斧过了之后,学生也就陷入了沉默。试问,这种为问而问的质疑,怎么可能唤醒学生重新感知文本的兴趣呢?于是,教师继续深入引领:当时刘备的处境如何?三顾茅庐之后,他的军事力量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评价看待刘备这次三顾茅庐的行为呢……听了老师的追问,学生个个来了精神,才真正意识到阅读历史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懂得故事基本的发展情节,知其然后更要知其所以然。
正是在这种思维质态下,教师开启了自己的教学之旅,为学生敞开心扉,重新审视文本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学,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质疑基础上继续追问,提升了关于学生的认知热情,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内在意识,保障了文本体悟的持久动力,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资源,在拓展印证中强化体验
无论是源于人们的口头传说,还是选自古典名著,当历史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选入教材之后,编著者都会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删选与调整。这也为阅读教学梳理文本故事提供了第一手的辅助资料。因此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文本的体悟之后,将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联系比照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体验。
仍旧以《三顾茅庐》一文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广泛引入资料进行拓展认知。如课文中以张飞的鲁莽暴躁有效地反衬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教师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对于张飞描写的语言以及刘备应对的语言进行摘录,以供学生在阅读中品析,从而为把握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再如课文写景暗喻诸葛亮,教师也可以运用原文中的景色描写,为学生的认知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了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教师可以选用陈寿《三国志》中“隆中对”片段的原文进行加以印证,进一步感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为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奠定基础。
教材文本并不是割裂的存在,它总是与具有相同背景和逻辑联系的文本相映成趣。因此在关乎历史故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决不可将眼光局限在仅有的教材文本中,而要充分运用整合现有资料,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效益的提升。
三、多维感知,在解读品析中走进文本
对故事文本的梳理应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故事感知,尤其是对其情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仅仅滞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自由体悟。尤其是历史故事,学生既是文本的阅读者、学习者,其实也更是历史事件的体悟者和评论者。因此在教学历史故事类文本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文本感知的不断深入。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在学生较为准确地掌握了文本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事件本身的阅读感受。这种感受既可以是对文本人物个性的初步感知,也可以是对事件本身蕴含道理的体验。
教师始终以串联和组织者的身份,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形式进行感知,提升了学生对文本故事内容的把握与思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作用。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也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作为第一课时重要的教学内容,故事的梳理与感知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策略,教师只有依循文本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故事第一课时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