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诱导训练周计划安排
2017-03-26汪广茂历祥英
汪广茂 历祥英
(1.广东韶关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2.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赛前诱导周训练是指在比赛周前安排若干诱导训练周,把运动员以往训练中获得的各方面竞技能力因素转移到专项所需要的方面,实现优化转移。将运动员竞技水平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适应比赛的条件和要求,创造优异成绩[1]。
高校运动员属于课余训练,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因此,诱导训练保持以往的系统训练外,还应有相对独特的手段。例如:训练内容更加专项化,大强度下训练的适应性,负荷量度的变化节奏等一系列因素对诱导作用的影响,要求教练员在安排与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运动员起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调节作用。
1 诱导周与诱导课的训练操控
表1 多年诱导周次和课次安排
诱导周的训练主要为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做准备,为了达到诱导的目的,应连续安排若干个赛前诱导训练周,力求使运动员充分发挥已获得的竞技能力。
诱导周次和课次的安排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学习—比赛时段和训练水平.一般在寒暑假期间诱导周次相对多一些,学期中要少一些[2]。
诱导周次的安排应根据平时训练或集中训练的课次而保持其持续性和根据不同训练对象水平有所减少。课时应以完成计划任务或调整修订后任务为准。
2 训练内容
赛前周训练的内容结构主要是通过合理的交替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和具有更加专项化特征[3]。
2.1 合理交替
在接受某一项负荷后,机体不同的系统和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的恢复时间也不同(见表2)。
表2 不同性质大负荷训练后体能超量恢复时间(小时)
训练后,人体相关系统的一部分会产生深度疲劳,而另一部分则产生中度、轻度疲劳。可见在诱导周训练计划中应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一方面使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比赛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引起局部或整体的过度疲劳[4]。在安排不同训练内容的顺序时,应根据运动员的机体状态来考虑。机体恢复后(体力充沛,无疲倦感),安排最大速度、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的训练;机体疲劳时,安排速度耐力、一般耐力、力量的训练(见表3)。
表3 诱导周的训练安排实例
在诱导周训练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专项内容并进行重复,而是要通过非专项距离(短于专项距离或长于专项距离)的安排,改变手段和方法。在一定时间段内给予强刺激,给运动员以新异刺激,来转换他们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所积累的疲劳。在这个过程中,以调整训练节奏和非专项内容交替使用的手段。并配置以快速肌肉刺激和中长距离放松跑、打篮球(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游泳和其他游戏类活动)等,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得以调整[5]。
对于速度类项目来讲,短于专项距离的大强度刺激很有必要,这是保持肌肉极速收缩的最好办法;对于中等距离的项目来讲,在快与慢跑中控制节奏非常重要;而对于长距离何超长距离项目来讲,进行耐力性练习与放松并重非常重要。而对于跳跃项目和投掷项目来讲,进行力量训练的调整则显得很重要。但是要注意极限重量的反复次数、多组数要有所控制,并辅之以中等偏上的肌肉极速收缩。以达到过对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刺激,并保证在兴奋点阈上刺激所出现的最好应急状态,这是在比赛过程中出现最佳生理、心理控制能力,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训练内容手段实例如表4。
表4 诱导周的训练时间内容与手段安排实例
3 负荷的量度
赛前诱导周的负荷强度得不到提高,就起不到赛前诱导的作用。但是,要提高强度,就必须减少相应的量,量的减少或保持原来不大的量是提高强度的前提。在量的安排上,切不可两者同时增加。训练强度的增加应遵守循序渐进和显著节奏的原则。防止局部或整体过度疲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为实战之用[6]。
3.1 机体的适应强度过程
诱导周训练主要是通过负荷强度的增加,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强烈刺激,但机体对强度的刺激有一个逐渐适应的生物适应过程和承受最大刺激的界限。因此,在按排量、强度时,必须在原来训练的量、强度基础上逐渐增加强度,减少量或保持量。
3.2 负荷节奏与实践手段
3.2.1 专项训练周
专项训练周的结构主要取决于训练的任务、内容和手段。一般来看,量比原来减少,但比适应性训练周大;强度比原来增加而较适应性训练周小。课时训练强度大而量小,强度小而量相应增加,总负荷趋向稳定状态。
3.2.2 适应性训练周
适应性训练周的训练量度接近于比赛周,所以负荷节奏明显,在适应性训练课前后安排1—2次小负荷训练课(量与强度都降低),在小负荷课以前安排一次较大负荷训练(以增加强度为主),总负荷量变化范围较大。第二周适应训练周的负荷节奏与实施手段准备活动趋同于比赛过程[7],见表5。
表5 适应性训练周的负荷节奏与实施手段
3.2.3 适宜负荷
训练强度的提高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教练员必须在训练的内容、负荷量强度、实施手段等方面尽可能做到合理、科学地控制,使其在适宜的范围内。对于是否适宜,需从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的变化规律来判定。其操作方法是:
(1)迅速、准确地掌握运动员每天的晨脉、食欲、睡眠等变化规律。做法: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前递交晨脉、食欲、每餐的增减量、睡眠时间与失眠等书面记录,以此把握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作为增大或减小运动量的主要依据[8]。
(2)观察运动员训练前的情绪,负荷前、中、后的面部表情以及负荷后三分钟的心率恢复规律。
(3)严格控制 80%以上负荷前心率,特别是同一次课的下一次负荷前心率控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诱导周训练前必须掌握受训对象多方面信息,例如:晨脉规律、心理状态、周课次、内容、负荷量以及不同负荷心率变化情况等。
4.1.2 诱导周的安排应根据运动员的学习、比赛和训练水平而定。过多,运动员的机体承载不了。过少,则起不到很好的诱导作用,一般3—5周为宜。
4.1.3 训练的内容结构既要通过合理交替,保持系统持续训练,又要体现专项化。
4.1.4 必须保证提高训练强度,与其相应的量的减少或保持应的训练水平,强度要逐渐增加和控制在最大承受能力之内,并有明显的节奏变化。
4.1.5 及时反馈运动员机体适宜程度信息,加强恢复措施与监督。
4.2 建议
4.2.1 划分好课上时间段,在诱导周训练计划中应随着赛期的临近而逐渐减量加强度。
4.2.2 在接近竞赛时间段,可以按照学生所报项目严格进行一次赛程模拟,包括制造氛围,以达到适应比赛的精神状态和紧张感。
4.2.3 竞赛前4天开始,减量要加大,直接突出一项专项强度,致使比赛时体能完全恢复。
[1]胡巍.试论短跑的跳跃练习[J].田径,2013,05:8—9.
[2]汪广茂.发展 400米跑的方法和手段[J].田径,2016(5):17—18.
[3]刘大华.中小学生中长跑运动员年度周期的基本训练模式[J].运动,2013(3):51—53.
[4]赤新生.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J].2013(3):58—59.
[5]汪广茂,历祥英.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女生100米测试步幅指数应用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3(3):76—78.
[6]王柱,夏欢.对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再认识[J].教书育人,2016(1):10—11.
[7]肖鸿飞.改革田径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8):50—51.
[8]孙玲娜.背越式跳高中的助跑与起跳结合的重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2011(3).